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剛 王憶桃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571158)
(海南省瓊中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南 營根 572900)
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結合、演變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層次揚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
什么是“文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釋?!掇o?!分袑⑽幕x為“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泵绹膶W者魯斯·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動方式,一種使這個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盵1]由于各種原因,學者們對“文化”的定義有的側重于“文化”的內涵方面,即本質屬性;有的側重于“文化”的外延方面;有的則是對內涵和外延都進行了界定。
在《文化體制改革研究》一書中,作者王曉剛將文化定義為:“文化在本質上是觀念與觀念系統(tǒng)。這一界定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從文化自身來說,文化就是所有關于人類的觀念和觀念系統(tǒng),其二是從文化現(xiàn)象來說,觀念和觀念系統(tǒng)是文化現(xiàn)象的實質與核心?!盵2]所以嚴格說來,文化并不是物質產品、行為模式和社會制度本身,沒有所謂的物質文化,也沒有所謂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是外化和對象化的觀念和觀念系統(tǒng),構成文化現(xiàn)象的主體是觀念和觀念系統(tǒng)的外在表達。對文化進行這樣的定義是比較客觀的。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和運用,是因為中國特殊國情的需要。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許多仁人志士經過種種社會改良和革命等嘗試,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但都沒有尋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方式,因此并未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十月革命的炮聲,給苦苦求索的中國送來了新的革命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革命迎來了煥然一新的面目。歷史證明,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客觀實踐的需要。
1.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理想方面的相通性
建立一個“大同世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終極追求?!按笸奔春沃^平天下,實現(xiàn)“大同”,既是社會的最高進化目標,也是對個人終極價值的肯定。而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是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雖然說這兩種追求不能簡單等同,但在本質上確實有相通之處。這也是近代中國社會能夠接受馬克思主義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根基。20世紀初,我國有著儒家“大同”理想的知識分子把共產主義看作倫理的必然,道德的要求,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使得共產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正是在最高目標和終極價值同構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使中國人欣然接受了社會主義。
2.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辯證法和唯物論方面具有相通性
中國的哲學史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是統(tǒng)一的。我國古代思想家范蠡通過多方面社會實踐認識到,只有了解自然,人們才能夠改造自然并從中得到利益,其思想體現(xiàn)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和辯證法因素的結合。荀子、韓非,宋代思想家張載、王安石、王夫之等人,也對辯證法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將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結合。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在總結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經驗,并辯證唯物地概括當時的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及唯物主義辯證法,蘊含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20世紀初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以中國傳統(tǒng)的唯物論思想和辯證法為文化基礎,架起了中華民族接受辯證唯物主義和并使之中國化的思想橋梁,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扎根、發(fā)展和壯大。
3.在注重實踐方面的相通性
“經世致用”思想是中國學者的傳統(tǒng)追求。其思維特點是客觀性、規(guī)律性、必然性、真理性。其本質特征是求真求實,反對空談,注重實踐。而馬克思主義者特別重視實踐,認為理論的來源及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正是由于在內在精神上存在著這些相通性,20世紀初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才能在心理上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中國古代“經世致用”的思想結合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理論,最終產生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恩格斯曾強調,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作為西方文明思想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具有西方文化特有的思維模式、理論樣式,與具有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理論特點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的大地上發(fā)揮威力,就必須將其進行文化改造,使其蘊含中國獨特的特點和民族形式,接受中國文化的揚棄,以至血脈融合。毛澤東指出:“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huán)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盵4]
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揚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紛繁復雜,因此這一進程具有艱巨性、長期性和階段性?,F(xiàn)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立足當代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轉型變革的現(xiàn)實,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征,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梳理、總結和概括中國的歷史文化,以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fā)展,使之更好地指導實踐。同時,在這一進程中,也是兩種文化的結合,并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存在著顯著的時代性差異,這是歷史時代造成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產生于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yè)時代,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沉淀、形成于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因此,兩者的結合并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轉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也必然伴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是兩種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是兩者相結合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成功結合。
[1]維克多·埃爾.文化概念[M].曉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王曉剛.文化體制改革研究[A].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卷)[R].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5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