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東
(甘肅省張掖六中,甘肅 張掖 734026)
低效無效教學活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還有少數教師,把學生的大腦當成存儲知識的容器,只管往里面灌輸知識,而不管學生是否能吸收、容納,使學生學習上死記硬背,死讀書,讀死書,導致效率低下。二是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拼時間,拼體力,投入多,產出少。三是到目前為止,仍有少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本不重視教學目標中的三個維度,重結論,而輕視學生自主探究、互動的過程,忽略知識的生成過程等。其結果是:知識紙上化,技能訓練少,興趣漸失化,思維停滯化,課堂低效化。
有些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模式、理念,只學到了表面,沒有領會其精髓,結果出現了許多“虛假”的互動。有的互動只被少數好學生享用,一堂課可被提問十幾次,更需要教師關注的學困生卻無人問津,造成了學生之間的不平等,成為為偏愛的互動;有的互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內容,課堂上一呼百應,或對答如流,或齊聲回答;有的互動討論或小組合作學習,沒有事先的預設,興之所至,合作只有幾十秒鐘,根本達不到自主探究、合作的目的。這些形而上、標簽式的互動,久而久之,引起學生的厭煩和對知識探究的放棄,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
在課堂中,有些教師不善于根據課堂實際及學生的反饋,調整講授環(huán)節(jié),害怕“節(jié)外生枝”,有時學生沒有按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回答問題,對教學中“偶發(fā)”事件沒有做充分的準備,沒有把“偶發(fā)”事件作為預設的一部分,不能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把它轉化為可貴的教學資源,忽視了學生是帶著經驗、思考、智慧、情感,參與到課堂中的有求學欲望的個體,不符合自己預設的事件發(fā)生了,簡單地追求與預設的一致,對其避而不談或生硬回絕,從而嚴重挫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習主體不主動,課堂教學只能走向低效甚至無效的泥淖。
要使我們的教學有效、高效,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有效。所謂“有效”,是指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有效教學的核心應該是教學的效益,即不管什么樣的教學,都要是有效的。教學有沒有效益,不是指教師是否教完事先設定的教學內容,而是指學生有沒有發(fā)展、進步學到了什么。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重要指標。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有效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要處理好時間與效益的關系
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要在課堂教學中占據首要位置,不是說教師在教學時就應該信馬由韁,花費大量的時間教極少的內容;也不是說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能掌握多少教學內容,有怎樣的進步和發(fā)展,而不決定于教師教授了多少內容。也就是說,在有限而且有效的時間內,學生掌握了盡量多的知識,有了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另外,教師要不斷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這堂課要傳授的內容,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實現用時少效益高?怎樣對學生因材施教,使其獲得進步和發(fā)展?它的突破點在哪里?
第二,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應是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因此,看一堂課是否有效益,關鍵在于我們教學是否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許多教師在課后總有這樣的感嘆:我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沒有講完,有的知識沒有講;或者是我這堂課講得很滿意,該講的都講了,與學生的互動也很好。其實,他們都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即我們的課堂教學關注的究竟是什么。我認為,首先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作為教師,上課要有效率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了學生的“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首先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思想,課堂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策略。其次,教師要有“全面發(fā)展”的意識。學生發(fā)展是全面的發(fā)展,而不是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的發(fā)展。為此,我們的備課就應該從學生全面進步和發(fā)展的角度,考慮如何創(chuàng)建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氛圍和預設環(huán)境:這堂課有哪幾項活動,要使學生得到怎樣的發(fā)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調控、評估和反饋等。
第三,運用最經濟的講練策略:精講與精練
“精講精練”策略,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效呈現知識和有效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所謂“精講”就是指教師對所授內容用少而精的語言,以講促思,以講解惑,理清知識的縱橫聯系,講清知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等。通過“精講”可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使得課堂效益大大提高。所謂“精練”,是指練習要少而精,向學生提供的練習,要有目的性、層次性、遞進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綜合性,練習方法要多樣化,提高學生練習的成功率,使學生在“精練”中提升學習效果。
第四,要使講授內容變得可測量、可反饋
我們再不能用以往比較模糊和操作性不強的“了解”、“掌握”,必須用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詞語,因為新課標對教學目標的表述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師的教學內容變得可以反饋、可以量化。例如我上課文《項鏈》的目標可以表述為:
一、基本目標:
1.用3~5句話口述作者及其相關知識。(如:莫泊桑,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于勒》,長篇小說《漂亮朋友》。和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搜集——篩選——展示——記憶)
2.用一句話概述課文基本內容。(如: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一條借來的假項鏈的悲劇故事。)(獨立寫一遍——合作改一遍——口述展示)
3.用100字筆述故事情節(jié),再口頭展示。(獨立讀課文——自己在紙上寫一遍——再瀏覽一遍課文——自己修改一遍——合作討論修改——口頭展示)
4.默寫8個詞語,并解釋畫線詞語:資質 艷羨 驚慌失措 鐲子 自慚形穢 羨妒 面面相覷 契約
(課前預習獨立完成——課堂檢查)
二、發(fā)展目標:
1.用一句話說出本文對比的作用。(自己說——小組交流討論——集體明確)
2.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給故事續(xù)寫一個200字的結尾。(自己寫——小組交流,推薦優(yōu)秀結尾——全班展示)
這里我們強調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教學效益。但是并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業(yè)成就與教師的工作業(yè)績。因此,我們要靈活運用,既不能搞一刀切,又不能一成不變,穿新鞋走老路。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是教師追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有效做法。有效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應該在新課改理念的正確指導下,科學、漸進、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使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機互動的過程,真正成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教學活動的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