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四川青年小雷最近在網(wǎng)上公開向一名陌生女孩道歉。他不知道女孩的名字,甚至不知道她是否還活著。
11月8日晚上,小雷經(jīng)過四川省廣元市一座大橋時,突然注意到一個穿紅色衣服的長發(fā)女孩。她神情悲傷地趴在欄桿上抽煙,橋下是流淌的嘉陵江水?!八龝粫幼詺??”這個念頭在小雷腦子里閃了一下。他在遠處看了幾秒鐘,最終沒管這樁“閑事”。
前后不過十幾分鐘時間,小雷辦完事再次經(jīng)過這座大橋時,紅衣女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消防車發(fā)出的刺耳警笛聲。幾個小姑娘在議論剛才有人跳河的場景。再一打聽,跳河的正是那個穿紅衣服的女孩。
小雷聽完懵了。他越想越愧疚,如果自己當時不是站在遠處旁觀,而是走過去問兩句,說幾句寬慰的話,或許她就不會想不開了。
他感到良心不安,希望探聽到女孩的下落,向她道歉,并且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和血型,希望能夠幫上點兒忙。
這個道歉并不能挽回什么,但至少能讓小雷感到一絲心安。在他看來,即使是路人,彼此之間也有道義責任,至少,也不應該吝惜向陌生人施以慈悲。
我們無法要求那天經(jīng)過的每個路人都像小雷一樣道歉,因為這份來自陌生人的慈悲是一種更高的道德要求。況且,甘愿當這個世界里的路人甲,也并不是當今時代的獨創(chuàng)。八十多年前,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就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人的冷漠態(tài)度“就像是英國人隨身攜帶的雨傘一樣”。今天,人們除了繼承這份小心謹慎,更多了“大城市”這種病,來去匆匆的過客、日益原子化的社會缺乏一種基本的共同體概念。
英國《衛(wèi)報》曾刊文指出,中國文化缺乏一種向陌生人表示同情的意愿;美國《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中分析稱,“既不干涉別人也不幫助別人”的這種旁觀者情結(jié)在中國十分普遍。
他們說的,是不久前發(fā)生在北京海淀區(qū),一名女子脖子卡在道路護欄上窒息致死的事情。二十多分鐘里,也有很多像小雷一樣的路人甲經(jīng)過,多數(shù)人“非常害怕,只想趕緊離開”,有的目擊者以為這是謀殺,“想著要保護現(xiàn)場,也就沒上前”。
城市公共區(qū)域的安寧與美好,不僅僅靠警察等人來維持。很難保證,你就永遠不會跌倒街頭、身處風險之中。那時,路人甲也需要來自陌生人的慈悲,但前提是,這種慈悲是一種群體共識,并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支持。
幸運的是,那天晚上,女孩翻越欄桿跳江時,另外兩名小伙子恰好在場,他們迅速撥打了報警和救援電話,還參與到救援中。在媒體報道中,兩個小伙子都沒有名字,他們也是這個世界里的路人甲。
【選自人民網(w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