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珺,鄭 娟,沈大躍,董 華
2型糖尿病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且其發(fā)病率仍逐年上升。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種類很多,但血糖的長期控制效果仍不夠理想,腦卒中、心腎疾病、肝損害等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病率也隨之上升[1]。近年來,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作為一種新型糖尿病治療藥物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且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F(xiàn)對我院應用DPP-4抑制劑沙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的近期療效、安全性及用藥依從性進行評價,同時與應用二甲雙胍治療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探討沙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的優(yōu)勢,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會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制訂的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入選標準:均為血糖較高經(jīng)飲食控制,或口服磺脲類藥物血糖控制不佳達1個月以上的患者。排除標準:(1)排除有神經(jīng)精神病史及理解能力障礙的患者;(2)排除合并感染、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障礙、肺部感染及胃腸道疾病的患者以及孕產(chǎn)婦。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沙格列汀組和二甲雙胍組各40例。沙格列汀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4~76歲,平均(57.7±12.4)歲,體重指數(shù)(BMI)平均為(26.7±6.4)kg/m2,糖尿病病史1~18年,平均(6.4±2.1)年;入院時空腹血糖(FPG)7.6~13.0 mmol/L,平均(10.4±2.3) mmol/L,餐后2 h血糖(PG2h)12.4~19.7 mmol/L,平均(15.9±3.2)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7.8%~10.7%,平均(9.2±1.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17例,高中及中專者18例,大專及以上者5例;其中既往通過飲食控制血糖而未系統(tǒng)服用降糖藥物者19例,口服磺脲類藥物血糖控制不佳者2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5~74歲,平均(56.3±12.8)歲,BMI平均為(27.1±6.2)kg/m2,糖尿病病史1~17年,平均(6.2±2.7)年;入院時FPG 7.3~13.0 mmol/L,平均(10.2±2.7) mmol/L,PG2h 12.2~19.4 mmol/L,平均(15.4±2.9) mmol/L;HbA1c 7.6%~10.3%,平均為(8.9±1.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16例,高中及中專者17例,大專及以上7例;其中既往通過飲食控制血糖而未系統(tǒng)服用降糖藥物者22例,口服磺脲類藥物血糖控制不佳者18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血糖控制情況、HbA1c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繼續(xù)加強飲食控制和(或)磺脲類藥物治療。沙格列汀組患者給予沙格列汀(安立澤,批號:2J6036AP)5 mg/次,1次/d,口服。二甲雙胍組給予二甲雙胍(格華止,批號:1304092)500 mg/次,3次/d,5周內(nèi)增加至1 000 mg/次,2次/d,隨餐口服。
1.3 觀察指標 每4周進行FBG、PG2h、HbA1c的檢查,并于治療12周后對兩組患者FBG、PG2h、HbA1c、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發(fā)生率、肝腎功能、體重指數(shù)變化情況以及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 評價標準
1.4.1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F(xiàn)BG<7.2 mmol/L,PG2h<8.3 mmol/L,或血糖較治療前下降30%以上。有效: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F(xiàn)BG<8.3 mmol/L,PG2h<10.0 mmol/L,或血糖較治療前下降10%~30。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血糖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4.2 用藥依從性評價 采用問答方式對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進行評價,包括:(1)日常生活中是否經(jīng)常不注意服藥;(2)是否有時會忘記服藥;(3)癥狀好轉(zhuǎn)時,是否曾自行停藥;(4)用藥過程中,自覺病情無好轉(zhuǎn)時,是否考慮停藥。4個問題均為否定回答視為依從性佳,否則視為依從性差。
2.1 臨床療效 治療12周后,患者臨床癥狀及血糖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兩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沙格列汀組顯效率明顯高于二甲雙胍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后FBG、PG2h、HbA1c變化 治療12周后,沙格列汀組患者FBG、PG2h、HbA1c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二甲雙胍組FBG、PG2h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HbA1c水平較治療前改善不明顯(P>0.05)。沙格列汀組治療后FBG、PG2h、HbA1c改善程度均明顯優(yōu)于二甲雙胍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二甲雙胍組比較,χ2=4.073,P=0.044;#與二甲雙胍組比較,χ2=0.000,P=1.00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BG、PG2h、HbA1c變化情況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t=6.095,P=0.000;(2)t=7.240,P=0.000;(3)t=5.720,P=0.000;(4)t=2.958,P=0.004;(5)t=3.705,P=0.000;(6)t=1.824,P=0.072
2.3 治療后肝腎功能及體重指數(shù)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肝腎功能檢查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2周后體重指數(shù)與治療前均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檢查指標及體重指數(shù)變化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t=0.218,P=0.828;(2)t=0.335,P=0.739;(3)t=0.715,P=0.477;(4)t=0.148,P=0.882;(5)t=0.138,P=0.891;(6)t=0.103,P=0.918;(7)t=0.222,P=0.825;(8)t=1.335,P=0.186;(9)t=0.286,P=0.776;(10)t=0.284,P=0.777
2.4 治療中低血糖發(fā)生率及不良反應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沙格列汀組有2例出現(xiàn)低血糖,低血糖發(fā)生率為5.0%,二甲雙胍組有3例出現(xiàn)低血糖,低血糖發(fā)生率為7.5%,兩組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均相對較低,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沙格列汀組出現(xiàn)上呼吸道感染2例,頭痛2例,尿路感染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5%;二甲雙胍組出現(xiàn)腹瀉3例,惡心嘔吐2例,上腹痛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0%。兩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05,P=0.745)。所有患者不良反應癥狀均較輕微,均經(jīng)對癥處理后緩解。
2.5 用藥依從性 治療12周后,通過問答方式對患者用藥依從性進行評價,沙格列汀組用藥依從性佳者27例(67.5%),二甲雙胍組18例(45.0%),格列汀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明顯高于二甲雙胍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P=0.043),這可能與沙格列汀每天用藥次數(shù)少,且不受用藥時間限制有關(guān)。
二甲雙胍(格華止)降糖作用顯著,IDF 2005年全球2型糖尿病診治指南中將二甲雙胍定為2型糖尿病一線治療的最佳選擇。其作用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肝細胞膜G蛋白恢復胰島素對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強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避免受損的胰島β細胞功能受到進一步損害,延緩葡萄糖在腸道的吸收[2]。同時,增加非胰島素依賴的組織如腦、血細胞、腎髓質(zhì)、腸道、皮膚等對葡萄糖的利用[3]。(2)抑制肝糖原異生,降低肝糖輸出,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3)抑制膽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貯存,降低血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二甲雙胍除具有較好的降糖作用外,在改善胰島素抵抗,控制體重、血壓、血脂,改善血管反應性[4],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改善代謝綜合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格華止生物利用度較低,且易對胃腸道黏膜造成明顯的刺激作用[5],另外,格華止需要每日口服2~3次,比較繁瑣,用藥依從性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物的效果。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是一種腸促胰島素,具有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在血糖濃度升高時發(fā)揮作用,血糖濃度恢復正常則消失[6]。GLP-1在食入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刺激下分泌并釋放入血液,通過作用于胰島β細胞,促進胰島素分泌,使胰島細胞生長增殖和分化,并抑制胰島β細胞的凋亡,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使血糖保持穩(wěn)態(tài)[7]。然而,GLP-1半衰期很短,僅為1.5~2 min,DPP-4能使GLP-1氨基末端前兩個氨基酸快速裂解而失去促胰島素分泌功能,導致內(nèi)源性GLP-1無法在體內(nèi)達到治療濃度[8],加之2型糖尿病患者腸促胰島素作用減弱,患者血漿GLP-1濃度更低。DPP-4抑制劑(內(nèi)源性腸促胰素)能通過抑制DPP-4的活性,減少GLP-1的降解,從而達到增加GLP-1的血漿濃度來改善餐后血糖的目的[9]。沙格列汀是一種高效DPP-4抑制劑,通過選擇性抑制DPP-4,可以升高內(nèi)源性GLP-1水平,從而發(fā)揮GLP-1調(diào)節(jié)血糖的作用。在口服葡萄糖或進餐后,沙格列汀對DPP-4酶的抑制作用使GLP-1水平增加2~3倍,GLP-1在腸道即時分泌,葡糖糖依賴性地增加胰腺β細胞分泌胰島素[10],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遲胃排空,從而達到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及HbA1c水平的目的,且對體重影響很小,沒有明顯的低血糖風險。另外,沙格列汀抑制DPP-4酶活性時間長達24 h,每日僅需服用一次,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
本研究采用隨機分組原則,對沙格列汀與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近期療效、安全性及用藥依從性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果顯示,治療12周后,沙格列汀組與二甲雙胍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0%和92.5%,說明沙格列汀與二甲雙胍均有良好的降糖效果,但沙格列汀組顯效率明顯高于二甲雙胍組,且沙格列汀組治療后FBG、PG2h、HbA1c改善程度均明顯優(yōu)于二甲雙胍組,表明沙格列汀對血糖控制效果更為理想。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T、AST、BUN、Scr等肝腎功能指標以及體重指數(shù)均無明顯變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且癥狀比較輕微,體現(xiàn)了沙格列汀與二甲雙胍較好的安全性。在用藥依從性方面,沙格列汀每日僅需用藥一次,且沒有用藥時間限制,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用藥的依從性,也有利于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中沙格列汀組用藥依從性佳者占67.5%。明顯高于二甲雙胍組(45.0%),體現(xiàn)了沙格列汀在用藥依從性方面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沙格列汀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同時對肝腎功能、體重等無明顯影響,且不良反應少,但由于沙格列汀為新藥,臨床試驗隨訪時間較短,其遠期療效、安全性以及患者的耐藥性仍需進行長期的大樣本研究加以證實。
參考文獻:
[1] 張薇薇,葛余浩,董林.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死因及相關(guān)因素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3,15(3):309-311.
[2] 李敏.二甲雙胍在臨床治療中的優(yōu)勢[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3,32(14):131.
[3] 陳歡歡,周紅文,劉超.二甲雙胍新降糖機制及其降糖以外的作用[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9,29(3):276-278.
[4] 張幼怡.二甲雙胍的心臟保護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3(5):21-23.
[5] 張金華,馮玉欣,裴薇,等.二甲雙胍臨床應用研究新進展[J].疑難病雜志,2009,8(12):767-768.
[6] 高華,許崇波,李元.胰高血糖素樣肽-1在胰腺中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shù)通訊,2009,20(2):266-268.
[7] 占美,徐珽,吳逢波,等.沙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2,12(6):708-713.
[8] 陸菊明.2型糖尿病治療新藥沙格列汀的藥理及臨床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11,20(21):2039-2043.
[9] 張驍,雍曉春,張韜.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治療2型糖尿病的最新進展(一)[J].中國制藥信息,2011,27(9):6-11.
[10]陸菊明.沙格列汀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4):31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