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芹霞
中職語文課文文質(zhì)兼美,蘊含著豐富的育德因素,要重視德育的滲透。
一、緊扣文本析理,這是語文德育的基礎
語文學科滲透德育,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是進行德育的主要依據(jù)。根據(jù)這一要求,教師在鉆研課文時,要緊扣文本,探求主線,發(fā)掘育德的關(guān)鍵點,準確把握本課德育的方向與深度。
首先,緊扣文本析理,探究寫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思路,才能深化對文本的認識,真正了解作品的“道”。如,教《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時,抓住這篇散文的抒情、議論、記敘、評價等方面的關(guān)聯(lián)點,緊扣文章思路,可以從三個方面探究文章之“道”:
一是為什么作者“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而又“實在無話可說”?
二是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談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義?
三是作者魯迅是怎樣評價劉和珍的犧牲的?
第一問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潛心領(lǐng)會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和寫作動機。第二問則是指導學生理解當時的革命青年為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而哀痛,同時又為反對黑暗現(xiàn)實的斗爭而幸福。理解了這個警句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沿著課文的脈絡,進一步體會課文中作為“哀痛者和幸福者”的行為表現(xiàn)。然后自然過渡到第三個問題,通過作者對劉和珍的犧牲的評價的理解,對本文的主旨“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庇辛松羁痰恼J識,也激發(fā)了學生奮然向上的力量和決心。這一過程,循著主線,不僅提高了學生整體閱讀能力,也層層深入有效地進行了語文德育,取得一定的實效性。
其次,鎖定課文的中心語句和關(guān)鍵句子,緊扣文本析理。
中心句是針對一篇文章進行德育的切入點,也是作者感情的集中顯現(xiàn)。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德育的“綱”。大家熟知的《長江三峽》,課文開頭部分“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這句話是對三峽景色總的概括,可以看成是該文的文眼。下文對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描寫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圩∵@個文眼,欣賞長江三峽乘船游覽時看到的瑰麗景象,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對祖國山河的深情熱愛。
另外,緊扣文本析理,往往可以從關(guān)鍵詞語中,讓學生感受、領(lǐng)悟,有時可以收到育德的奇效。
如《祝?!愤@篇課文,可以讓學生從文中詞語的變化中,來尋覓主人公思想變化的軌跡。指導學生尋找描寫祥林嫂眼神的詞語,從開始時“順著眼”,到第二次來魯鎮(zhèn)時的“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再到捐了門檻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直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這些描寫祥林嫂眼神變化的詞語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不僅展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而且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抓住這些關(guān)鍵詞能激起學生對祥林嫂的同情。
二、動之以情育德,這是語文德育的核心
首先,動之以情育德,就是要根據(jù)情感目標,注重激活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
一般說來,德育總是伴隨著情感教育進行的。它的內(nèi)化過程往往包括:感受過程產(chǎn)生共鳴,體驗過程領(lǐng)悟情感,人格化過程升華情感。如,《我的母親》這一課的教學,我確定了情意目標:感受深沉而質(zhì)樸的母之愛。教學中,通過走近一個家庭,認識一位母親,感受母親的智慧與品德,以及母親支撐整個家庭所承受的苦痛和壓力,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品味一種教育,講授母親雖然兼任“嚴父”,但她畢竟還是“慈母”。抓住關(guān)鍵詞來感受母親的“慈”:當“我”因用手擦眼淚擦進了細菌而害了一年多眼翳病之后,母親“心里又悔又急”,“悔”的是不該對孩子管教那樣嚴厲,“急”的是孩子的眼病不知何時能好。聽說用舌頭舔可以將眼翳舔去,母親就“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一個“舔”字把一個慈母的拳拳愛子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帶著這份感動,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所給予我們的溫馨的愛,最終升華為用心去感恩母愛。
其次,動之于情育德,教師還要深入鉆研教材,用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去激發(fā)學生探尋作品真諦的愿望,進而領(lǐng)悟文中之“理”。如教《把欄桿拍遍》,教師自己要熟悉辛棄疾這個人:在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yè),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辛棄疾一人。帶著這份敬重,沿著作者梁衡的寫作思路,教師引導學生去吮吸作品的精髓。文章中沒有按照時間的先后將辛棄疾人生歷程一一道來,而是抓住詞人最為動人心魄的閃光點進行勾勒,可謂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詞人的大情大理。結(jié)合課文,賞析課文所引用的八首詞,在教師充滿深情的講述中,學生領(lǐng)悟到,這“大情”指詞人一腔憂國憂民、精忠報國的民族氣節(jié);“大理”是指詞人一腔愛國正氣和不屈不撓為民請命的精神。老師最后稍加點撥,讓學生從辛棄疾的人生經(jīng)歷中得到啟示:要堅持人生目標,并始終如一地追求;要正確對待人生磨難,做到不退縮,不畏懼,知難而進;要具備高尚的情操,為了國家和民族甘于奉獻,奮斗終身。
總之,緊扣文本育德,動之以情悟理。這是學生語文德育應當掌握的方法。當然,我們還要積極尋求探索新的方法,才能共同完成語文學科所賦予職業(yè)學校語文學習與德育的使命。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如皋市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