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路徑探析

      2014-08-15 00:54:04楊龍奉鄧云曉
      重慶與世界(教師發(fā)展版) 2014年12期
      關鍵詞:民族傳統(tǒng)文化

      楊龍奉,鄧云曉

      (重慶交通大學思政教研部,重慶 400074)

      一、當前中國文化發(fā)展面臨的困惑

      21世紀以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地向縱深發(fā)展,世界普遍成為一個聯(lián)系更加緊密的整體,各個國家間呈現(xiàn)出相互依賴又相互競爭的格局。在和平與發(fā)展仍是世界主題的背景下,國家間的競爭由硬實力轉向以軟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競爭方式從武力征服轉變成文化滲透,文化軟實力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誰擁有更強的文化領導能力,誰就更有世界話語權。然而,目前人們對文化問題的認識仍有兩大困惑,即沖突與共存、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

      (一)沖突與共存

      當前世界的競爭日趨激烈,其本質可以概括為“爭奪文化領導權”。葛蘭西指出,西方革命的重心從暴力奪取政權向爭取文化領導權轉移,社會集團可以而且甚至應該在奪取到國家政權之前就以領導者的身份出現(xiàn)(這就是奪取政權本身最重要的條件之一)[1]。雖然他的這一理論主要是針對各階級如何取得國家政權而提出的,但卻值得當今世界反思,在國際競爭中,發(fā)達的文化能催生出大量的附加價值,并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美國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們的“美國精神”貫穿在各個領域創(chuàng)造了不菲的商業(yè)價值。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內核,它貫穿于民族的每一項實踐活動中,能激發(fā)潛在的巨大生產(chǎn)力并創(chuàng)造價值。因而,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和民族的選擇。

      文化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每個國家乃至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精神、生活習俗,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必然會形成文化的相互碰撞,即“文明的沖突”,它的實質是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的摩擦。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有的得到調和,有的變得更加尖銳,要有效地平衡這些不同文化間的矛盾,就需要建立一個能夠相互包容的可能性空間。在這個可能性空間,各種文明能合理共存,因為“競爭——斗爭的觀念不是自身俱足的,而需求相應的其他價值觀點的配置,只有在一個合理的價值體系中,它才能推動現(xiàn)代化和人類爭取自由的進程”[2]。我們需要建立的不是絕對的文明優(yōu)越論,而是生態(tài)和諧的文明論,用博愛和寬容看待每一種文明,使人類各文明百花齊放,大放光芒。

      (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

      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是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必然面臨的兩種選擇模式,處理好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有過許多的爭論,韋伯對現(xiàn)代社會進行了這樣的描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智化,總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命運,是一切終極而最崇高的價值從公眾生活中隱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領域,或者流于人際關系的博愛?!保?]他認為傳統(tǒng)的斷裂是人類理性的必然結果,傳統(tǒng)是迷信的代言,現(xiàn)代則是理性的化身,傳統(tǒng)和理性是對立的,現(xiàn)代化的進程實則是傳統(tǒng)的消退。美國社會學家希爾斯和他的看法有所區(qū)別,希爾斯認為人類不可能完全和傳統(tǒng)脫離干系,“即使那些宣稱要與自己社會的過去做徹底決裂的革命者,也難逃過去的掌心”[4]。他將傳統(tǒng)理解為價值合理性,不認同在時間軸線上將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割裂,屬于典型的文化保守主義。他們對傳統(tǒng)的理解都是基于事實,只是由于他們對同一事物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偏好不同,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事實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并沒有那么大的鴻溝,只不過是文化在不同階段所變現(xiàn)出來的不同特質,他們不可能是完全割裂的,相反它們是相互轉化的關系,昨天的現(xiàn)代必然成為今天的傳統(tǒng),今天的現(xiàn)代必然成為明天的傳統(tǒng),所謂的現(xiàn)代化不外乎是新傳統(tǒng)的建立和對舊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

      人類文明的延續(xù)得益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調和,它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對傳統(tǒng)的修正揚棄和理性的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的共同結果,在對二者的態(tài)度上過分地偏袒某一方都是不明智的,最可取的態(tài)度應是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看待文明歷程,對傳統(tǒng)予以繼承和反思,對現(xiàn)代化大膽接受、開拓創(chuàng)新,綜合人類的文明成果,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有價值的文化。

      二、中國文化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

      中國人對文化這個詞的態(tài)度是敏感而復雜的,在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中華民族的文化在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那時的中華兒女在文化上充滿了優(yōu)越感,可是到了近現(xiàn)代,中國卻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人們感到迷茫和彷徨。一直以來中國人尋求著中華文化的復興,思想界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爭論也主要是圍繞著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而展開的。目前,中國文化發(fā)展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文化思潮的挑戰(zhàn)。

      一是文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挑戰(zhàn)。文化歷史虛無主義“極力否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認為中華民族事事不如別人,處處不如別人,他們認為,要想挽救中華民族必須徹底割斷歷史,全面實施西化”[5]。不難看出,這股思潮主張“全盤西化”,徹底否定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它是在西方加強文化滲透和國內民族文化處于低谷的雙重背景下形成的?!拔镔|在它的一切變化中永遠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個屬性都永遠不會喪失?!保?]文化歷史虛無主義要求完全隔斷傳統(tǒng),崇洋媚外,它忽視了文化發(fā)展具有連續(xù)性和累積性的特點,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的發(fā)展,違背了科學的發(fā)展觀。用一個例子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從國外嫁接一顆果樹,需要中國提供嫁接的根,就算是直接全部移植,那也還需要中國的土壤,如果你連樹和土壤全都搬過來,那改變的就是整個環(huán)境。民族既是理想的共同體,亦是記憶的共同體,如果一個民族忘本了,那無異于是這個民族的消亡,何來復興之說。

      二是文化極端保守主義的挑戰(zhàn)。這種思想迂腐陳舊,偏執(zhí)地追求傳統(tǒng)文化,大興尊孔復古之風,視外來文化為糞土,他們討厭并否認社會需要革新,盲目地為傳統(tǒng)辯護。中國近現(xiàn)代的歷史告訴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閉關鎖國和依靠地大物博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化的步伐,中華文化的復興需要從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吸取養(yǎng)分,固步自封只能讓中華民族身陷囹圄。晚清的改良派為了拯救國家命運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強調以中國的綱常教理為本,只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盲目地守舊排外是沒有出路的。

      在我國文化發(fā)展道路上也有很成功的探索,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新中國建設道路的探索就是范例,它們之所以成功,關鍵在于它們處理好了傳統(tǒng)與外來的關系,將二者有機的結合了起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使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步伐,這些都是成功的事實,它們也有個共性——中外結合。

      三、中國文化發(fā)展路徑探討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中國文化的建設單純依賴傳統(tǒng)文化或者外來文化都是行不通的,其未來的發(fā)展之路必須是檢討傳統(tǒng)和面向世界的同步推進。湯一介在當前國際背景下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之路作了前瞻性的預見,他指出,人們已經(jīng)注意到人類文化正在走入新的軸心時代,而新的軸心時代必定是回顧其文化源頭,傳承其文化命脈,會通古今之精華的新時代……當前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時機,實現(xiàn)走出“中西古今”之爭,融會“中西古今”之學……[7]中國文化需要世界文化,同樣世界文化需要中國文化,新時代要求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呼喚文化的崛起,我們只有中西兼容、返本開新才能建設強大的文化實力。

      (一)把握中國文化精神,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心理特質及價值選擇,隨著歷史的演進它們逐漸凝練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華夏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歷經(jīng)五千年從未間斷,文化更是一脈相承,長久以來形成了穩(wěn)定的民族精神、品格氣質、思維方式等,即中國文化基本精神。對這一基本精神的理解,張岱年先生的概括較為全面: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xié)調等。在《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一文中,他進一步闡釋了中西文化的異同:“文化,一般地說,實即‘正德利用厚生’。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于東方特重‘正德’,而西方特重‘利用’?!裆侵形鞣蕉贾匾暤摹!保?]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自強、和諧、崇德、厚生、重義這幾個方面。

      1.自強

      自強即通過自己的努力而變得強大,是中華民族基本的民族性格?!抖Y記·學記》說:“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边@說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自知、自立和自強的覺悟?!断髠鳌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币笕艘褡匀坏倪\動一樣剛勁執(zhí)著,永不停息。歷史的事實也足以證明這一點,中國文化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一次次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沒有被吞噬,它的優(yōu)異性和獨立性正是對中國文化自強不息精神的最佳詮釋。

      2.和諧

      和諧是重平衡的思想,協(xié)調是它的基本含義,中國將這一精神更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文化里的和諧并不是簡單的同一,同一具有排他性,和諧則代表著“多”,它更具有包容性,主張萬物相生相克,“一”和“多”是對立的。和諧的過程是在尊重事物原有屬性基礎上的平衡協(xié)調,而同一則過分追求共性而抹殺了個性,在和諧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形成了包容性極強的生態(tài)文化?!秶Z·鄭語》云:“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边@段話充分體現(xiàn)了和與同的差別。在古代,和諧思想已經(jīng)貫穿于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仁”成為人們行為的準則,“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示褪遣鄣幕?。在論及人的社會關系時,《論語·學而》云:“禮之用,和為貴?!奔粗贫鹊淖饔迷谟谡{和社會關系。在探討人和自然的關系時,《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種天人協(xié)調的理論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理念。

      此外,中庸之道也是和諧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中庸》記載:“舜其大知也與……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里的中庸可以理解為處事的一個“度”,無過無不及,最終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故云中庸致和。建國后鄧小平提出“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政策,在處理國際事務中不稱霸、不當頭,但又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積極發(fā)揮作用,這正是中庸之道的一種體現(xiàn)。

      3.崇德

      中國以文明禮儀之邦而享譽世界,從古至今就重注德育?!墩f文解字》曰:“德,升也。”《易·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yè)?!碧瓶追f達注:“德,謂德行;業(yè),謂功業(yè)?!钡驴梢岳斫鉃橐环N向上的善,是一種“操守”“品行”。德在古代社會是評價個人的最基本的準則,是一切價值評價的基礎?!断髠鳌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逼浯笠馐谴蟮睾駥嵑晚?,君子應增進美德,像大地一樣容載萬物?!蹲髠鳌は骞哪辍吩?“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薄妒勒f新語》亦云:“百行以德為首。”德性成為個人和社會的首要價值理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就內在地包含了中國人的德性理念,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這樣的情形,在我國歷史上,在當今世界上,都屢見不鮮?!保?]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倡導“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笨梢钥闯鲋袊某绲率桥c追求真善結合在一起的,“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窮理即是盡性,崇德亦即致知。”[10]中國的“德”已遠遠超出了倫理學的范疇,成為了道德價值和理性價值的雙重追求。

      4.厚生

      厚生即以民為本的思想。《尚書·大禹漠》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边@段話的大意是作為統(tǒng)治者自己先要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充分盡物所能,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侗M心下》記載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币蠼y(tǒng)治者體察民情,與民同憂同樂。唐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碧嵝丫跻悦駷楸荆⒅厝诵南虮?。到了近現(xiàn)代,孫中山又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綱領,可以看出,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核。

      5.重義

      中國古代的“義”主要是指國家大義、高風亮節(jié),重義輕利取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墩撜Z·里仁》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庇帧墩撜Z·述而》云:“……不以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痹诳鬃拥乃枷胫?,義成為了衡量君子和小人的價值尺度。儒家重義思想由人際關系準則逐漸成為社會道德準則,義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要求,當“私利”與“公義”發(fā)生矛盾時,儒家主張舍小我,為大家。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下,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無數(shù)重義的英雄人物,譬如關羽就成為了忠義的化身。在近代,重義則直接表現(xiàn)在顧全國家大局、維護民族利益、發(fā)揚集體主義精神上面。

      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大借鑒的價值,我們應該對其批判性地吸收,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剔除陳舊過時的內容。

      (二)了解西方文化精髓,借鑒外來先進文化

      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綜合的思維方式相比,西方更善于分析、解構。劉長林認為:“西方傳統(tǒng)精神是分析法,向物質實體的縱深方向,對事物的最后根據(jù)和原因,做窮根問底的追尋,所以歐洲學者認識的足跡,像是一條向兩個相對的無窮遠點伸展開去的直線。這樣的認識走向,使西方學者偏重于考究事物變化的外因,而是朝著與始初對象越來越遠的方向走去,不斷追求宇宙無限小和無限大的最終答案?!保?1]中國傳統(tǒng)思維注重綜合、類比、結果,相反西方擅長抽象、分析、論證,與循環(huán)式的中國思維相比,西方文化就具有更強的向外擴展的能力。正是因為這種差異,在社會生產(chǎn)力落后的時代,直觀總結更適合社會發(fā)展,因而中國在封建社會各方面達到鼎盛,然而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發(fā)展,西方的思維方式變得更符合科學實驗的要求,于是西方文化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除了思維方式,西方的一些價值理念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比如重視個人的價值,追求每個人的自由、平等,追求民主的精神,這些對于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大有裨益。當然,我們需要學習的并不僅僅是西方文明,而是所有其他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博采眾長才能使中國文化永遠生機勃勃。

      中國的文化發(fā)展之路就是一個“返本開新”的過程。一個優(yōu)秀的文化必定是內部精致而對外開放的,是具備良好韌性和張力的,韌性是這種文化得以傳承不至湮沒的傳統(tǒng)基因,張力是這種文化面向世界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要求。文化發(fā)展既離不開傳統(tǒng)中始基的精神,亦離不開現(xiàn)代開放的時代精神。

      在文化問題上,我們要堅持四大原則,即:“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tǒng)”[12]。首先,我們要在思想上有一個認識,那就是承認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中國文化只是這多元中的一元,文化無優(yōu)劣,應尊重所有文明。其次,事物的發(fā)展是無限的,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先進的外來文化,必須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批判性地繼承傳統(tǒng),大膽地學習和創(chuàng)新,推動中國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再次,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應持正確的態(tài)度。對傳統(tǒng)文化精神應堅持辯證的觀點,它們有合理的科學成分,但也有不合時宜的陳舊思想,對傳統(tǒng)文化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后,對外來文化也要有科學的態(tài)度。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我們應該仔細加以甄別,對外來文化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傊?,堅持文化的獨立性與開放性是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1]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姜麗,張跣,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17.

      [2]高瑞泉.中國現(xiàn)代精神傳統(tǒng)——中國的現(xiàn)代性觀念譜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8.

      [3]馬克斯·韋伯.社會學文選[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46:155.

      [4]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tǒng)[M].傅鏗,呂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4.

      [5]梅榮政.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32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

      [7]湯一介.矚望新軸心時代——在新世紀的哲學思考[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46-47.

      [8]張岱年.張岱年選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14.

      [9]人民網(wǎng).習近平: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 國無德不興[EB/OL].[2014 -05 -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 -24975911.html

      [10]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序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7.

      [11]劉長林.中國系統(tǒng)思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9-30.

      [1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猜你喜歡
      民族傳統(tǒng)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們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誰遠誰近?
      多元民族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tǒng)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新郑市| 吉林省| 岳阳市| 霍山县| 澳门| 卢氏县| 淮滨县| 广德县| 安多县| 浦城县| 芦山县| 凉山| 呼玛县| 刚察县| 界首市| 曲靖市| 中超| 西乌珠穆沁旗| 东源县| 宜兰县| 洮南市| 奉贤区| 宜春市| 郧西县| 孝昌县| 沅陵县| 佛山市| 汤阴县| 晋州市| 瓮安县| 普定县| 庄浪县| 新和县| 加查县| 岫岩| 宁海县| 庄河市| 佛教| 嘉禾县| 淮南市|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