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清
高效的語文課堂常常圍繞一個主問題來展開。這樣,在簡潔的語境中,在整體的情境中,層層深入地展開對話和互動。教材中的小說類文本有著自身的特點,課堂問題設(shè)計既要抓住故事本體,又要關(guān)注小說語言,也要把握人物的形象,彰顯語文的魅力。筆者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船長》為例,談?wù)勅绾卧O(shè)計此類文本的主問題。
一、兒童立場和人物心理糅合
教學《船長》一文,大多教師都以“船長是個怎樣的人”的問題來引領(lǐng)教學。這樣雖然也能很好幫助學生體會人物形象,但卻不是兒童自己所關(guān)注的內(nèi)容。那有沒有兒童最為關(guān)注的,并能讓他們走進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的內(nèi)容呢?幾次執(zhí)教,我們發(fā)現(xiàn):“夠了”這句人物臺詞,很有韻味。環(huán)境那么糟糕,救援行動到底夠不夠?為什么船長這么堅定地說“夠了”?結(jié)果夠不夠?從這個角度設(shè)計主問題,不僅符合小說類文本品人物的核心要求,而且使語文教學變得簡約且有創(chuàng)意,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能夠激發(fā)兒童持久地探究體驗,給他們以巨大的自由體驗的時間和空間。
二、經(jīng)典臺詞和文本整體糅合
如今的小說類文本教學有這樣一個傾向:師生一頭扎進一個兩個細節(jié),津津有味地品讀賞析,課堂表面看起來很精彩,但缺失的是對學生整體性思維的培養(yǎng)。我們思考的方向是:選擇的提問點,能不能自然地串聯(lián)全篇,營造一個思維場。我們可以緊緊抓住“夠了”這句臺詞,向前指向文本的“環(huán)境”描寫,即“險情”的描寫,追問“夠不夠”。很明顯,這是死神降臨、在劫難逃的境遇。有了這個“夠不夠”來統(tǒng)領(lǐng),更有張力。向后,我們可以追問船長如何讓救援行動“夠了”的。他憑什么堅定地說20分鐘的時間“夠了”?再追問,他的內(nèi)心世界是不是真的覺得“夠了”?這樣,文章的幾大板塊就形成邏輯聯(lián)系,學生也體會到小說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學生解讀文本的視點站得更高,對作者的整體構(gòu)思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言語實踐和情思理趣糅合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教學強調(diào)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tǒng)一。對學生情感熏陶的最好載體是言語實踐。一方面,富有邏輯性和情感張力的言語實踐能自然進行人文教育;另一方面,語文學科的特質(zhì)要求教師不必另辟途徑,用語言文字以外的手段吸引兒童,這樣,反而弱化兒童對文本語言的關(guān)注。因此,設(shè)計小說類文本主問題要始終讓兒童進行言語實踐,同時要讓言語實踐指向?qū)θ宋锼枷氲钠肺颉?/p>
(一)品讀環(huán)境描寫,指向人物特點
《船長》一文的環(huán)境描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夠不夠”。一是情況危急,險情重大。可以從“它直向‘諾曼底號的側(cè)舷撞過來”“巨響”“大口子”“剖”“可怕的震蕩”“猛烈地涌進了船艙”等詞句來朗讀、體會。二是局面的失控、人們慌亂。抓住“大家一窩蜂擁了上去”“整個人群簡直像瘋了似的”等來體會失控的場面。在“肯定不夠”的言語情境下,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說、讀。這樣,學生體會到這都是人在災難面前本性的自然流露。如果此時沒有一位好船長,救援行動20分鐘肯定不夠,恐怕200分鐘也不夠,等待人們的將是可怕的死亡。用文本環(huán)境描寫來進行語言的訓練,并自然指向人物形象,避免了生硬的說教。
(二)品讀行動描寫,彰顯人物特點
遭遇絕境,那么船長憑什么讓救援行動“夠了”呢?品讀船長有條不紊的救援指揮行動,緊扣“夠不夠”,延伸出基本語言的層面:一是他舍己為人,從他把自己數(shù)在60人之外,連見習水手也要救援,自己隨船沉沒等處看出來。二是他指揮鎮(zhèn)定自若,從“站”以及命令的每個步驟都不可顛倒可以看出來;從問明最重要的情況,并下達保護女人的核心命令可以看出來。三是他威嚴剛強,從大家有秩序的表現(xiàn)看出來。在這里,要體會排比句的作用,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感。這樣關(guān)注語言的形式,讀出感覺,就能夠自然彰顯出船長的才能。
(三)追問內(nèi)心世界,聚焦人物特點
課文最后寫船長以身殉職是一段抒情性文字。如果零碎地問,可能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英雄的權(quán)利”這個關(guān)鍵體悟點不能植入學生心靈,教學顯得平淡。承接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簡潔地追問:“作為船長,他覺得他做得夠嗎?”并設(shè)計綜合性語言訓練:
哈爾威船長想,雖然我犧牲了,但 ,我已經(jīng)“夠了”。
預設(shè):(1)我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人。(2)我一生都沒有愧對自己的崗位。(3)我走了,但是留下的船員們一定能成為好船長,因為他們跟了我這么多年,見過我的忠于職守的舉動。(4)和自己心愛的船同存亡,船在人在,船亡人亡。
這樣,讓學生充分地回顧全文,發(fā)現(xiàn)文本更大的密妙,在跌宕的情感體驗中朗讀最后一段話,自然升華情感體驗,并用“夠了”來說話,深化對“忠于職守”的理解。
以上教學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兒童的立場和教師的創(chuàng)造、文體的特點和突破的難點等眾多要素糅合于一個主問題中,最大化地提高小說類文本的教學效果。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