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慶
生命、生活離不開飲食,吃,恐怕是我們最富有情節(jié)的故事。吃了幾千年中餐的國人,最初看到洋人燒制的“番菜”,聽到刀叉相處的聲響時,認為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1840年以前,在廣州開展貿(mào)易的外國人已將西方的餐飲帶到了這座城市,但那只是金發(fā)碧眼們自己的口味。近代中國開埠以來就大不一樣了,西風勁吹,西菜伴隨著飲食風俗很快流入中國沿海城市。
19世紀中后期,亨白花園和海天春西餐館就開在了上海街頭。清人宜寰在1868年的日記中寫到:“再至徐家匯,暢游外國花園(亨白花園),吃香檳酒,極沁心脾?!本拖裎鞣I帶比拼長袍馬褂,高跟鞋叫板繡花鞋一樣,城市人的嘴巴與胃口受到的刺激和挑戰(zhàn)是前所未有的。在清末民初以上海、廣州、天津為先的城市中,富人階層涌動著追求奢華、享受新奇生活的風潮,為西菜文化在中國發(fā)展提供了最漂亮的餐臺,吃西菜、品香檳成為民國時代最洋氣的摩登生活。
西菜在當時被稱之為“大菜”。1909年的一期《圖畫日報》上圖文并茂地記錄了有人在上海西餐館請客的熱鬧情景,其中道:“各省人士之至滬者,往往不喜中國菜而喜大菜,故各大菜館之生意,皆非常興盛。”20世紀初在上海注冊登記的西餐館已達20多家,門庭若市。
盡管如此,對于大多數(shù)民眾來說,吃西菜則更多帶有做秀的成分,或許只是時髦一族曖昧和顯示身價的小生活罷了。西菜的發(fā)展確實沒有達到燎原的態(tài)勢,個中緣由除了中西口味的巨大差異外,價格因素也注定了它始終的“高調(diào)感”。1923年7月的北京《晨報》刊登了一份民意調(diào)查表,對于吃中餐還是吃西餐的問題有77%的人回答愛吃中餐,23%的人認為可以接受西餐或改良中餐。
沿海大都市的生活飛速發(fā)展,這在30年代中期的上海顯得尤為突出了。在穿要摩登、吃要時髦的十里洋場,品嘗西菜無疑是很小資的生活,但要吃最經(jīng)典的滋味,講究人肯定會到一品香食屋,也會到那個由羅威夫婦經(jīng)營的西餐館。
說來話長,創(chuàng)辦于1935年,開在霞飛路上的“羅威”小店可謂愛情的結(jié)晶,故事動人。20世紀30年代初,意大利籍猶太人羅威在上海知名的禮查飯店當侍應生領班,他的理想是有朝一日擁有自己的西餐館。常來禮查飯店的一個法國女郎逐漸引起了羅威的注意。這個女人擅長交際,出入各大高級飯店、娛樂場及外國會所,魅力不凡。于是,羅威在這個女郎前來就餐時不斷親近她,殷勤周到,暗送秋波。使出渾身解數(shù)的他最終贏得了女郎的芳心,結(jié)為夫婦,羅威經(jīng)營西餐館的夢想也成為現(xiàn)實。作為愛情的結(jié)晶,二人為自己的餐館起名為CHEZROVER,是“在羅威家”的意思,很溫馨。
當時的上海法國總會就在霞飛路附近,羅威夫婦看準這里的客源,推出了烙蝸牛、洋蔥湯、芥末牛排、紅酒雞等地道的法國菜來吸引前來法國總會消遣的顧客。當然,這其中少不了妻子過人的交際本領。此舉立竿見影,“在羅威家”急速紅火起來,門庭若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羅威被關進集中營,直到1945年才獲釋,此時夫妻二人已經(jīng)失散。羅威經(jīng)過好一番周折才找到妻子,后來再度開辦了一家名叫喜樂意的西餐館,并把房子刷成了紅色。喜樂意特別聘請了“西餐奇才”俞永利前來主廚,獨創(chuàng)出烙哈蜊等特色西菜,博得了人們的交口稱贊,這里的菜品成為西餐時尚最摩登的代表。
建國后,喜樂意被中資接收,許多老顧客因為那紅色的店面而俗稱小店為紅房子,包括京劇大師梅蘭芳等文化名流都曾是這里的???。紅房子西餐傳承至今,有口皆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