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雯
參與式教學活動不同于傳統(tǒng)的“滿堂灌”,是在自由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教師要明確參與式教學的設計思路和要求,使學生親歷知識認知的過程中,調動其克服困難的主觀能動性。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有效預習,自信參與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己動腦、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過程,是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課前有效預習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讓學生樹立參與學習的信心。課前,教師應給學生安排有針對性、趣味性、可操作、可接受的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與體驗,產生個性化的理解,使其在課堂上胸有成竹,自信地回答問題。例如,在教《群鳥學藝》一課時,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課文,讓他們抓住重點,對各種鳥的語言進行反復誦讀,以悟出它們內心的想法和學藝的態(tài)度。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課堂上讓他們自編自演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語言、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
二、創(chuàng)設情境,快樂參與
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運用語言描述、音樂渲染、問題設置、多媒體課件、實物演示、詩詞朗誦等教學手段和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和諧的情境氛圍,以拉近教師、學生和文本間的距離,使學生快速進入具體的課文情景,對課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產生探究的興趣,激起學生想看看、說說、做做的強烈愿望。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時,一開課,我以5·12大地震的視頻、圖片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的思緒拉到地震的慘烈現場,并提出問題,從而為后文教學“孩子被救的喜悅”設下伏筆。又如,在教《群鳥學藝》一課時,我在課前精心地制作各種鳥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了圖片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群可愛的鳥朋友;然后出示鳥的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了。在此基礎上,我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象。這比起簡單地講述更能誘發(fā)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快樂學習之門。
三、教師主導,全員參與
語文參與式課堂一定要避免只有“尖子生表演”的狀況,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獨占舞臺,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精心指導。語文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如閱讀欣賞、作文評改、專題演講等。教師應給學生參與的機會。例如,在教學《種一片太陽花》一課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現在請你們默讀課文5-9自然段,把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好嗎?”由于問題是開放性的,因此學生你一言我一語,都有話可說,連后進生也是信心十足,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又如,在教《群鳥學藝》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說:只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說:是鳳凰老師教搭窩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鳥沒有學會搭窩。他的回答可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列舉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最后,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張揚。
四、優(yōu)化課堂,全程參與
好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被中斷,在一氣呵成中感受到語文課所具有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課堂上,合理的設問也是一門教師必修的藝術課。它能讓學生在思考中拓展視野,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鼓勵學生主動地與文本展開自由對話,激勵學生暢談自己的獨特感受。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產生鮮活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在課堂終了時,教師精辟的總結,十分重要。它既能將重點知識歸納,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例如,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以教材文本為載體,引導學生全程參與,聯系實際,讓課堂教學緊貼生活,達到讓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的目的。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fā)現學生 “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yōu)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fā)揮他們的特長。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所有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全程參與,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真真實實地鮮活起來。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張揚他們的個性。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