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德
七月驕陽流火,八月仍暑氣蒸騰。如果你此時棲身靜處,擇卷安然閱讀,是否可趨燥熱纏身,沁入幾許清涼呢?開卷有益。古人這話里所寄寓的道理,不言自明。讀書是需要心靜神凝的;只有對文本的內(nèi)涵細細咀嚼,才能達到閱讀的最佳境界。
《杏黃偈》是本刊今年在《遼河有約》欄目里推出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作者鄭德庫是營口本土實力派作家。作品以營口開埠后那段近代史為背景,時間可追朔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撕裂國門,在主權(quán)淪喪的屈辱中,營口成為東北第一個對外通商口岸。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這一宏大歷史的表述,作者沒有大段的歷史素材的閱讀和積累,是難已完成寫作過程的。由此可見,文學文本的寫作,閱讀則是基礎(chǔ),是必修的功課。凡寫作進入盲區(qū),破其瓶頸非閱讀這一“他山之石”莫屬。為提升文學創(chuàng)作的技能和水準,諸君不妨一試,其功效便可知曉。
本地人對《杏黃偈》的閱讀,會攪動自己深藏內(nèi)心的思緒與鄉(xiāng)情,西大街、小紅樓、公雞樓、老爺閣、匯英樓、楞嚴禪寺、海神娘娘廟、西炮臺等一大批物化的歷史文化印跡,隨著對小說的閱讀的延伸,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己揉入生命的河流,在重溫中會對各類文化符號和元素所結(jié)成的生命本源,重新梳理和連接,最終輸入濃濃的鄉(xiāng)情。外阜的讀者在閱讀中,會體味到營口開埠時那“千帆云集,商賈林立”的盛況。而當某段史實被裁為各個相連的文化結(jié)點,以小說的樣式展現(xiàn)時,所形成的閱讀引力和感召能量會得到盡情的綻放。
本期《小說新銳》史有山先生的小說《鐵橋胡同》閃亮登場。小說很接地氣,平實耐讀。鐵橋胡同中的一群小人物所演繹的故事,看似鄰里間家長里短的生活瑣事,所折射出的人物形象卻很生動鮮活,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