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國
(內蒙古赤峰市第二醫(yī)院普外二科 024000)
結直腸癌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手術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腹腔鏡在結直腸癌切除術廣泛應用起來,其具有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已成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早期結直腸癌的方法[1]。本文將2012年4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行結直腸癌手術的95例患者的手術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現(xiàn)將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2012年4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行結直腸癌手術的95例患者,其中行開腹手術的有50例設為對照組,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的有45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中女性22例,男性28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50.7±6.7)歲,右半結腸切除術9例,橫結腸切除術4例,左半結腸切除術8例,乙狀結腸切除術11例,直腸癌切除術18例;觀察組中女性20例,男性25例,年齡36-67歲,平均年齡(52.4±6.4)歲,右半結腸切除術7例,橫結腸切除術5例,左半結腸切除術9例,乙狀結腸切除術9例,直腸癌切除術1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基本資料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術前準備均相同,均在全麻下行手術治療,均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對照組行常規(guī)開腹手術,觀察組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然后對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天數(shù)及術后并發(fā)癥進行統(tǒng)計及比較。1.3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處理,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量資料,P<0.05為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24.6±68.8ml,腸功能恢復時間(d):2.6±0.5,住院時間(d):11.2±4.5,術后并發(fā)癥:吻合口瘺2例、尿潴留1例、腸梗阻3例、切口種植2例,占17.78%;對照組術中出血量(ml):197.5±77.4ml,腸功能恢復時間(d):3.1±0.8,住院時間(d):15.3±5.3。術后并發(fā)癥:感染2例、吻合口瘺3例、腸梗阻4例、尿潴留2例、切口種植1例,占24.00%。兩組對比均P<0.05,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任何手術都有其適用范圍,腹腔鏡也不例外,近年來,腹腔鏡在外科領域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嚴格把握其適應證,決定了手術的成功率和根治性[2].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逐漸被大家所認可,無論是患者術中情況、術后的恢復情況,還是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術后短期療效不遜色于甚至優(yōu)于開腹手術。通過本實驗我們可以看出,在腹腔鏡下行結直腸癌手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優(yōu)于開腹手術,且術后并發(fā)癥少,患者能夠早日康復出院。
[1]周正,杜云峰,宋立偉,等.腹腔鏡切除同時肝轉移IV期大腸癌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0,4(7):981-984.
[2]蔣珂,朱湘南,寧國強,等.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的療效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0,11(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