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旺 朱國華
“10分鐘隨堂練習”是我縣小學語文為實現(xiàn)減負增效目標而進行的有益探索。主要通過精簡教師的講,來保證學生的練,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對教師的課前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考驗教師隨堂練習的設計水平。做到講練結合的同時,還要求教師要擺正隨堂練習的輔助地位,有筆尖沙沙,也保留語文教學原有的書聲瑯瑯、意味雋永。所以,隨堂練習的科學運用也很重要。
一、課前準備:備“練”見水平
隨堂練習要收到好的效果,老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習題方向,做到內容、題型、難度、題量等符合學生實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應該選擇課本中的重點、難點知識,以暴露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知識,強技能,習方法;選擇能開闊學生視野、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練習,在探究中錘煉態(tài)度,形成價值觀。因此,教師的課前準備,既備講,也備練,在隨堂練習的設計上,應考慮以下原則:
1.注重精選精練
始終牢記減負宗旨,充分使用好教材配套的教輔資料,按需要選擇一些科學的、重要的、與教材貼切的、有針對性的練習而非面面俱到,搞題海戰(zhàn)術,即少吃多餐,促進消化。
2.注重能力培養(yǎng)
隨堂練習要重視基礎,要以鞏固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出發(fā)點。而不是以為難學生為目的,出一些偏題、怪題、難題為榮。要注重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均得到成功體驗。
3.注重有的放矢
練習的難易度要分層次,題量要適中,并且在完成的數(shù)量上不搞“一刀切”,讓學生有選擇的余地。讓中下生吃得了,中上生吃得飽,讓學生逐步實現(xiàn)由“懂得”到“會做”,由“會做”到“會學”。
4.注重集思廣益
課堂上充分發(fā)揚民主,不但有利于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還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激發(fā)以及集體智慧的發(fā)揮。練習的設計可以考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讓學生進行易錯題、興趣題等題型的自行設計,集體評議。針對性強、練習效果好的習題設計者給予精神和物質激勵。由解題到命題,不僅僅是角色轉變的新鮮與參與體驗的充實,更是學生自主能動性的強烈激發(fā),學習能力的扎實增強。
二、課內教學:用“練”看實效
精心設計練習,只成功了一半。如何在課內呈現(xiàn)訓練中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更加檢驗教師教學的藝術。
我以為,點撥或者講解練習之前要非常熟悉其重、難點所在,了然學生的已有積累,講解時不要單純注重知識點的簡單識記,更不要孤立地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簡單訓練,而應致力于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和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
點撥只是為學生解決問題助力,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應該是隨堂練習中的順勢行為、必要行為。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讓學生遇到問題時從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有助于充分調動其潛在能力,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探究,進行自我評價,相互匯報、補充,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點撥講解也好,拋磚引玉也罷,無論用什么方法對隨堂練習進行呈現(xiàn)訓練,都要讓學生有思辨、質疑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lián)系、應用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學會科學的方法。對學生練習過程中普遍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要重點講,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培養(yǎng)他們規(guī)范作答的好習慣。
三、課后作業(yè):控“練”是目的
順學而導,隨堂穿插是我們本課題研究中摸索出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其特點是立足于學生課內有意注意的40分鐘,以精講促進教師導得精確,學生練得高效,語文教學“低投入、高效益”目標的實現(xiàn)。
有了課內的高效訓練為基礎,課后作業(yè)的布置才更有針對性與層次性:課內訓練效果好的知識點,課后不需重復;課內過關了的學生,課后可以向更深層次目標邁進,課內未鞏固的學生,課后繼續(xù)練習,踩實了第一步,才能邁好第二步。
所以,老師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眉毛胡子一把抓,題海遨游忙開花”,而應按需選擇,分層對待,科學布置學生的課后作業(yè)。這樣,學生的作業(yè)量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作為研究成員,我親歷著本課題推進的每一步;作為學校管理者,我見證著本課題的實踐探索帶給課堂、師生的可喜變化。從中,得到啟示:直面問題,積極探索,且行且思,減負增效,也不難。
(作者單位 何明旺: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五指峰學校 朱國華: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