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明
摘要:
巴洛克建筑是17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有一定的發(fā)展,并且?guī)恿苏麄€潮流。本文主要從阿爾貝斯山南部意大利和北部德國的巴洛克建筑風格的發(fā)展來闡述巴洛克建筑的差異。
關鍵詞:文藝復興;阿爾卑斯山;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 “Baroque” 來源于葡萄牙語“Barocco”指很大的形狀不勻稱、畸形的珍珠。也指16世紀意大利地區(qū)部分藝術主流“經(jīng)典”以及國際矯飾主義,17世紀時流行于意大利及周邊地區(qū),如西班牙、弗蘭德斯和荷蘭、法國等國家。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個大變動的時代,其藝術發(fā)展趨勢,與當時的政教權爭有很大關系。
此時宗教關系,維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奧格斯堡和約,還把加爾文教也包括在內。德國北部絕大部分地區(qū)信奉新教,南部—奧地利、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巴伐利亞和上法爾茨—仍信天主教[1]。此時巴洛克建筑不僅僅有實用的目的,而且服務于宗教、權利或者是為了某種精神和信仰,而體現(xiàn)出一種人文的力量和藝術哲學美。建筑是城市藝術的生命之根,應當深植于城市的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
一、外部結構和內部裝飾上的差異
阿爾貝斯山以南,羅馬、意大利地區(qū)的巴洛克建筑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xiàn)、渲染熱烈緊張的氣氛、追求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在吸收文藝復興藝術形式的基礎上,更注重宏偉華麗、熱情生動的藝術效果。使古典建筑語言基本成分的組合更富于變化,將曲線、弧線、弧面、橢圓形等形式要素引入建筑,以造成富于動感的視覺體驗。歐洲北部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筑外觀簡潔雅致,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墻平坦,同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當然德國建筑師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將意大利的巴洛克風格與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特色。如圣卡羅教堂橢圓形平面集中教堂:兩個等邊三角形構成的菱形,菱形兩端內接兩個圓,兩者之間以拱連接成橢圓型。外立面波狀起伏,凸凹對比強烈。通過凹凸起伏的波浪形設計帶來很強的涌動感。而德國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圣龕做成三個連續(xù)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歐洲南部意大利是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建筑不依據(jù)其自身特征,而是努力追求其他藝術形式的效果如復雜的樓梯處理以及復雜的平面布局帶來動感和神秘感,通過增加了充滿幻覺的繪畫和雕塑,使設計從簡潔明晰迅速變得復雜繁瑣。不以結構的平衡和堅固作為建筑美得判斷標準,而是以令人迷惑,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律動的團塊,不安的、跳動的或劇烈擺動為標準。羅馬巴洛克建筑強調的是形式的變化與心理上的張力。[2]如馬代爾納晚期的作品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之前巴洛克藝術中所固有的莊重性的瓦解。想要創(chuàng)造某些堅固而又價值的東西,更有感官享受,而后者無非是運用大量裝飾性元素。
二、社會環(huán)境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時期的經(jīng)濟發(fā)展來看,此時意大利同歐洲的兩個商業(yè)世界聯(lián)系密切。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弗洛倫薩等城市的出現(xiàn)。意大利不僅從地中海貿易中受益,而且是西歐、北歐間東方各國貿易的中間商,從中得到利益。在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和貿易活動的哺育下,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商品經(jīng)濟繁榮起來,為此時的建筑藝術發(fā)展提供了條件。而17世紀德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落后于英法等國,市民階層還處于相當貧困的境況。因此經(jīng)濟實力反映在外在而對藝術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從巴洛克建筑藝術的傳播和地區(qū)特性來看,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傳播到西班牙和德國南部之后從西班牙漂洋過海隨移民傳播到美洲,從德國傳播到俄羅斯。在時間上和另一個18世紀上半葉興起于法國的潮流洛可可合流在一起。所以在有些地區(qū)呈現(xiàn)出來的建筑樣式存在兩種風格的融合,我們稱之為晚期的巴洛克風格或者“巴洛克-洛可可風格”。
除上述之外,按照丹納的說法,以意大利和法國南部地區(qū)為代表的拉丁名族在性情上、生活習慣上、生存環(huán)境上乃至外貌特征上都顯示了與德國、尼德蘭為代表的日耳曼民族顯著的區(qū)別。處于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的教堂建筑不可能完全一致,各地的巴洛克建筑不可避免地帶有獨特的地域特色。當然,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它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建筑風格的千差萬別也可能是地理環(huán)境復雜多樣的結果,氣候條件可能是影響建筑風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東、西、南三面被地中海包圍,由北部的阿爾俾斯山把它與歐洲大陸分開。德國位于歐洲中部,以南是阿爾卑斯山,北部是平原。建筑也是一種實用藝術,在功能方面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區(qū)建筑往往墻壁較薄,房間也較大;北部靠近阿爾卑斯山地區(qū)墻壁較厚,房間較小。德國的房頂坡度普遍大。當然就某種建筑物風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陽、防風、納涼等多種功能,同時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單一地認為是單一作用造成的。
巴洛克建筑形式,奢華的內容都是這個時代精神信仰空前混亂,物質世界紛繁蕪雜的最好體現(xiàn)。反映了整個時代社會精神的縮影。巴洛克建筑中所呈現(xiàn)的設計理念和裝飾特點值得我們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不斷的學習和運用。描繪細致、奢華的風格,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那種曲線優(yōu)美、線條流動的風格不僅在現(xiàn)代室內陳設中得到呈現(xiàn)。而且在現(xiàn)代上海的城市規(guī)劃中法租界的道路規(guī)劃中,也得到施展。1900年和1914年公董局分別進行的道路系統(tǒng)規(guī)劃主要采用較為規(guī)整的方格網(wǎng)道路系統(tǒng),局部體現(xiàn)了“巴洛克”結構特征。這種風格深沉而顯露尊貴、典雅浸透豪華的設計哲學,成為現(xiàn)代人們體現(xiàn)歐式情懷的一種寫照。
【注釋】
[1] 迪特爾·拉夫著.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Hueber出版,1987:37
[2]陳平著.外國建筑史從遠古至19世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29
【參考文獻】
[1] 徐沛君著. 德國美術史話[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
[2]海因里希·沃爾夫林著(瑞士).文藝復興與巴洛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法]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 朱金.現(xiàn)代城市研究-簡論西方城市規(guī)劃理論與實踐對上海近代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的影響 [J],2011(02)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