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映璽
摘 要:《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通過鄒忌與徐公比美,差一點受蒙蔽并由此諷諫齊威王一事,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在現實生活中,作為領導,更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人們的批評意見,對于奉承話要保持警惕,及時發(fā)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關鍵詞:《鄒忌諷齊王納諫》;虛心;正確的方法;提高警惕性
一、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提高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通過鄒忌與徐公比美,差一點受蒙蔽并由此諷諫齊威王一事,給人以深刻的教育。這個故事明確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在受蒙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作為領導,更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人們的批評意見,對于奉承話要保持警惕,及時發(fā)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謙受益,滿招損”自負自滿不接受意見只會使己處于不利,反之,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會提高自己的能力。三個臭皮匠各抒己見也能令事物臻于完美,因此我們應該心懷一顆敞亮的心,耳聽他人真誠的意見,巧善自我的不足?!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睂λ说恼嬲\建議,我們應該予以肯定,通過意見正視自身的不足和毛病,從而完善自我,將他人給予我們的石頭巧妙接取并鋪設自己的人生路,使我們的人生豐富完美,直抵成功。
二、忠言順耳更利于行,規(guī)勸他人要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
有句古語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良藥一定要苦口么?苦口的藥總讓人難以下咽,再好的藥也只是一堆廢藥,良不良已不是重點。這正像規(guī)勸他人一樣,要講究方式方法,讓“良藥”“甜口”更利于病。
鄒忌諷諫齊威王,忠言順耳更益于國家發(fā)展。鄒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切身經歷與齊王的“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作對比,十分委婉的告訴齊王他受蒙蔽之嚴重,廣開言路的重要,于是乎齊王納諫,齊王的過失愈來愈少,國家當然越來越興旺,致使“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鄒忌聯(lián)系自己親身經歷,運用類比勸諫齊王的“藥方”一定不是“苦藥”,他希望齊王廣開言路的“藥材”,也一定是良藥,藥不苦口,齊王當然甘于下咽,既然是良藥,一定會有好的藥效,那么會有“四國皆朝于齊”的結果,亦是必然。
由此可見良藥甜口更利病,忠言順耳更利于行,我們要學會規(guī)勸他人的正確方法。
三、保持清醒頭腦,時刻提高警惕性
我們從原文不難看出,鄒忌三次提到“私”者、“畏”者、“求”者這三種人,認為讓自己差一點受蒙蔽的是這三種人,讓“王之蔽甚矣……”的也是這三種人,這絕不是偶然的文字重復。筆者認為,鄒忌或者說是《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的作者通過一個不完全歸納法,把矛頭直指“私”者、“畏”者、“求”者這三種人,認為讓人受蔽的常常就是這三種人,要想不受蒙蔽,必須在這三種人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他們在自己面前的言行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鄒忌的分析是合乎生活實際的。我們細想一想,哪些人最容易蒙蔽人?哪些人最有資格蒙蔽人?生活實際告訴我們,就是這三種人,偏愛你的人常帶著個人感情色彩,根本不可能看出你的缺點不足,或者是即使看出了,也不忍心指出你的缺點或不足,常常是甜言蜜語,與你保持高度一致。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這一點。韓非子“智子疑鄰”的寓言也印證了這一點,“情人眼里出西施”,某些家長對子女護短等等都屬于偏愛的人對事物的判斷出現偏差的例證。害怕你的人,不敢指出你的缺點和不足,因為他與你之間有一定的等級界限,他因為自己的地位低下,因為要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不敢講實話,他們的表現常常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求你的人,他更不能指出你的缺點不足,這種人的表現常常是主動拍馬溜須,阿諛奉承,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戰(zhàn)國策》作為一部歷史著作,它旨在警示后人,讓人受到教育,避免重走彎路,重蹈覆轍?!多u忌諷齊王納諫》作為一篇妙趣橫生,同時又發(fā)人深思的佳作,如果我們對其分析僅僅停留在泛泛一般的不要受蒙蔽等等之類的議論上而不能切中要害,我們的理解就會膚淺,對我們今后的教育意義的理解也就不夠具體,不夠深刻。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并高度地警惕私者、畏者、求者,從而免受蒙蔽才是文章的靈魂。如果我們能由此而受到振聾發(fā)聵的教育,尤其是教育學生日后能夠記起這篇文章的警示作用,那么這篇文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就豐富多了,深刻多了。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由此可見,在批評中我們才能找尋到自己的不足與錯誤,只有接受了批評,才可以發(fā)現錯誤,改正錯誤,從而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既然如此,就讓批評住進心房,讓自己也可以像齊王一樣,虛懷若谷,海納百川,戰(zhàn)勝于自己的“朝廷”。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工貿中專,甘肅 隴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