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淵(長慶油田公司長南氣田開發(fā)項目部 陜西西安 710018)
張衛(wèi)剛(長慶油田分公司第八采油廠 陜西西安 710021)
郭順清(長慶油田公司物資采購管理部 陜西西安 710021)
1.巖石類型
元214區(qū)巖石學特征總體上均表現為成巖礦物以長石為主。對研究區(qū)延長組長4+5、長6油層296塊薄片資料進行三角端元投影,表明延長組長4+5、長6巖石類型主要為長石砂巖和巖屑長石砂巖,少量為長石巖屑砂巖,偶見巖屑砂巖。
長4+5、長6油層砂巖巖性為粉細-細粒巖屑質長石砂巖,其中長石含量44.1%,石英含量24.7%,巖屑含量9.7%,其它8.3%,主要粒徑在0.06~0.25之間,分選好,磨圓度為次棱,膠結類型主要以薄膜-孔隙為主。填隙物含量9.4%,填隙物以高嶺石為主,綠泥石、硅質次之。粘土礦物主要有伊利石、綠泥石、伊/蒙混層、高嶺石等。
2.填隙物特征
長4+5、長6填隙物主要成份有綠泥石、方解石、鐵方解石,含量分別為5.7%、2.2%、1.5%;其次為高嶺石、水云母。
儲層的孔隙類型的分類主要有兩種,一是按孔隙大小,另一是按成因。研究區(qū)按成因類型對長4+5、長6油層組進行孔隙類型劃分。原生孔隙主要是巖石原始沉積下來是就已經形成并保存至今的孔隙。這類孔隙又可細分為壓實剩余的原生粒間孔隙和膠結剩余粒間孔隙,兩者統(tǒng)稱為殘余粒間孔。另外在雜基中的微孔隙也屬于此類,但該類孔隙喉道太小,對儲存石油意義不大。
通過鑄體薄片觀察、掃描電鏡分析發(fā)現,研究區(qū)長4+5、長6儲層的原生孔以殘余原生粒間孔為主,溶蝕孔次之,微裂縫很少。盡管在鑄體薄片分析中給出了晶間孔的比例,但自生高嶺石中的晶間孔實際上是膠結剩余的粒間孔或溶蝕孔,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成因類型。
1.殘余粒間孔:研究區(qū)長4+5、長6段內殘余粒間孔占總孔隙的比例為74.58%。
2.溶蝕孔:在掃描電鏡下沿長石解理面發(fā)生強烈溶蝕,如元69井2148.4m,溶孔直徑可達5μ m。統(tǒng)計表明,本區(qū)次生孔以長石溶孔為主,巖屑溶孔次之,長4+5、長6為22.72%。
根據本區(qū)儲層孔隙、喉道分級標準,結合本區(qū)延長組儲層孔隙結構資料分析認為,本區(qū)目的層共有五種孔隙結構類型,長4+5、長6油層組以細小孔微細喉道型為主。研究區(qū)砂巖孔隙結構特征參數能較好地表征和反映延長組長6油層組的孔隙結構和儲集性能。
長6油層組砂巖排驅壓力為0.18~2.92 M Pa,平均1.18 M Pa;中值壓力為1.36~38.05M Pa,平均為10.09 M Pa;最大喉道半徑為0.25-4.02 μ m,平均為1.45μ m;平均喉道半徑為0.02~0.54μ m,平均 0.15μ m;最大進汞飽和度為 75.24%~93.99%,平均87.48%;殘余飽和度為47.62%~66.32%,平均59.26%;退汞率為24.92%~36.71%,平均32.28%;分選系數1.61~3.31,平均2.44;歪度系數1.13~1.94,平均1.67。毛管壓力曲線進汞段較陡,孔喉的分選性較差。
長4+5油層孔隙面孔率3.8%、平均孔徑26.7 μ m,儲層孔隙以粒間孔為主,其中粒間孔2.4%、占面孔率63.0%,長石溶孔1.0%、占面孔率27.3%,巖屑溶孔和晶間孔均占0.2%,長4+5儲層孔隙組合類型以溶孔-粒間孔、粒間孔為主。長4+5油層排驅壓力0.8 M Pa,中值壓力3.06 M Pa,中值半徑0.29 μ m,最大進汞飽和度83.93%,退汞效率27.36%,具有排驅壓力大,喉道分選較好,退汞效率低的特點。長4+52喉道類型以片狀或彎曲片狀最為常見,少見管束狀喉道;平均最大喉道半徑為0.9119 μ m。該區(qū)長4+5儲層孔喉組合為小孔-微細喉型。
參考鄰區(qū),長4+5油層含油面積內12口井632塊樣品常規(guī)物性統(tǒng)計,平均分析孔隙度為10.35%,滲透率為0.83×10-3μ m2。隨著層位的加深,滲透率逐漸減少,而且成巖作用的強弱使長4+52在不同區(qū)塊物性差異較大。
對研究區(qū) 內115個鑄體薄片的物性數據統(tǒng)計分析表明,長6油層組砂巖孔隙度為1.26%~15.66%,平均10.83%,83.48%的樣品為 8~15%之間;滲透率為 0.01-9.89×10-3μ m2,平均為0.78×10-3μ m2,滲透率在0.1-1×10-3μ m2的占75.65%。
根據低滲透儲層分類標準,長4+5和長6儲層主要是超低滲透層,其次是特低滲透層。
粒度分析表明,研究區(qū)以細砂為主,平均占90.20%,粉砂次之,占5.31%,較少量的中砂,分選較好。
該區(qū)長4+5油層粒度中值平均為0.125mm;標準偏差平均為0.71;偏度為-0.04~0.49,平均0.21;峰度為0.95~3.32,平均1.49。表明長4+5油層顆粒分選較好,屬正偏態(tài),峰度呈尖銳狀。
砂巖孔隙度-滲透率的關系與許多地質因素有關,如沉積相及其碎屑粒度、分選、圓度和雜基含量等,影響孔隙構成的成巖作用以及影響裂縫的發(fā)育程度的構造作用。
通過分組統(tǒng)計分析了研究區(qū)的60多個鑄體薄片的分析成果,得出了長6油層組的孔隙度與滲透率的關系,長6油層組滲透率是0.1×10-3mm2、1×10-3mm2、10×10-3mm2時,根據孔滲的關系方程:y=0.022 e0.271x,所對應的孔隙度分別是5.57%、14.05%和22.53%。相關系數為0.67,相關性較好。
元214油藏長4+5、長61儲層巖石類型主要為長石砂巖和巖屑長石砂巖,少量為長石巖屑砂巖,偶見巖屑砂巖;原生孔以殘余原生粒間孔為主,溶蝕孔次之;以細砂為主,平均占90.20%,粉砂次之,占5.31%,少量的中砂,分選較好;研究區(qū)平均分析孔隙度為10.35%,滲透率為0.83×10-3 μ m2,屬于超低滲油藏,次為低滲油藏;長6油層組孔隙度和滲透率相關性較好。
[1]肖玲等,鄂爾多斯盆地胡尖山-耿灣地區(qū)延長組長4+5油層組沉積特征及有利相帶預測[J].新疆地質.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