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兵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能具體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學生的感知或者糾正學生感知中的錯覺,是學生發(fā)現物理現象、探究物理規(guī)律、獲取物理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實驗演示效果不夠明顯,探究實驗過于復雜或者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很多重要的實驗無法完成,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要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改變實驗方法,讓隱藏的實驗現象顯露出來
有些實驗現象用肉眼無法看到,減小了實驗的有效性.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就應想辦法,改變常規(guī)做法,讓隱藏的實驗現象顯現出來,增強實驗的有效性.
圖1例如,在講“力能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改變”時,可以用如圖1的裝置,一個玻璃瓶(最好是前些年裝藍墨水的大瓶子)里面裝滿染成紅色的水,用塞子塞緊,并在塞子上插入一根兩端開口的細玻璃管,用力壓瓶子,水在細管中上升,就能把瓶子的變形顯示出來.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是力學中的難點,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相對運動趨勢不明顯,學生難以想象.如果能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圖2學生能清楚地看到接觸層的有關情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圖2,在講臺面上放一條毛巾(以增大摩擦);再把一面有長毛的刷子放在毛巾上,長毛與毛巾接觸,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刷,看到木板刷的長毛發(fā)生變形,由變形的趨勢可以確定摩擦力的方向.
二、有效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實驗的可見度
在實驗教學中,由于受實驗器材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每個實驗都讓學生親自動手.因此,在演示實驗時,要想每一個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實驗現象,就可以借助現代教學技術,提高實驗的可見度.
例如,在演示晶體和非晶體的外形特征和性質時,將石英、冰糖、味精、云母、玻璃、石蠟等各種晶體和非晶體放在實物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用手錘打碎玻璃,將碎玻璃放在實物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細小的玻璃碎塊,說明:玻璃碎塊沒有一致的天然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在實物投影儀下演示云母和玻璃在導熱性能上的差異,讓學生注意觀察涂在云母片上的石蠟熔化后所成的形狀和涂在玻璃上的石蠟熔化后所成的形狀,說明晶體和非晶體在各個方向上的導熱性一能的差異.
又如,對于一些演示實驗的電表示數,和一些演示實驗的細節(jié)也可以轉動實物投影儀的攝像頭,對準桌上演示實驗要仔細觀察的部分,加以放大后顯示在屏幕上,可以提高實驗的可見度,增強了實驗效果.
三、有效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精神
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有效地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實驗可以利用身邊的物體完成.
例如,用礦泉水瓶可以演示慣性現象,用一個空礦泉水瓶將上面部分裁掉,然后裝半瓶水,在瓶的上端蓋一硬紙片上面放一個雞蛋,迅速彈開紙片雞蛋掉到瓶中.在瓶身上不同的高度各鉆一個小孔,灌滿水可以看到水噴射的遠近不同,說明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液體的深度有關.另外還可以演示液體內部的壓強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實驗、大氣壓的存在、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浮力產生的原因等實驗.
例如,用塑料袋可以演示摩擦起電.選一只干燥的塑料袋,把它放在塑料泡沫上摩擦幾下,隨手貼在墻上或黑板上,可以保持較長時間不掉.用家中裝修后剩下的線槽板做成斜面,小鋼珠不會從旁邊滾下來,可以方便地演示牛頓第一定律、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大小等實驗.
四、改進實驗方法,完成不易完成的實驗
有些實驗如果按照課本上的方法,有可能無法完成.如果教師能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改進實驗方法,不但能很好地完成實驗,讓學生在課外也能自己動手完成實驗,還能夠提高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
例如,自制“真空不傳聲演示器”.在化學實驗室中找一個廣口瓶,配上一個橡皮塞,在塞子下端掛一個玩具音樂卡(或小鈴鐺)示,實驗時,先向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然后對瓶中的水加熱,此時不要蓋塞子,水沸騰后待水蒸氣充滿容器并排出瓶中大部分空氣后,再壓緊塞子.等冷卻后,瓶內接近于真空.為了演示效果明顯,可以做兩個相同的裝置,一個進行真空處理,另一個不進行真空處理進行對比實驗,效果非常明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的實驗.老教材、新教材都是用磁場中的金屬導體受力滾動,其缺點為:一是所需電流大,磁鐵磁性較強;二是金屬棒在軌道上要受到摩擦力而影響實驗效果.若在實驗中用煙盒中的鋁箔紙卷成筒狀代替金屬棒,用兩根細軟線將鋁箔筒兩端連接好,然后把鋁箔筒懸掛在磁場中,以上兩個問題都可以克服了,只需2節(jié)干電池作電源,效果相當顯著,提高了可見度.endprint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能具體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學生的感知或者糾正學生感知中的錯覺,是學生發(fā)現物理現象、探究物理規(guī)律、獲取物理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實驗演示效果不夠明顯,探究實驗過于復雜或者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很多重要的實驗無法完成,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要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改變實驗方法,讓隱藏的實驗現象顯露出來
有些實驗現象用肉眼無法看到,減小了實驗的有效性.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就應想辦法,改變常規(guī)做法,讓隱藏的實驗現象顯現出來,增強實驗的有效性.
圖1例如,在講“力能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改變”時,可以用如圖1的裝置,一個玻璃瓶(最好是前些年裝藍墨水的大瓶子)里面裝滿染成紅色的水,用塞子塞緊,并在塞子上插入一根兩端開口的細玻璃管,用力壓瓶子,水在細管中上升,就能把瓶子的變形顯示出來.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是力學中的難點,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相對運動趨勢不明顯,學生難以想象.如果能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圖2學生能清楚地看到接觸層的有關情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圖2,在講臺面上放一條毛巾(以增大摩擦);再把一面有長毛的刷子放在毛巾上,長毛與毛巾接觸,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刷,看到木板刷的長毛發(fā)生變形,由變形的趨勢可以確定摩擦力的方向.
二、有效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實驗的可見度
在實驗教學中,由于受實驗器材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每個實驗都讓學生親自動手.因此,在演示實驗時,要想每一個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實驗現象,就可以借助現代教學技術,提高實驗的可見度.
例如,在演示晶體和非晶體的外形特征和性質時,將石英、冰糖、味精、云母、玻璃、石蠟等各種晶體和非晶體放在實物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用手錘打碎玻璃,將碎玻璃放在實物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細小的玻璃碎塊,說明:玻璃碎塊沒有一致的天然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在實物投影儀下演示云母和玻璃在導熱性能上的差異,讓學生注意觀察涂在云母片上的石蠟熔化后所成的形狀和涂在玻璃上的石蠟熔化后所成的形狀,說明晶體和非晶體在各個方向上的導熱性一能的差異.
又如,對于一些演示實驗的電表示數,和一些演示實驗的細節(jié)也可以轉動實物投影儀的攝像頭,對準桌上演示實驗要仔細觀察的部分,加以放大后顯示在屏幕上,可以提高實驗的可見度,增強了實驗效果.
三、有效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精神
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有效地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實驗可以利用身邊的物體完成.
例如,用礦泉水瓶可以演示慣性現象,用一個空礦泉水瓶將上面部分裁掉,然后裝半瓶水,在瓶的上端蓋一硬紙片上面放一個雞蛋,迅速彈開紙片雞蛋掉到瓶中.在瓶身上不同的高度各鉆一個小孔,灌滿水可以看到水噴射的遠近不同,說明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液體的深度有關.另外還可以演示液體內部的壓強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實驗、大氣壓的存在、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浮力產生的原因等實驗.
例如,用塑料袋可以演示摩擦起電.選一只干燥的塑料袋,把它放在塑料泡沫上摩擦幾下,隨手貼在墻上或黑板上,可以保持較長時間不掉.用家中裝修后剩下的線槽板做成斜面,小鋼珠不會從旁邊滾下來,可以方便地演示牛頓第一定律、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大小等實驗.
四、改進實驗方法,完成不易完成的實驗
有些實驗如果按照課本上的方法,有可能無法完成.如果教師能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改進實驗方法,不但能很好地完成實驗,讓學生在課外也能自己動手完成實驗,還能夠提高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
例如,自制“真空不傳聲演示器”.在化學實驗室中找一個廣口瓶,配上一個橡皮塞,在塞子下端掛一個玩具音樂卡(或小鈴鐺)示,實驗時,先向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然后對瓶中的水加熱,此時不要蓋塞子,水沸騰后待水蒸氣充滿容器并排出瓶中大部分空氣后,再壓緊塞子.等冷卻后,瓶內接近于真空.為了演示效果明顯,可以做兩個相同的裝置,一個進行真空處理,另一個不進行真空處理進行對比實驗,效果非常明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的實驗.老教材、新教材都是用磁場中的金屬導體受力滾動,其缺點為:一是所需電流大,磁鐵磁性較強;二是金屬棒在軌道上要受到摩擦力而影響實驗效果.若在實驗中用煙盒中的鋁箔紙卷成筒狀代替金屬棒,用兩根細軟線將鋁箔筒兩端連接好,然后把鋁箔筒懸掛在磁場中,以上兩個問題都可以克服了,只需2節(jié)干電池作電源,效果相當顯著,提高了可見度.endprint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能具體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學生的感知或者糾正學生感知中的錯覺,是學生發(fā)現物理現象、探究物理規(guī)律、獲取物理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實驗演示效果不夠明顯,探究實驗過于復雜或者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很多重要的實驗無法完成,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要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改變實驗方法,讓隱藏的實驗現象顯露出來
有些實驗現象用肉眼無法看到,減小了實驗的有效性.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就應想辦法,改變常規(guī)做法,讓隱藏的實驗現象顯現出來,增強實驗的有效性.
圖1例如,在講“力能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改變”時,可以用如圖1的裝置,一個玻璃瓶(最好是前些年裝藍墨水的大瓶子)里面裝滿染成紅色的水,用塞子塞緊,并在塞子上插入一根兩端開口的細玻璃管,用力壓瓶子,水在細管中上升,就能把瓶子的變形顯示出來.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是力學中的難點,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相對運動趨勢不明顯,學生難以想象.如果能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圖2學生能清楚地看到接觸層的有關情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圖2,在講臺面上放一條毛巾(以增大摩擦);再把一面有長毛的刷子放在毛巾上,長毛與毛巾接觸,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刷,看到木板刷的長毛發(fā)生變形,由變形的趨勢可以確定摩擦力的方向.
二、有效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實驗的可見度
在實驗教學中,由于受實驗器材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每個實驗都讓學生親自動手.因此,在演示實驗時,要想每一個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實驗現象,就可以借助現代教學技術,提高實驗的可見度.
例如,在演示晶體和非晶體的外形特征和性質時,將石英、冰糖、味精、云母、玻璃、石蠟等各種晶體和非晶體放在實物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用手錘打碎玻璃,將碎玻璃放在實物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細小的玻璃碎塊,說明:玻璃碎塊沒有一致的天然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在實物投影儀下演示云母和玻璃在導熱性能上的差異,讓學生注意觀察涂在云母片上的石蠟熔化后所成的形狀和涂在玻璃上的石蠟熔化后所成的形狀,說明晶體和非晶體在各個方向上的導熱性一能的差異.
又如,對于一些演示實驗的電表示數,和一些演示實驗的細節(jié)也可以轉動實物投影儀的攝像頭,對準桌上演示實驗要仔細觀察的部分,加以放大后顯示在屏幕上,可以提高實驗的可見度,增強了實驗效果.
三、有效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精神
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有效地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實驗可以利用身邊的物體完成.
例如,用礦泉水瓶可以演示慣性現象,用一個空礦泉水瓶將上面部分裁掉,然后裝半瓶水,在瓶的上端蓋一硬紙片上面放一個雞蛋,迅速彈開紙片雞蛋掉到瓶中.在瓶身上不同的高度各鉆一個小孔,灌滿水可以看到水噴射的遠近不同,說明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液體的深度有關.另外還可以演示液體內部的壓強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實驗、大氣壓的存在、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浮力產生的原因等實驗.
例如,用塑料袋可以演示摩擦起電.選一只干燥的塑料袋,把它放在塑料泡沫上摩擦幾下,隨手貼在墻上或黑板上,可以保持較長時間不掉.用家中裝修后剩下的線槽板做成斜面,小鋼珠不會從旁邊滾下來,可以方便地演示牛頓第一定律、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大小等實驗.
四、改進實驗方法,完成不易完成的實驗
有些實驗如果按照課本上的方法,有可能無法完成.如果教師能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改進實驗方法,不但能很好地完成實驗,讓學生在課外也能自己動手完成實驗,還能夠提高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
例如,自制“真空不傳聲演示器”.在化學實驗室中找一個廣口瓶,配上一個橡皮塞,在塞子下端掛一個玩具音樂卡(或小鈴鐺)示,實驗時,先向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然后對瓶中的水加熱,此時不要蓋塞子,水沸騰后待水蒸氣充滿容器并排出瓶中大部分空氣后,再壓緊塞子.等冷卻后,瓶內接近于真空.為了演示效果明顯,可以做兩個相同的裝置,一個進行真空處理,另一個不進行真空處理進行對比實驗,效果非常明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的實驗.老教材、新教材都是用磁場中的金屬導體受力滾動,其缺點為:一是所需電流大,磁鐵磁性較強;二是金屬棒在軌道上要受到摩擦力而影響實驗效果.若在實驗中用煙盒中的鋁箔紙卷成筒狀代替金屬棒,用兩根細軟線將鋁箔筒兩端連接好,然后把鋁箔筒懸掛在磁場中,以上兩個問題都可以克服了,只需2節(jié)干電池作電源,效果相當顯著,提高了可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