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科
在冀東南大運河畔我的家鄉(xiāng),有一種既可當飯又可當菜,窮苦人家可用來充饑,富裕人家可用來下酒的小吃——蒸蝲蛄。
蒸蝲蛄的原料是菜、面、蒜、醋、油。選菜最好是初春的苜蓿芽,選面最好是本地產的黃色玉米面,而蒜、醋一般家用的均可,油當然是小磨香油啦。當春風尚帶著些許寒意的時節(jié),村莊外那成片成片的光禿禿的田野里,只有苜蓿迎著初春的寒冷從土縫中冒出嫩芽,如果有一場春雨,再加上幾天的風和日麗,那一叢叢不顯眼的嫩芽轉眼間就變成一片報春的綠洲。當你路過這片綠洲,不經意間就被那種蒸騰散發(fā)著的清香所陶醉,如果你是本地人,你便會馬上意識到:這是吃蒸蝲蛄的最佳時節(jié)。
把只有三四片嫩葉的苜蓿芽采回家,用清水洗凈,然后放在剛能放得下手的熱水中浸泡片刻,用笊籬撈出來稍晾一晾,抖得松散后放在面盆里。先取來焦黃的玉米面,放上少許鹽粉拌勻。隨后便右手執(zhí)筷,左手抓面,邊往苜蓿芽上撒面邊用筷子攪拌,于是嶄綠的苜蓿莖葉被焦黃的粉霧所籠罩,直到每個芽葉都被玉米面沾滿包裹起來。這時候,鍋里的水已經燒開,放上籠屜鋪上籠布,將拌好的生蝲蛄松松的堆在籠布上,蓋好鍋繼續(xù)燒火。等到廚房內外能聞到甜絲絲的香味,蝲蛄算是蒸熟了。
蒸熟的蝲蛄呈淺黃色,是一種在綠底子上涂抹的淺黃色。看上去極蓬松,用筷子撥一撥,每只苜蓿芽都互不沾連。這時候盛一碗當飯吃,可稱得上一頓美味。但此時方是半成品,需完成下一道工序,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那么你就將蝲蛄盛到盆子里,取來我們家鄉(xiāng)特有的那種紅皮的獨瓣蒜,剝凈洗好,放在蒜舀子里搗成蒜泥,沖入一些老陳醋,倒上一股兒小磨香油,這樣,拌蝲蛄的蒜汁算是兌好了。剛出鍋的熱騰騰的蝲蛄,用香甜酸辣凝為一體的蒜汁一澆,再拿筷子攪勻,那種香甜酸辣釀成的美味即刻就彌漫整個房間,甚至會透過門窗沖到院子里。這時候,如果你用它來當飯,每人盛上一碗,保管你吃得滿頭大汗;如果你用它來當肴,盛上一兩盤放到酒桌上,定會引逗你多貪幾杯。
我記得吃得最美的是兩次。一次是1960年春天,在山西當兵的表哥回家探親吃蒸蝲蛄那回。那正是生活困難時期,家里很少見到糧食。表哥要來看望我們,拿什么招待他呢?父親愁眉不展,母親倒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她二話沒說,提個竹籃直奔村東。半晌功夫,母親提回來半籃子野菜,仔細看,一色的野芫荽,嫩綠嫩綠的,散發(fā)著一股清香。隨后母親從立柜里翻出一個小布袋,打開一看是一點玉米面。我暗自高興,母親要給我們做蒸蝲蛄!我馬上跑到草棚里從一堆蒜辦子上翻撿出兩頭大蒜。只是還缺少香油。還是母親有辦法,她把家里僅有的半瓶棉籽油倒出三分之一,在飯勺里煉了煉,用幾?;ń放胍幌拢阄都纯躺l(fā)出來。就是用這些湊和的原料,單憑她那雙巧手做出了一盆蒸蝲蛄。當時,蒸好的蝲蛄一出鍋,我們就開始流口水。當把椒鹽棉油蒜汁澆到蝲蛄上,隨著母親手中筷子的攪拌,撲鼻的香辣味漫過來,我們幾乎都被熏醉了。這一次每人一碗(母親和父親只吃了半碗)吃了個凈光。我們都乖乖地說吃飽了。其實當時我心里想,再吃三碗也不夠!
另一次是前年春天,我到山西大同出差,在表哥家住了兩天。臨走時他請我到部隊的招待所吃了一頓飯。這是一頓有特色的筵席。桌上的飯菜全是山西的農家小吃,我吃著非常新鮮可口。最后一道菜上來,沒有想到是蒸蝲蛄。廚師特意到桌上來敬酒,向我介紹說,這盤蒸蝲蛄是首長特意關照做的。用的菜竟是野芫荽!表哥說,咱們挨餓的時候,吃這種東西覺得是世界上最美的食品;現(xiàn)在咱們整天在山珍海味中打不出跟頭來,偶爾吃一次蒸蝲蛄,是不是同樣會有那種美不勝收的感覺。我是忘不了1960年那碗蒸蝲蛄,才讓廚師跟我回河北老家的農村學來的這般手藝。那一次,我還考察了蒸蝲蛄這名字的由來。一位老奶奶給我講,咱們老家有一種專門破壞剛播下的種子的昆蟲,叫蝲蛄(螻蛄)。農民白天把種子播下后,蝲蛄到夜里就去吃種子,它們把一塊塊的土壤都翻得很松,把種子都給吃掉。農民恨之入骨,要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蒸死。那蝲蛄翻松的新鮮的土壤,形狀也真像咱們剛蒸出的蝲蛄。這樣說,蒸蝲蛄得算一道葷菜哩!
蒸蝲蛄用料既講究又不講究,所謂講究,就是菜、面、蒜、醋、油必須都是新鮮的;所謂不講究,就是凡農村有的同類原料都可以互相代替。比如選菜,當然最好是初春的苜蓿芽,沒有苜蓿芽,其他如各種野菜、榆葉、榆錢、茴香苗、面豆角、根扎菜、地瓜葉、蘿卜纓兒等等,都是不錯的原料。比如選面,當然新鮮的玉米面最好,因為它松散不沾連,顏色又好,但如果沒有玉米面,小米面、高粱面也可以代替。比如大蒜,當然當?shù)禺a的紅皮獨瓣蒜最好,因為它汁濃味鮮,如沒有紅皮獨瓣蒜,其他各種大蒜也不錯。至于香油,可以代替的也很多,凡食用油用椒鹽烹后,都可代替。
蒸蝲蛄是一種樸實的美味,它可以博采眾物精華以釀造自身的特色;它又以獨特的色、香、味博得大眾的鐘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