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屈晨
王陽明與弟子漫步于山間,正值早春二月,四周開遍了桃花。弟子問道:“先生曾說世間無身外之物,那么這自開自落的野花,與我何干?”先生微微一笑:“你未看此花時,桃花與汝同歸于寂,待你看此花時,此花一時明朗起來,便知桃花不在你心外?!毖蹫樾拈T,你所看見的一切便構(gòu)成了你的世界。睜眼閉眼間,其實蘊藏著大學(xué)問。
小區(qū)里有一只黑色的流浪貓,斷了一條腿,每當(dāng)看著它一跛一跛地艱難求食時,我的心中便隱隱作痛。前幾天看見樓道里貼了一張告示,原來是貓主人要長期出差,不得不拋棄掉這只小貓,懇請大家?guī)兔ξ故?。我不知怎樣評價這貓的主人,對于一條生命,僅憑一張與空氣簽定的告示便可就此閉眼,袖手不管?寵物常常被獎勵一個小兒昵稱,其智力與行為也與一個半大小孩類似。它雖然沒有社會地位但有家庭地位,雖沒有法律戶籍卻有情感戶籍。也許有人還覺得不應(yīng)對動物浪費情感,但是我想說:一個對動物遭受的苦難閉上眼睛、無動于衷的人,同樣不會看見人的苦痛。
看見不代表看清,一個為他人的痛醒著的人,才能因洞察了世界黑暗的一面,從而懂得珍惜美好,傳遞愛心。
王陽明的“無心外之物”其實是說:周遭雖有污泥,四處也皆是桃花。只要心中不閉眼,你會有王陽明同樣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睜開眼,就會發(fā)現(xiàn),你已在不覺中通融了人生的大智慧。
此文即事窮理,頗具知見,既能在傳統(tǒng)人文層面知言于王陽明心學(xué)公案,又能敷展博愛關(guān)懷于當(dāng)下事例,扣人文與人情之兩端,而貫之以“仁民愛物”的同理心與博愛觀。文章善于借題發(fā)揮,形成言在彼而意在此的表達效果,通篇不見對人情世態(tài)的正面評騭,而彈駁時弊處每有發(fā)人深省的思維深度。篇末回到王陽明“山中觀花”公案的結(jié)語,新解之下說古論今互文互釋,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