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庹安寫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購買了機動車輛,應運而生一個新的名詞—“飆車”。而這一群體的大部分集中在青少年中,由于青少年受本身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影響,飆車逐漸成為部分青少年的休閑娛樂方式之一,深受他們的追捧。這給社會治安、個人成長以及社會風氣等帶來負面影響。本文主要是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青少年飆車的原因。給政府決策、社區(qū)服務、學校教育、家庭教養(yǎng)、社會宣傳等多方面工作提供依據,促進與維護青少年與社會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心理學;青少年;飆車
1.飆車問題的提出
1.1青少年的飆車現(xiàn)狀
在早期的工業(yè)國家里,機動車輛成為社會的交通工具為飆車提供了工具條件。“飆車”這一概念在美國最早出現(xiàn)于1940,當時被稱為“飛車”,在日本,“飆車族”叫“暴走族”[1],據日本警察廳統(tǒng)計,暴走族人數在1982年達到42510人的峰值,出現(xiàn)過青少年飆車族持兇器傷害無辜路人、飆車時用滅火器噴警察等事件,引起社會大眾強烈不滿。臺灣地區(qū)的青少年飆車問題更為嚴重,多以16-25歲的青少年為主,多為無業(yè)、輟學、家長管教疏忽的青年。
我國青少年飆車人數在80年代就逐年攀升,近些年來越演越嚴重,有關調查顯示,2009年全國查處酒后駕駛案件31.3萬起,其中醉酒駕駛4.2萬起。而飆車人數更是大于這個數目,是不容忽視的“馬路殺手”。由飆車引起的交通事故更是比比皆是,例如:2009年5月的“杭州飆車案”,2012年的“深圳5·26飆車案”等,這些飆車所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據新華社北京2011年2月25日電(記者 趙超 劉奕湛)全國人大常委會25日表決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將飆車、醉駕列入犯罪行為,并規(guī)定了量刑標準: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jié)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有飆車、醉駕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2.本研究的現(xiàn)實社會意義
在我國飆車人群中,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是父母的幸福源泉,關心青少年的今天,就是關心家庭、社會的明天。這一群體由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沒有完全成熟,處理應激事件的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做出一系列危害社會公眾的行為,以至于給社會以及本人造成很大損害。因此,有必要對這類人群的飆車行為進行心理探討,給我國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支持資料,為預防飆車發(fā)生提供對策。
3.飆車的研究分析
3.1前人對飆車的研究
目前,在cnki里面檢索(截至2014-5-23)主題與“飆車”相關的文章,經過整理后,結果如下:
從收集到的資料文獻來看,更多的文章是集中在法律領域來探討飆車的,其次是在網絡媒體,專門撰文寫青少年飆車的文章僅僅2篇,而且這2篇是從社會影響的角度來探討飆車現(xiàn)象。由此可見,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青少年的飆車行為的幾乎沒有這樣的文章,這也說明我國對青少年飆車研究的滯后。
從前人對飆車研究的文獻中分析得出,飆車行為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有:一、喝醉酒駕車狂飆,這種行為是在酒精麻醉的情況下,失去理智所發(fā)生的。二、駕車狂飆者對我國法律的輕視,法律意識觀念淡薄而發(fā)生的。三、有一定組織的飆車群體、協(xié)會不定期進行的非法飆車活動,這類群體對里面的成員具有極大的鼓動性。四、我國對道路飆車的立法不夠完善,造成飆車的法律漏洞,給了那些瘋狂飆車迷可乘之機。
3.2本研究的切入點
人們飆車行為發(fā)生原因有多種多樣,如法律認識、醉酒、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這些研究都是從社會層面來探討我國飆車行為。而行為的產生是由心理因素直接引起的,它們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心理學視角。
依據相應的心理學理論來研究青少年的飆車行為顯得迫切和重要,探求直接的因素比起間接的更有力量,本文是站在心理學的立場來探討青少年的飆車行為,挖掘青少年引發(fā)飆車行為的的內在心理世界,給大家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青少年的飆車問題。
4.飆車之心理原因探討
飆車之所以盛行,是由許多復雜的因素交織而成的,從搜索的文獻來分析,現(xiàn)今的飆車族大多以青少年為主,他們?yōu)槭裁匆j車呢?有以下幾個心理學層面原因:
4.1本能的展現(xiàn)
青少年所處的年齡階段特征要求他們在社會上需要不斷成長、進步,而這些本身就要經歷痛苦。他們在生活、學習方面必然會遭遇到更多壓抑,這些壓抑的東西積累到一定程度具有破壞作用,飆車成為最好的釋放途經之一,也成為一種真實的體驗。根據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快樂原則》一書中提出,人都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是與生的本能相對,是指人性中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沖動。死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伴隨我們一生不變,它是一種破壞力量。在加大馬力,追求速度,相互追逐嬉鬧的時候,青少年的飆車從行為表現(xiàn)上來看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活動,這種危險的活動極有可能使青少年車毀人亡。
4.2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把人類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該理論中,當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會出現(xiàn)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個人理想、抱負等發(fā)揮到最大程度,達到一種自我實現(xiàn)境界。馬斯洛提出,為實現(xiàn)自我需要的途徑因人而異,每個人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不同的。在全人類中,事實上很少的人能夠做到,但是人人都渴望進入這一層,都需要自我的實現(xiàn)。從飆車的人群來看,很多都是富家子弟和狂熱的飆車迷。他們來自現(xiàn)實生活物質的滿足,熱愛挑戰(zhàn),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體驗這種自我的價值的實現(xiàn),達到一種炫酷和被人羨慕的滿足感。而飆車能夠獲得這種滿足感,飆車過程獲得他人的追捧和贊賞,這種贊賞是物質所不能取代的。他們所追尋的就是這種精神層面的尊重和價值感的實現(xiàn)。
4.3尋求刺激
在Bexton,Heron&Scott(1954)首次報告了感覺剝奪實驗結果,實驗表明:沒有外界提供的信息,人類就無法正常生活。缺少有效的刺激會打破環(huán)境與機體的信息平衡,刺激對維持人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在飆車的成員中,青少年的自由思想傾向嚴重,而且逞能好勝,飆車能夠體驗到速度的快感,周圍人群的尖叫、喝彩聲等,這些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給他們帶來了享受與快感。
4.4觀察模仿
在觀察學習理論中,班杜拉認為,一個人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結果而獲得某些新的反應。人人都有模仿能力,年齡越小的模仿能力越強,而且越愛模仿。青少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團體,模仿能力極強,他們總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更渴望嘗試新鮮事物。
他們通過媒體,互聯(lián)網,報紙等途經接觸到飆車行為,以飆車為題材的電影也比比皆是,數不勝數,例如:《烈火戰(zhàn)車》、《頭文字D》等,這些影視在滿足大家平時的休閑娛樂,同時也為我們的青少年提供了學習與模仿的教材。他們通過該信息渠道開始觀察到別人的飆車行為,這種有意識或無意識接觸到的信息也將改變他們,讓他們模仿里面的榜樣,成為其中的角色。
4.5強化行為
毫無疑問,飆車給青少年帶來精神層面的快感體驗,而這一體驗又在不斷強化他們的飆車行為,從這一自我強化當中,青少年又可以獲得進一步的行動。這和前面提到的自我實現(xiàn)和需求刺激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的,舉行飆車賽事,使得飆車這一行為得到大家的認可,飆車的優(yōu)秀者或獲勝者又會獲得大家的贊賞。崇拜優(yōu)秀者的飆車迷們將他們視為偶像。譬如電影《頭文字地》里面的賽車漂移,《幻影車神》里面的暴力場面,電視、動漫游戲以及街頭賽車漫畫等都在向青少年宣揚賽車的種種魅力,這種情景更是替代強化了他們。
5.應對策略
為了營造一個和諧的交通環(huán)境,塑造健全的青少年人格,我們從心理學角度提出如下應對策略:
5.1心理輔導,行為矯正
在采用行為矯正可以選擇系統(tǒng)脫敏法,厭惡療法、家庭系統(tǒng)排列等,在進行行為矯正的選擇要慎重,具備針對性??梢圆捎脗€案咨詢與團體咨詢相結合,針對不同的人員或飆車群體,靈活運用。
5.2加強親子教育,健全家庭功能
隨著社會的變遷,不少家庭結構產生重大變化。不管是單親家庭、破碎家庭,或是父母忙于生計,均易造成對子女的管教疏忽或教育不當的情形,導致子女產生行為偏差,走上飆車道路。
因此,為了避免此狀況惡化,應強化親子教育工作之推展,并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體倡導親子教育,舉辦時效性的親子教育活動,建立協(xié)助家庭輔導體系,家長還可以通過圖片、故事說教等方式讓孩子樹立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珍愛生命,遠離飆車。在平時教育過程當中,應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避免給孩子呈現(xiàn)一些飆車的暴力場面,以及一些飆車刺激的影片,營造好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
在學校階段,將親子教育列入正式課程施教,使得人人均可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具有妥適管教知識,以避免少年偏差行為的發(fā)生。
5.3學校教育,正面引導
老師要正確引導和教育青少年,強化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學生要正確對待模仿,要模仿榜樣的積極行為。建立家庭與學校齊抓共管的機制,可以通過班級活動或學校組織舉辦交通“安全日”活動,在學校里面可設立“飆車實驗室”,讓學生觀察模擬飆車造成的危害結果。
在校建立團體輔導室、心理宣泄室,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治療師,開設有關交通方面的心理學課程,實現(xiàn)課堂內與課堂外相互動,同時也將課堂的心理咨詢效果還原于現(xiàn)實生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5.4凈化傳交內容,發(fā)揮教育功能
媒體是宣傳的載體和平臺,對媒體的有效利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通過廣告,街頭海報,報紙,雜志,電視,網絡,收音機,宣傳欄宣傳,以文字、圖片、視頻展示給廣大市民。組織青少年專題活動,進入學校進行宣傳,擴大宣傳面。尊重生命,尊重價值,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
慎選朋友是一個很重要的要點,好的朋友會引導你去做些有意義的事,給你真誠的鼓勵與幫助,而有些只會教你誤入歧途,走上飆車道路。交友上要志同道合,相互理解,共同進步,遠離飆車。
5.5網絡飆車,滿足要求
青少年是一個熱愛網絡的群體,凈化青少年的上網環(huán)境,可以請心理學家與網絡游戲專家共同組建開發(fā)有關飆車的一套健康網絡游戲,通過網絡宣傳,積極引導大家將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飆車行為轉移到網絡飆車上來,讓青少年有發(fā)泄的恰當空間和尋求刺激的虛擬場所。通過建立虛擬的網絡飆車環(huán)境,讓年輕人發(fā)泄自己的飆車欲望,轉移目標,大可降低犯罪率,所以有關飆車的健康網絡游戲開發(fā)也是政府應該努力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沈黎,劉斌志.《青少年飆車現(xiàn)象的社會工作分析》[J]2008年第4期.
[2]杜心全.《飆車現(xiàn)象探析》[J].湖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0,(1).
[3]Paula Allen- Meares. 《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M].李建英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4]劉斌志、沈黎《芻議青少年飆車現(xiàn)象的社會工作介入》[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
[5]劉嫻 遏制酒后駕車違法行為的對策措施[J].
[6]陽璟《飆車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J] 第14卷 第6期.
[7]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fā)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指導意見及相關典型案例的通知》[文(令)號] 法發(fā)1 20092 47 號,2009.
[8]王婷 《社會不公的媒介呈現(xiàn)及問題分析_以杭州飆車案為例》 新聞愛好者,2010.
(作者單位:貴陽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