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猛
《論語》《孝經(jīng)》在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排列次序時有不同之原因初探
朱猛
(東南大學,江蘇 南京 211189)
《論語》、《孝經(jīng)》在歷代目錄學著作中的排列次序不盡相同,體現(xiàn)了時代政治因素和學術發(fā)展狀況等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與此相對的個人內(nèi)部因素,則少有人研究。剖析目錄學學者的個人生平及著述情況,有利于辨析其個人取舍好惡,且且這些因素對《論語》、《孝經(jīng)》的排列次序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論語》 《孝經(jīng)》 排列次序
《論語》與《孝經(jīng)》,同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在歷代目錄學文獻中的排列次序或先或后。對這一問題,竇秀艷在《從歷代史志著錄順序的不同看〈論語〉〈孝經(jīng)〉的經(jīng)部地位》一文中指出,《論語》、《孝經(jīng)》位次排列的不同,主要受時代政治文化因素與經(jīng)學學術發(fā)展情況的影響①。這二者都是目錄學著作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但個人對外部環(huán)境的接受程度不盡相同,個人要奪得話語權,要么順應主流話語,要么勇于發(fā)表創(chuàng)見。學者在目錄學作品中對經(jīng)典典籍進行排序,從中可以體現(xiàn)出學者對各部典籍的態(tài)度,在創(chuàng)作之前,各部典籍要先對學者產(chǎn)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即學者對各部典籍有過充分的了解才能成書。因此,個人取舍好惡很可能會對目錄學作品中的位次排列產(chǎn)生影響。
西漢劉向撰《別錄》,其子劉歆在此基礎上著成《七略》,為我國目錄學著作開山之作,雖已亡佚,但東漢班固對《七略》“刪其要,以備篇籍”,后人大致可以窺見其“指要”。《漢書·藝文志》首列六藝略,下屬九種,依次為《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小學》等。 《易》至《春秋》為儒家六經(jīng),從漢代開始,地位就已至高無上?!墩撜Z》、《孝經(jīng)》緊列其后,說明兩書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漢書·藝文志》、《論語》類提要云:“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墩撜Z》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薄缎⒔?jīng)》類提要云:“凡《孝經(jīng)》十一家,五十九篇。《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jīng)?!雹诳梢?,截止于班固所處的東漢初期,經(jīng)學界對《論語》的研究要多于《孝經(jīng)》?!墩撜Z》是因孔子門人論纂夫子之語而得名,《孝經(jīng)》則是孔子對孝道的見解。論語類置于孝經(jīng)類前,不僅是由于當時學術界對兩書的重視程度不一,而且與劉向、班固等人對兩書的接受程度有關。劉向、劉歆父子為漢室宗親,都曾卷入政治斗爭?!稘h書·劉向傳》記載了劉向稱引災異,彈劾外戚宦官的數(shù)次進諫,諫文中多次引用“六經(jīng)”,還引用過《論語》中“見不善如探湯”一句。在諫言中同時引用“六經(jīng)”和《論語》,體現(xiàn)劉向對《論語》經(jīng)學地位的認可,也反映《論語》對劉向政治活動的巨大影響。
班固祖上世代為官,他對仕進的期望有家傳的影響?!逗鬂h書·班固傳》載,班固曾被誣告私改國史,班超上書申辯,漢顯宗不僅沒有怪罪,反而令班固繼續(xù)著述。帝王的賞識與寬容自然會增加班固對漢家王朝的認可與忠誠?!墩撜Z》以“仁”、“禮”、“中庸”為核心,包含儒家在政治、學術、外交、教育等方面的見解,后世學者仍要通過離析字句、反復琢磨,探討其中深意?!缎⒔?jīng)》篇幅明顯小于《論語》,意義也較為淺顯,偏向于對民眾的思想教育。對于忠于朝廷、渴望經(jīng)世致用的班固而言,從《論語》中獲得的滋養(yǎng)很可能會更多。班固曾參與討論對匈奴的對策,“虜使再來,然后一往,既明中國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禮義有常,絕之未知其利,通之不聞其害”,這一見解體現(xiàn)了他深謀遠慮的政治眼光。后來,班固還隨同竇憲出征匈奴,雖然后來兵敗受到牽連,但他欲建立軍功的愿望凸顯無疑。班固的匈奴對策和親赴疆場的舉動,明顯能夠體現(xiàn)出《論語》對他事功觀念的影響。因此,班固繼承《七略》中對《論語》、《孝經(jīng)》的排序,是符合他對兩書的重視程度的。
從魏至隋,戰(zhàn)亂不斷,朝代更迭頻仍,但學術思想領域極為活躍。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對學者的影響舉足輕重,另一方面,百花齊放式的個人思想動態(tài),在目錄學作品成書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荀勖的《中經(jīng)新簿》和阮孝緒的《七錄》繼承了劉歆、班固對《論語》、《孝經(jīng)》的排序。荀勖先是仕于曹魏,后來入晉,都是身居顯位。熱衷仕進,講究經(jīng)世致用之人,在《論語》、《孝經(jīng)》中更重《論語》,易于理解。可阮孝緒早有超然遠引之志,著有《高隱傳》。但《梁書·阮孝緒傳》記載:“外兄王晏貴顯,屢至其門,孝緒度之必至顛覆,聞其笳管,穿籬逃匿,不與相見。曾食醬美,問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醬。及晏誅,親戚咸為之懼。孝緒曰:‘親而不黨,何坐之及?’竟獲免。”③“親而不黨”看似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實則深諳入世之道。《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薄墩撜Z》中明哲保身的思想對阮孝緒的處世原則影響頗深。
王儉《七志》將六藝略改名為“經(jīng)典志”,并把《孝經(jīng)》置于“經(jīng)典志”首位。這一舉動可謂前所未有,體現(xiàn)了王儉對《孝經(jīng)》的高度重視。《南齊書》載,王儉父親早亡,為叔父所養(yǎng),“數(shù)歲,襲爵豫寧縣侯。拜受茅土,流涕嗚咽”,可見其對叔父恩德的感激乃對孝道的踐行?!昂笊鲜龟懗握b《孝經(jīng)》,起自‘仲尼居’,儉曰:‘澄所謂博而寡要。臣請誦之?!苏b‘君子之事上章’”④。王儉主動向皇帝請示,背誦《孝經(jīng)》,可見他對《孝經(jīng)》的熟識,也體現(xiàn)出南齊君臣對《孝經(jīng)》的高度重視。王儉認為《孝經(jīng)》之要旨在于“君子之事上章”,說明《孝經(jīng)》維護政權穩(wěn)定的作用得到了王儉的認可。王儉仕途較為順遂,官至公卿,正是文人士大夫踐行忠孝,得以善終的典范。以此觀之,對王儉將《孝經(jīng)》置于“經(jīng)典志”首位的舉動,就易于理解了。
到了陳隋,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云:“輒撰集五典孝經(jīng)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合為三祑三十卷,號曰 《經(jīng)典釋文》?!贝颂帯缎⒔?jīng)》、《論語》的次序已不同于《七略》和《漢書·藝文志》?!督?jīng)典釋文》是一部解釋儒家經(jīng)典文字音義的典籍,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目錄學著作,但陸德明對儒家經(jīng)典的次第相當重視。在序錄中,陸德明專門談到“次第”一節(jié),“五經(jīng)六籍,圣人設教,訓誘機要,寧有短長?然時有澆淳,隨病投藥,不相沿襲,豈無先后?所以次第互有不同”。之后陸德明指出了眾多目錄學著作在次第上的不同?!敖裼灾鲈缤?,經(jīng)義總別,以成次第,出之如左”⑤,陸德明試圖根據(jù)成書時代先后,對各部經(jīng)典進行排序。陸德明認為《孝經(jīng)》與《春秋》一樣,是孔子述作,但所記內(nèi)容的差異使得《孝經(jīng)》宜列在《春秋》之后。但《論語》是由孔子門徒輯錄的夫子之言,創(chuàng)作時間晚于《孝經(jīng)》,所以《孝經(jīng)》宜先于《論語》。據(jù)《新唐書·陸德明傳》載,陸德明經(jīng)歷了陳、隋、唐三朝,都出仕為官。表面看來,陸德明渴望仕進,講究經(jīng)世致用,理應更加看重《論語》。但陸德明歷任國子助教、國子博士,而且在職之時,都是憑借自己的文才,深受君王賞識。實質(zhì)上,他更像是一位昌明學問的文士,做官無非是做學問的階梯。此外,《新唐書》云:“王世充僭號,封子玄恕為漢王,以德明為師,即其廬行束脩禮。德明恥之,服巴豆劑,僵偃東壁下。玄恕入拜床垂,德明對之遺利,不復開口,遂移病成皋?!雹迣τ谫晕坏耐跏莱?,他還是相當具有骨氣的,并非為了仕進,完全丟掉操守。因此,盡管陸德明有豐富的政治生活經(jīng)驗,但并不能明顯看出他眼中的《孝經(jīng)》、《論語》孰輕孰重,而他的確是以作品產(chǎn)生時代的先后安排序次的。
魏征的《隋書·經(jīng)籍志》中,《孝經(jīng)》也是置于《論語》之前。唐代國勢強盛,君王為了維護統(tǒng)治,重視孝道,因此在國家史志目錄中做出抬高《孝經(jīng)》的舉動。然而,魏征個人對兩部經(jīng)典的取舍好惡,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他身為諫臣,敢諫直言,盡忠于社稷。雖然認可以“仁義”治天下,但更重視孝道的功用,“夫孝者,天之經(jīng),地之義,人之行。自天子達于庶人,雖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義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國家,化天下,故能不嚴而順,不肅而成。斯實生靈之至德,王者之要道”(《隋志》孝經(jīng)類提要)。魏征在行動和思想上,都更看重《孝經(jīng)》。“孔子既敘六經(jīng),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于孝者也”,在經(jīng)學著作的關系上,魏征認為,孔夫子作《孝經(jīng)》,是以之總會“六經(jīng)”。“六經(jīng)”中包蘊的“道”,也是萌生于孝的。這種觀點既是對既往學術思想的繼承,又是對唐初思想觀念的反映,更涵蓋魏征個人的創(chuàng)見。在論語類提要中,可以體現(xiàn)魏征個人觀點的僅有“言合于道”一句。評語的多少,態(tài)度的差異,高下立判。此外,《漢志》中《論語》類所收書籍,基本上都與《論語》有關,《孔子家語》、《孔子三朝》、《孔子徒人圖法》也與孔子及其門人言行有關。附屬于孝經(jīng)類的 《五經(jīng)雜議》、《爾雅》、《小爾雅》、《弟子職》等書,與《孝經(jīng)》的聯(lián)系顯然并不密切。從歸類書籍的嚴密程度,明顯可以看出,班固重《論語》甚于《孝經(jīng)》。而到了魏征手中,則出現(xiàn)了完全相反的情況?!端逯尽分小缎⒔?jīng)》類嚴格收錄有關《孝經(jīng)》的書籍,并未雜錄其他篇籍。而論語類則附錄《爾雅》、《廣雅》諸書和《五經(jīng)總義》、《白虎通》、《六藝論》等經(jīng)解類書籍。再次,讖緯類收錄關于“六經(jīng)”與《孝經(jīng)》的讖緯之書,而單單沒有《論語》的讖緯之書。雖然魏征“今錄其見者,列于六經(jīng)之下,以備異說”(《隋志》讖緯類提要),言下之意對讖緯書籍的可信度持保守態(tài)度,但是不收《論語》讖緯之書,還是可以看出魏征重《孝經(jīng)》甚于《論語》的傾向。
從《漢書·藝文志》到《隋書·經(jīng)籍志》,從七分法到四分法,我國目錄學著作的體質(zhì)基本成熟。后世對《孝經(jīng)》、《論語》的排序也基本確立。宋元明清各史志均繼承了《隋書·經(jīng)籍志》對兩書的排列順序,《孝經(jīng)》先于《論語》。宋人鄭樵的《通志》是一部系統(tǒng)記載歷代制度的通史。藝文略列經(jīng)類書籍:易、書、詩、春秋、孝經(jīng)、論語、爾雅、經(jīng)解等,《孝經(jīng)》也是列于《論語》之前。南宋陳振孫私人目錄《直齋書錄解題》目錄順序依次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jīng)類、語孟類、讖緯類、經(jīng)解類、小學類等?!墩撜Z》、《孟子》合并為語孟類,孝經(jīng)類先于語孟類。
然而,竇秀艷指出,宋元之際,一些目錄學者在私人目錄著作中反映了《論語》地位回升的政治學術動態(tài)。她列舉了南宋尤袤的《遂初堂書目》、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和清初朱彝尊的《經(jīng)義考》。這些私人目錄對《孝經(jīng)》先于《論語》的排序進行反撥,體現(xiàn)出學者力求創(chuàng)新的學術思想和獨立人格,是爭取個人話語權的勇敢嘗試。
再次,有些經(jīng)學著作單提《論語》,而不提《孝經(jīng)》,作者取舍則更明顯。北宋劉敞《七經(jīng)小傳》三卷,所謂“七經(jīng)”,是指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等七部經(jīng)書,并未涉及《孝經(jīng)》。清代錢曾撰《讀書敏求記》,卷一首列經(jīng)書,下列書籍沒有明確分類,但是大致依類別分布,依次為易類、書類、詩類、春秋類、禮類、論語類、孟子類、經(jīng)解類等,其中也無《孝經(jīng)》一類書籍。
綜上所述,《孝經(jīng)》、《論語》等經(jīng)學著作對中國古代學者產(chǎn)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因而學者對《孝經(jīng)》、《論語》的看法因人而異??傮w而言,個人取舍在目錄學著作的成書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個人內(nèi)心的取向與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不能絕對分離。外部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的合力,使得這兩部經(jīng)典在歷代目錄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或先或后的排列順序。鑒于此,結合外部環(huán)境,關注學者個人因素在中國古代目錄學中的影響,或許是一個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注釋:
①竇秀艷.從歷代史志著錄順序的不同看《論語》《孝經(jīng)》的經(jīng)部地位[J].孔子研究,2003(2):114-121.
②[漢]班固.漢書.[唐]顏師古注,中華書局,1962:1717,1719.
③[唐]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740.
④[梁]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1972:435,436.
⑤[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中華書局,1983:1,3.
⑥[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5639,5640.
[1][漢]班固撰.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中華書局,1983.
[4]吳承仕.經(jīng)典釋文序錄疏證[M].中華書局,1984.
[5]汪辟疆著.目錄學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6]余嘉錫著.目錄學發(fā)微[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徐有富著.目錄學與學術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陳一風著.孝經(jīng)注疏研究[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9]竇秀艷.從歷代史志著錄順序的不同看《論語》《孝經(jīng)》的經(jīng)部地位[J].孔子研究,2003,(2):1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