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
語文是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和表達的學科。學會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并把思維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掌握人類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維和表達方式,是語文學科最核心、最獨特的教育功能。語文教學,不是教人學會相信,而是教人學會思考。教學生閱讀文本,就是要教會他們透視文本,觸摸文本中隱藏著的人生智慧。
盡管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作為教育一線的老師,我們更多的時候還是要“以本為本”。一篇名家名作,遇上一位“生吞活剝”的老師,那它對學生而言就是背誦的任務、學習的負擔;反之,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在語文教材里都能挖掘寶藏,在教法學法上求取突破,那么或許一篇平淡無奇的課文也能品出一絲甘甜。
一、整合教材,形成一條“縱貫線”
從現(xiàn)行的蘇教版語文教材設置上來看,會以一個單元為結節(jié),將體裁相同、選材類似、主題方向一致的幾篇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有一個整體感,譬如童話單元、名人故事單元、歷史故事單元等。這些內容每冊語文書中都有涉及,為什么我們不能把六年十二冊語文書拆開裝訂線、按照類別重新歸類擺放?我們是不是能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接觸新課文之前,對已學課文做一些回顧,從而更進一步地去感知教材的“連貫性”,在這樣的自我思索和選擇歸納中,形成一條“縱貫線”?譬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4課《古詩兩首》時,由于《江南春》、《春日偶成》都是與春天有關,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去回憶以往學過的《春夜喜雨》、《春曉》、《絕句》、《清明》等描寫春天的古詩,從不同詩人的筆下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但每一首詩又有不同的切入口,所以回顧的過程也是對描寫角度的感悟。再去學習《江南春》、《春日偶成》時,又會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與以往所學的不同:它們不單純地在描寫春天的景物,而是在寫景的基礎上,借古諷今或是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教學時,聯(lián)系到之前的幾首古詩形成一個以“春”為主題的系列古詩賞析,但又突破以往所掌握的詩文內容——不僅欣賞詩中的美景,更讓學生體會詩人借景感懷、借景抒情的真實寫作意圖。
二、豐富教材,完成一次“深呼吸”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遵循先教學生字詞、再理清文章的脈絡、接著逐句逐段的分析、最后概括總結主題的教學步驟,難免會枯燥。我們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可以根據(jù)教材的難易程度適時地調整教學時間,“粗讀”較易理解的課文,“精讀”較為深刻的課文,在課本原有的基礎上,補充一些讀本,讓學生接收更多的語文訊息,品讀更多的類似文本,完成對語文教材的一次“深呼吸”。譬如在教學著名作家蕭紅的《祖父的園子》一文時,在引領學生精讀了課文之后,教者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來超越文本,第一步先問學生:“同學們,現(xiàn)在你知道題目為什么叫《祖父的園子》了嗎?”學生結合剛剛所學,感悟到:祖父是蕭紅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蕭紅一生坎坷,歷經苦難,但蕭紅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快樂,享受到了什么是愛,所以才會對那個普通的園子念念不忘。第二步向學生介紹《呼蘭河傳》這本書的尾聲部分“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xiàn)在已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xiàn)在根本沒有了……”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記住蕭紅,記住《祖父的園子》,記住這份濃濃的祖孫情,也深深地記住了《呼蘭河傳》這本值得一讀的書。
三、突破教材,打開一個“新空間”
語文是母語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本著這樣的思想,教材的編寫加強了開放性,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譬如,三年級下冊的科學小品文《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中講到氣象衛(wèi)星的強大功能,講到它對于臺風的跟蹤預報,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課后安排了學生完成一項選做題:“了解一下,還有哪些衛(wèi)星?它們又各有什么本領?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通過這樣的選題,使學生從課文走向廣闊的知識園地,讓學習成為一個搜集、整合、理解、運用知識的完整的實踐活動,從而初步了解科學常識,引發(fā)他們對大自然的探索興趣和對科學研究的向往。
引導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課內精讀,課外泛讀,才能達到突破教材,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為學生打開一個“新空間”。因此,引導學生在課外多讀好書,是體現(xiàn)教材開放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課文《三顧茅廬》后,學生對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這時抓住時機,布置學生去閱讀這部名著,不僅適當擴展了課文的學習,還能引起學生閱讀的共鳴。有條件的,再在班上開展三國故事會、讀后交流會或三國知識競賽,從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練習寫作,安排多項綜合性學習,以利于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