○邱文韜
(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福建 晉江 362200)
古代詩歌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中也強調(diào)要“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早在數(shù)年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王家新教授就指出:“中學詩歌教學普遍缺乏一種語文本位、文學本位意識……要注意從審美層面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真正把詩歌當作詩歌來教,讓教學回歸詩歌本身。”但是在一線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課標內(nèi)涵并不能貫徹和落實。作為中國文明的載體,古代詩歌是解讀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途徑,高中的古代詩歌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如何既能做到達到應試的要求,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陶冶情操從而傳承中華經(jīng)典文化呢?
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提出“以教人者教己”的教學思想,是指我們教師在教學生之前必須先拿教人的東西教自己,自己潛心研究融會貫通,再拿去教學生才能使學生明白,決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古代詩歌教學也不例外,只有通過自己深入學習、研究教材以及相關資料,使自己真正具備教學能力,掌握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
教師大學畢業(yè)之后,從學習者慢慢轉化成謀生者,學習的時間驟然減少,平日的工作與家庭的重擔壓迫,留給我們學習的時間并不多,閱讀視野逐漸變窄,對古代詩歌的閱讀量隨之減少甚至已記的都已淡忘,更別提什么文藝理論知識了。作為教學者,我們深知如果對古代詩歌沒有積累到一定的量,那么對詩歌的解讀必然缺少準確理解與深入感悟,再加上缺乏文藝理論知識作指導,肯定會導致教師缺乏深厚的詩歌藝術修養(yǎng)和駕馭詩歌理論的功底,教師在教學時只能拾教參及前人鑒賞的牙慧,加之套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流程,采用一言堂灌輸、稀里糊涂地誦讀等教學方式,切割了詩歌蘊含的精髓、激情和韻味,這樣干癟的課堂,怎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又何談讓學生領悟古詩歌的精髓?
除了自己古代詩歌閱讀量的增加和對文藝理論知識的豐富,必要地加以創(chuàng)新更是關鍵。著名語文教學工作者李海林認為:“知識創(chuàng)新是語文課程改革的突破口”,解讀詩歌,如果不吸收當代文論成果并加以轉化,不能緊扣時代發(fā)展脈搏的課堂教學必然始終處于一種閉門造車的狀態(tài)。將專業(yè)的理論結合一些古代詩歌,通過深入淺出地講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古代詩歌。
由于古代詩歌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擺在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些前輩在激發(fā)學生古詩詞閱讀興趣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思考,從導入激趣法到誦讀激趣法再到活動激趣法等層出不窮的激趣法宗旨只是一個:讓學生會分析、能理解、懂主旨。無論通過什么方法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其背后的準則必然是:以學生為主,能讓學生動起來,有思路、有方法地解讀詩歌,而不是旁聽或沒有目的性地誦讀討論。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采取一種或幾種激趣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
怎樣才能了解學生學習古詩歌的基礎和興趣呢?我覺得可以通過一些問卷調(diào)查、第二課堂活動、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fā)等大致了解學生的學情及興趣所在,在課前精心準備、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在完成古代詩歌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同學感興趣的古代詩歌進行拓展閱讀。
當然激發(fā)學生古代詩歌閱讀興趣不僅僅在于老師的課堂調(diào)動和課外引導,還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知人論世讓學生記一記,寫作背景讓學生看一看,標準范讀讓學生聽一聽,詩歌正文讓學生讀一讀,課堂設問讓學生想一想,合作探究讓學生議一議,課堂質(zhì)疑讓學生問一問,課堂小結讓學生說一說,鞏固知識讓學生練一練。
一堂精心準備設計巧妙的課如果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一切都是枉然,在我們大談特談各種激趣法的同時,如果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那我們也是紙上談兵。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學上主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工作來抓。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詩歌的特點,遵循學生自主學習以及認知的規(guī)律,通過點撥引導,讓學生自主體驗、自主建構。
誦記仍然是初學者的基本策略。因為古詩句式整齊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就文體本身而言非常適合誦記。如何讀?怎么讀?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基本可以分為:正讀讀準詩音、意讀讀曉詩義、情讀讀懂詩情、美讀讀出詩味。把字音讀準和把詩文讀曉意義是基礎;能通過體會整首詩詞的情感,把詩詞讀透是重點;而能爭取達到一個“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其意旨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的美讀境界,那就是升華。
授之以法是古代詩歌教學的重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我們的古代詩歌教學中也是如此,歸納和講解一定的詩歌鑒賞方法是必要的,比如像基本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我們把這些專業(yè)的術語通過具體的詩歌進行闡述和講解,讓學生充分掌握這些古代詩歌鑒賞技巧,在日后的學習中能學以致用,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歸類、對比鑒賞是古代詩歌教學的關鍵。古詩可以根據(jù)主題、風格等角度分類,對不同詩歌作品的共性或相異特征進行歸類或比較,這樣反復的比較鑒賞,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學習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課堂教學有深度、有寬度。比如在講解鮑照的《擬行路難》時,可以跟李白的《行路難》作縱向的不同時代的比較,也可以跟左思的《詠史詩》和阮籍的《詠懷詩》作橫向的同時代的比較,對比之后也可以進行歸類和總結,一舉兩得。只有比較和歸類,才有鑒別和總結,通過比較和歸類才可以提高鑒賞水平、擴大思維張力、豐厚文學素養(yǎng)。
合作探究是古代詩歌教學的升華。針對古代詩歌的多義性、模糊性、含蓄性等特征,我們教師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必須是開放的,除一些必要的知識點講解,應多加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如果能進行分小組合作探究,這對于我們多角度理解古代詩歌是極其有幫助的。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們不但能解決古代詩歌中的疑難問題,還能閃現(xiàn)出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形式,也是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古代詩歌學習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我們只有認清現(xiàn)實,主動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摸索,在思考中前行,才能使高中古代詩歌教學有效合理,在傳承中華經(jīng)典文化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1]王家新.它來到我們中間尋找騎手— —談新理念下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上)[J].中學語文教學,2005(2).
[2]李海林.語文課程改革的進展、問題及前瞻[J].語文建設,2006(3).
[3]呂志剛.略談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教學[J].中學語文,2006(6).
[4]張麗敏.古典詩詞鑒賞基本方法指導[J].科教縱橫,2010(8)。
[5]冒愛玉.古典詩詞教學的幾點做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