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海榮
近幾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項目很多,做好工程結算審計是每位審計人員的職責所在。審計報告中有“審定價”、“送審價”、“合同價”三個關鍵指標,進行審計結果分析時用審定價和送審價對比大都是核減,而用審定價和合同價(或預算價)對比會出現(xiàn)審增,是用前者還是用后者會對我們工作產生不同的效果。
所謂合同價,是工程經過立項估算、設計概算、施工圖預算、投標競價階段后的造價。一般項目設計圖紙明確、施工技術通用、非特殊的工程,經過這些階段后的造價是比較“可信”的;送審價,是承包方依據(jù)施工合同、招投標資料、竣工資料等,計算企業(yè)實際施工成本和利潤的造價。由于竣工資料之多、工程變化之大、編制人員水平的高低等因素,送審價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其更加注重企業(yè)利益的最大化;審定價,是咨詢機構或審計單位依據(jù)送審的竣工結算資料,結合工程實際的同時更趨向法理依據(jù)審核出來的造價,其追求的是“客觀”、“公平”、“有效”。
目前在造價市場上普遍采用的是審定價和送審價進行對分析,這種對比取得了良好的審計效果。但是,綜合各因素并站在評價控制造價效果的角度,個人認為要想清晰的弄清造價的變化情況,采用審定價和合同價對比更好,理由如下:
1.審定價與合同價對比分析,清晰明朗、客觀體現(xiàn)、針對性強。兩者對比反應造價增減之處的同時,還能讓對方很容易接受。如合同價是多少、合同變化了多少、合同外的多少,這樣不僅很容易知道成本控制的好壞和增減的地方,而且能從中總結些成本控制的實踐經驗。有些變化大的項目,審定價要高于合同價很多甚至翻番,用審定價和送審價對比即使有核減額,往往也得不到心服口服的認可,尤其是在外行的眼中。因為大家都比較“信賴”和“依靠”合同價來控制成本,一旦出現(xiàn)超合同價很多,而又不能清晰的反應出結果來,只是在送審價上做對比,大家很難理解并接受甚至會產生懷疑。
2.審定價與合同價對比,突破創(chuàng)新、精準有據(jù)、成果顯著。兩者對比是新形勢下建設工程計價辦法的新拓展,雖然工作量復雜,比較麻煩,但是能夠排除因現(xiàn)場簽證、施工變化、工程量增加等非業(yè)主方應承擔的費用,何樂而不為呢?清單計價規(guī)范要求,如果項目施工前后設計無變化,不考慮索賠、不可抗力事件及政策性變化等因素,其結算價就等于合同價。實際工程實施中大多都有變更、簽證、單價調整等出現(xiàn),這就要求審計人員認真判別,以免不該計算的費用進入結算。如有的簽證土方超挖、工作面增加、管線浪費、工程返工、保護不當?shù)仁┕し郊夹g或措施原因引起的費用,通過與合同價對比,審定都不應計入結算,因為這些都是施工方在投標、施工技術、現(xiàn)場管理等方面應考慮了的,是一個有經驗的承包方能預見的,由此產生的費用施工方承擔。再如某項目中標清單綜合單價為65.23元/m2,工程量增加部分送審價70.65元/m2,審定時與合同價對比,得出結果按合同價。因為前者考慮了競爭讓利或不平衡報價等因素后的承包綜合單價,后者是重新組價的綜合單價,清單計價規(guī)范及計價辦法里規(guī)定,合同中有相同的項目單價按該單價。因此,通過審定價與合同價對比把不該計入的費用審減下來,具有相當明顯的效果。
3.審定價與合同價對比,控制重點、展示問題、意義積極。兩者對比不僅能反應出造價的變化情況,而且是進行造價全過程控制的關鍵步驟,通過對比能夠把不合理的成本剔除,避免審計結果不準確。兩者對比還能夠快速的反應出送審價的問題來,比如高套定額、多計量、未讓利、取費不當、單價未按清單規(guī)范及計價辦法要求執(zhí)行等一系列問題,審定時都能一一糾正。我們審計完成后,在進行工作成果匯報時,采用審定價跟合同價對比大都是審增的要比采用審定價和送審價對比是核減的效果差。因為大家看到審減就輕松自然,看到審增就有疑惑不解。但其實不然,首先要知道一般送審價都會大于合同價,另外送審價中包含了工程變化很大、送審虛量大、編制水平高低等人為因素造成的審增、核減量差距大,而通過審定價與合同價對比能夠核減更多的不該計入的費用,即使這樣對比結果還是會出現(xiàn)審增。所以兩者對比不僅反應出了審計的工作成果,還體現(xiàn)了審計人員不于核減論英雄,而于高效審計為目的寬廣胸懷。
以上只是本人對投資審計結算的個人看法,對于那些項目變化太大,特殊復雜的工程可能對比起來是會比較麻煩、分析工作量大、甚至無法做對比,因此我們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合適的對比分析。
(作者單位:湖口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