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波(山東省莒南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莒南 276600)
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致死率可達40%以上,且一次出血后6周內再出血概率達60%[1]。如何迅速有效的控制出血,預防再次出血成為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關鍵。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食道曲張靜脈套扎術聯(lián)合部分性脾栓塞術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6月~2012年3月我院消化內科43例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齡43~67歲,平均48.6歲。實施手術前所有患者均實施胃鏡、上消化道鋇餐及CT檢查,確診為肝硬化伴上消化道靜脈曲張或伴有胃底靜脈曲張患者。43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5例,乙醇性肝硬化者8例。
1.2 臨床表現(xiàn):患者以嘔血及黑便為主要表現(xiàn),部分患者出現(xiàn)乏力、頭暈、膚色蒼白、冷汗、煩躁、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等癥狀,其中有1例患者出現(xiàn)昏厥。
1.3 納入標準:肝硬化伴上消化道靜脈曲張或伴有胃底靜脈曲張者;簽署手術協(xié)議書者;無介入禁忌證者。
1.4 排除標準:單純消化性潰瘍導致出血者;異物損傷引發(fā)出血者;存在嚴重禁忌證者;回訪未獲得有效信息或回訪中斷者。
1.5 方法
1.5.1 術前準備:43例患者術前行常規(guī)檢查血液常規(guī)、凝血功能、X線透視、心電圖及肝腎功能等。
1.5.2 食道曲張靜脈套扎術:胃鏡為Olympus.160型電子胃鏡,套扎器為COOK公司生產(chǎn)?;颊咦髠扰P位,頭后仰,首先以胃境判斷出血部位及靜脈曲張程度,安裝套扎器,再次進境,從齒狀線上2.0 cm開始,對曲張靜脈隆起進行充分吸引,自上而下逐次套扎,注意避免接觸潰瘍及糜爛部位。對于存在活動性出血的靜脈應在其出血部位或/和下方1 cm進行套扎,套扎數(shù)根據(jù)靜脈曲張的嚴重程度及數(shù)量而定。
1.5.3 部分性脾栓塞術:經(jīng)股靜脈實施Seldinger穿刺術,將導管移動至脾動脈主干后推注碘比醇進行造影。造影成功后將導管移至脾動脈的中下級分支,將1 mm×1 mm×1 mm明膠海綿、16萬U慶大霉素及造影劑等混合后經(jīng)脾管緩慢注入。當脾動脈的血流減緩時即停止栓塞,一般栓塞面積控制在脾臟的40%~70%左右為宜。同時,根據(jù)密度減低區(qū)與脾臟的比例判斷栓塞范圍[2]。
1.5.4 術后處理:患者術后常規(guī)廣譜抗生素使用7 d,接受保肝、營養(yǎng)支持及對癥治療。
43例患者均實現(xiàn)近期止血,有效率為100%,1個月后再出血者2例,止血成功率為95.3%,復發(fā)率為4.7%,43例患者均未見嚴重并發(fā)癥。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導致消化系統(tǒng)淤血,食管下段、賁門胃底靜脈曲張,脾臟增大、功能亢進,繼而并發(fā)上消化道靜脈破裂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的生命[3]。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大多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的特點,常規(guī)的內科治療短時間內再出血的可能性較大,而傳統(tǒng)的TIPSS及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適用范圍狹窄,且并發(fā)癥較大,死亡率較高,臨床使用受到限制[4]。
食道曲張靜脈套扎術簡單易行,不僅適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緊急處理,還可以有效的預防其再次出血。由于被套扎的靜脈會繼發(fā)性的形成血栓,出現(xiàn)腐爛脫落,引起曲張靜脈的閉鎖,可以有效的控制活動性出血,同時可以消除曲張的靜脈,避免再次出血。
部分性脾栓塞術具有便捷、有效、微創(chuàng)的特點,能有迅速有效的控制脾功能亢進,降低門靜脈高壓,從而達到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的目的。同時以栓塞術可替代脾切除術可以避免因脾臟切除而引起的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利于患者的恢復。
食道曲張靜脈套扎術聯(lián)合脾栓塞術可有效的控制因門靜脈高壓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且安全性高,并發(fā)癥少,值得推廣。
[1] 朱 軍,曹躍勇,黃 勇,等.介入性門脈斷流術治療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評價[J].吉林醫(yī)學,2012,33(3):572.
[2] 張永山,潘光明.肝癌伴脾功能亢進雙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1,32(28):5922.
[3] 薛 克,權 暉,何 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雙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23(9):1236.
[4] 張愛榮,別會鑫,王 榮.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與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1,32(26):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