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
去中藥店里買藥時,你會看到成排的抽屜里裝著干的、扁的、顏色各異的藥材,頗有一絲神秘感。這些神秘的藥材來自何處呢?它們中的一些距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去濕地走一走,或許就能看見它們的“真身”。
芡實荊棘里的“補品”
早在東漢時成書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芡實”就被列為上品記載。書中說它能“令耳目聰明”,是滋補身體的上好藥材,甚至還有人把它當作“水中人參”來追捧。不過,功效如何暫且不說,芡實比人參要好吃倒是真的——它富含淀粉、味道清甜。這等美味自然不會被好吃的人放過,在中餐中甚至還有個術(shù)語—“勾芡”。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勾芡所用的淀粉最初就來源于芡實的芡粉。在八寶粥里,也經(jīng)常能見到它白胖的身影。
不過,若真是到池塘湖沼中找這些小白胖子,還真要費些功夫,別的不說,單是芡那渾身的針刺就令人觸目驚心。再加上芡與睡蓮同族而且身形相仿,恍惚間讓人覺得,這不是中了妖法之后的睡蓮嗎?
刺刺的梗上長刺刺的葉,刺刺的葉邊開著刺刺的花,等到9月下旬,花開了又合,變成刺刺的果兒,真正的芡實將要登場。渾圓的果實上伸著尖尖的萼片,再披掛上重重尖刺,仿佛一只黃毛綠喙的雞頭,而俗稱“雞頭米”的芡實就包裹在其中。這么多刺,剝的時候很容易被扎到,若沒有工具,鞋子就有用了。用鞋底把刺兒頭使勁蹂躪一番,直到硬刺軟倒、服帖,再小心地從萼片的位置剝開果皮,就能看見一粒粒嵌在海綿質(zhì)小室里的種子了!品嘗一下,味道稍甜,其中又透著澀,吃完之后喝口清水,嘴里便是無比的清甜,回味悠長了。
魚腥草藥食兩界“腥”風尚
想要認識魚腥草,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摘一片葉片揉碎聞味道——僅僅一縷味道入鼻,就足以讓人恍然間如同置身于水產(chǎn)市場,一手的魚腥之氣“留香”許久,知道“魚腥”二字絕非浪得虛名,從此印象深刻。味道雖然惱人,魚腥草全草卻都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
魚腥草大名叫“蕺(jí)菜”,一個很雅致的名字。魚腥草大多生活在池塘邊、溪畔等陰濕環(huán)境里,有著心形的葉子,下面是稍帶紫色的莖,匍匐成一片。春末夏初開花時,會有四片白色的“花瓣”,但這“花瓣”其實是變異的葉片,“花瓣”之上小毛刷似的短棒棒才是它密密的小花。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魚腥草變名為“折耳根”風行于西南地區(qū)。涼拌折耳根入口鮮脆,微微有點澀,配料的味道調(diào)和著魚腥草的魚腥味,沖擊著味蕾和鼻腔。和香菜一樣,它的獨特氣味是由醛類引起的。不解風情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魚腥草中含有致癌的馬兜鈴內(nèi)酰胺,但很多吃貨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拜倒在魚腥草腳下。
菖蒲香氣襲菌
在溪旁水邊,你若小心留意,便會注意到水里那一叢叢翠綠長葉,它們帶著清新之氣,芳香襲人,這就是菖蒲。菖蒲的株型亭亭玉立,葉子更是像劍一樣挺拔,頗有威武之氣,因此,它們還有個名字“蒲劍”,又因近水而生,也叫“水劍”。更形象的是,這些劍一樣的葉子還有個非常明顯的葉脈,恰如劍脊。
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菖蒲和芡實一樣被列為上品,據(jù)說可延年益壽。不過現(xiàn)代醫(yī)學卻不支持這種觀點,認為菖蒲有小毒,如果沒有醫(yī)生的指導,可千萬不要擅自服用哦。
在古代,菖蒲還有超然的地位:傳說堯帝時期,天神將菖蒲賜于凡間,賦予它驅(qū)邪避害的神性,人們稱之為“堯韭”,還替它安排了生日:每到農(nóng)歷四月十四,給菖蒲修剪根葉,供養(yǎng)于書桌庭案之上。隨著時代演變,這些風俗早已消匿。只有每年端午節(jié),菖蒲才會拾起存在感,和艾蒿一起以配角的身份出現(xiàn)在門楣上,承載著人們防疫驅(qū)邪的美好愿望,為熱鬧的節(jié)日增添一縷藥香。
水蛭讓熱血奔流
水蛭這種動物很多人都討厭,但在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里,水蛭可是一味很有歷史的中藥,據(jù)說能疏通血管,消除瘀腫?,F(xiàn)代醫(yī)學也發(fā)現(xiàn),水蛭唾液中的水蛭素是迄今為止效力最強的天然抗血凝劑。
水蛭,顧名思義,生活在多水的地方,在野外濕地遇到水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如果發(fā)現(xiàn)這些小魔鬼吸附在皮膚上,先深吸一口氣保持冷靜,用手輕拍讓它脫離皮膚,也可用酒、鹽水或清涼油涂抹在它身上和吸附的地方,讓它自然脫出。
更多時候,這些家伙總是無聲無息地吸飽了血,只留下三角形的傷口,仿佛在說,水蛭“到此一咬”。被咬的傷口在一段時間內(nèi)血流不止,血色鮮紅,不過不用擔心,這是水蛭素發(fā)作的結(jié)果。若是心里不安,可以用醫(yī)用酒精消毒清洗傷口,再用干凈的紗布加壓將傷口包扎,就能止血了。
珍珠苦痛背后,光彩照人
珍珠,我們平日里熟悉的一種寶石,具有與生俱來的淡雅光澤和渾然天成的圓潤形態(tài),不需雕琢就是藝術(shù)品。它是如此的璀璨奪目,可以想象人們第一次從貝殼里發(fā)現(xiàn)這樣的寶貝時,會是多么驚嘆于天地造物之神奇,以至于流傳出“感月生珠”、“鮫人泣珠”等故事。千百年來,珍珠被賦予了太多傳奇,它的瑩瑩光華一直閃爍在帝王的皇冠和權(quán)貴的裝飾之上。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河蚌能產(chǎn)珠的記載。當細砂或寄生蟲無意中鉆進蚌殼、未能及時排出,或者蚌自身受到刺激,將體內(nèi)某些細胞識別為“異物”時,蚌的體壁細胞就會分泌出珍珠質(zhì),將異物一層層地包裹起來——一粒珍珠就這樣在蚌的痛苦中逐漸成形。由于每次所包裹的珍珠質(zhì)層極薄,因此一粒珍珠會由數(shù)千層珍珠質(zhì)疊加起來,歷經(jīng)3~6年的時間才能形成;再加上天然珍珠本就數(shù)量稀少,很難覓得,所以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淡水養(yǎng)殖三角帆蚌、褶紋冠蚌等蚌類動物來生產(chǎn)珍珠,滿足市場的需要。
除了作為裝飾和觀賞的珠寶,珍珠在古代還有藥用價值。古代女子喜愛用珍珠粉美白養(yǎng)顏,試圖青春常駐。今天也有不少化妝品含有珍珠成分,不管是不是真有美顏效果,至少能讓女性朋友們感到“臉上有光”吧。
“藥圣”水邊觀察穿山甲
談起中藥,必定要談起李時珍,他跋山涉水、嘗遍百草,花費近30年寫成《本草綱目》,被后世尊稱為“藥圣”。
在編寫“穿山甲”時,他讀到晉代醫(yī)家陶弘景的記載:穿山甲會展開鱗片裝死,引誘螞蟻圍聚,然后合上鱗片困住螞蟻,下水后打開鱗片讓螞蟻漂浮于水面,再一口吞食。李時珍對此將信將疑,跟隨獵人進山捕獲穿山甲,通過解剖肯定了它確實以螞蟻為食;但在河邊和山林多日蹲守觀察,他發(fā)現(xiàn)穿山甲并不是在水里食蟻,而是找到蟻穴,把長舌頭伸進去“掃蕩”。不過,穿山甲在《本草綱目》中的登場,給它在今天帶來了災(zāi)難。由于中國對穿山甲藥用和食用的瘋狂需求,引發(fā)了嚴重的濫捕走私,導致全世界8種穿山甲數(shù)目大為下降,中國的中華穿山甲更是成為瀕危物種。希望我們能多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希望能在野外再看到穿山甲矯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