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福駿+馮茁
摘 要 要打破電子檔案袋在教師知識管理領域中的困境,就必須實現其從“工具論”意義向“知識管理論”意義的轉化。把握住了知識管理這一靜態(tài)的理論支點,才能體現出電子檔案袋在促進個人知識庫的建立、實現教師自我對話以及學習共同體建構方面的優(yōu)勢。依據教師個人情況,合理靈活地運用電子檔案袋的功能,在高度模塊化的功能結構下保持功能之間的交互性,使教師在知識管理過程中達到真正的“轉識成慧”。
關鍵詞 電子檔案袋知識管理論工具論
教師知識管理是指教師運用知識管理的理念對教師知識(包括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進行獲取、儲存、學習、共享、創(chuàng)新的管理,以達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目的。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各式各樣的教師知識管理軟件、系統、平臺得以廣泛應用,教師電子檔案袋也是它們中的一員。教師電子檔案袋在設計之初被賦予的促進教師知識管理、構建學習共同體用以達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意義被人們單一地使用其評價功能所掩蓋,教師電子檔案袋的研究與運用也因此陷入困境。本文旨在從知識管理論的角度實現教師電子檔案袋從工具論意義向發(fā)展論意義的轉變,使教師電子檔案袋在促進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同時,讓知識的共享與創(chuàng)造也得以實現與優(yōu)化,最終完成教師知識的“轉識成慧”。
一、“評價”功能的過度開發(fā):教師檔案袋方法的困境
教師檔案袋是用以反映教師的個人信息以及教學、科研、管理等相關信息。由于本文主要論述電子檔案袋在教師知識管理中的運用,所以以下的檔案袋都表示教師檔案袋。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檔案袋經歷了由紙質檔案袋到電子檔案袋再到網絡化電子檔案袋的發(fā)展歷程。這一發(fā)展使得檔案袋的存在形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而且也為其內容的收集、表達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無論檔案袋的形式怎么改變,它被設計與運用的初衷是不會改變的:讓教師通過運用檔案袋實現知識的獲取、儲存、學習、共享與創(chuàng)新,從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然而,人們并沒有完全認識檔案袋,在檔案袋的運用中,人們更多地是關注和使用它的評價功能。當然,對教師進行合理且適當的評價在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如若我們過多地關注、使用、發(fā)展其評價功能,以偏概全,則會使檔案袋的發(fā)展走向極端并最終陷入困境。這也是現今電子檔案袋所面臨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則要求我們首先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對檔案袋的認識,并在正確的認識之上對檔案袋的功能進行優(yōu)化設計。
教師評價是指對教師工作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作出判斷的活動,它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提高教學技能。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師評價項目組的J·巴頓(Jam es Barton)和A·柯林斯(Ange lo Collins)第一次探索和嘗試了在教師教育中使用檔案袋以對教師進行評價的可能性。筆者在查閱電子檔案袋的相關文獻時,發(fā)現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文獻主要聚焦于電子檔案袋的目的與評價研究。由于大批學者、專家對于電子檔案袋評價功能的不斷研究使得傳統的教師評價中的許多不足之處得到了很好的彌補。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電子檔案袋的存在為人們先驗設定的評價目的服務,一種電子檔案袋的設計是否合理,就要看它能否實現其目的。電子檔案袋評價功能的凸顯讓其掩蓋了它的本質,讓學者、專家們的研究方向出現了偏差,表現出了一種單一性。
二、從“工具論”到“發(fā)展論”:電子檔案袋運用的本真旨歸
1.電子檔案袋促進個人知識庫的建立
知識的收集是教師知識管理的起點,當一名教師擁有了屬于其自身的電子檔案袋時,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將自身零散的、不連貫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通過不同的媒體形式(幻燈片、文本、視頻)存儲在電子檔案袋當中。在知識收集的基礎上,通過電子檔案袋不同模塊分類,可以將教師的個人信息、教學案例、教學課件等不同的知識信息分模塊、分類型地進行信息收集和存儲。這樣,不僅可以方便教師在進行知識管理時信息的分類儲存、查找和操作,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時間的推移和教師個人的遺忘而造成的知識管理混亂。個人知識庫建立起來之后,由于知識的不斷更新和豐富,教師對知識庫的維護與管理也不能停歇。教師可以運用電子檔案袋的交流功能,與其他教師協作學習、共享知識,從而更新自身知識庫的知識類型。教師也可以通過電子檔案袋的評價功能,讓教師對自身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實現知識庫錯誤知識的刪改與相關知識的增添。教師個人知識庫的建立,為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實現知識的共享與創(chuàng)造打下了基礎。
2.電子檔案袋實現教師自我對話
對于知識信息的收集僅僅是教師知識管理的第一步,但是卻有很多人將它當成了管理的全部。柏拉圖告訴我們:“當我們非常狹隘地集中于回顧信息時,我們不過是創(chuàng)造了‘模仿者和‘追隨者?!睉烟睾R蔡岢觯骸耙粋€只了解信息的人是地球上最沒用的人。”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成長=經驗+反思的著名公式。教師要不斷地對“我”與他人對于“我”的評價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將自身通過教學實踐得來的隱性知識深刻地概括并表達出來。教師可以在電子檔案袋中撰寫關于教學的反思性札記和生活史敘述,及時地記錄下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電子檔案袋支持教師上傳實際的課堂教學視頻,教師可以通過重溫其過程來反思當時的教學行為。教師只有在實現了“我—我”的對話時,才能不斷地對自身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也許當時我這樣做,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用另一種方式提出,也許學生能思考得更加深入……”這樣的教學過程才不會趨于平庸。
3.電子檔案袋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建構,為知識的共享提供平臺
知識并不是靜態(tài)的信息的堆積,它的生命力在于流動,知識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之中才能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核心,也是衡量管理是否成功并取得效果的標準。教師要主動地與同事分享教學經驗與專業(yè)知識,學習他人的隱性知識,在交流對話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在現實教學當中,教師與教師之間也在有意無意地進行著知識的分享。雖然,這種依靠外界制度強制的和教師之間無意識的分享對于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著影響,但是影響的力度與范圍是有限的,并且教師交流分享得到的知識經驗也不可能有著深刻的意義而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經驗。因此,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則成為推動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專業(yè)發(fā)展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以知識管理論為核心的電子檔案袋的設計與運用則正符合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構意義。電子檔案袋以知識管理論為核心,不僅能為教師知識的共享提供技術上的支持,而且從根本上它是立足于促進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yè)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分享與對話豐富自身的知識系統,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與共同體中的成員進行動態(tài)的交互。在學習共同體中與他人進行交流、共享、辯論,最后達成共識,實現知識向智慧的轉化。當教師在運用電子檔案袋去完成“轉化”時,要明白其實掌握知識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教師要保持自己的個性和對智慧的好奇心以及學習的能力。
三、“發(fā)展”意蘊下教師電子檔案袋的功能設計與應用
電子檔案袋有著不同的類型,我國一般將其分為展示型、描述型和評估型。展示型的檔案袋主要收集最優(yōu)秀或者最滿意的作品;描述型檔案袋收集能夠真實反映學習過程的作品;而評估型檔案袋用于評估學習與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其包含的內容比較標準化。教師電子檔案袋主要是作為教師個人信息的紀錄,自我反思、交流學習、知識共享的平臺。因此,電子檔案袋必須要為教師提供知識聚合、知識共享與知識交互三種功能。并且,在設計電子檔案袋時,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其作為知識管理的意義,注重管理的過程性原則。
endprint
由此,筆者設計出的教師知識管理電子檔案袋,功能結構如下表所示。
教師電子檔案袋功能模塊表
電子檔案袋在教師交流之間的及時性上也許不及QQ,MSN等及時聊天工具。但是電子檔案袋所秉持的開放、共享、協同共創(chuàng)的理念更加有利于鼓勵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建構。使用電子檔案袋,教師可以通過個人知識庫模塊,建構屬于自己的富有個性化的個人知識庫,教師可以將自己對于教學理論的理解、教學的實踐視頻、教學的內容等寫入知識庫中。由于可使用的作品格式豐富,所以教師不用擔心知識的表達問題。電子檔案袋擁有反思與評價功能模塊,教師可以在權限上不加控制,盡可能地讓其他教師進入到自己的知識庫中,達到一種真正平等的互動交流狀態(tài),并在這個狀態(tài)之下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吸取別人的經驗并進行反思學習。協同共創(chuàng)模塊是電子檔案袋的核心功能模塊,在電子檔案袋的開放、協作基礎上,教師個體可以提出有關教育教學的相關主題,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他教師如果對其產生興趣、共鳴,則可以加入主題的探討,實現思想上的碰撞。同時在這一模塊中,教師還可以圍繞共同的教學任務進行集體備課并建設相關課程資源庫,這樣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案的編寫效率與質量,也能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電子檔案袋中的每一個功能模塊都是相對獨立的,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靈活地選擇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塊。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模塊之間的交互性,如在評價中進行反思,反思后才能再作出適當的評價,而評價與反思都是建立在知識庫的基礎上的,個人知識庫的建立又會受到教師生活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個人受教育情況、個人教學風格等因素的影響。
教師在運用電子檔案袋進行知識管理時,就好比在制作一件精美的陶器。知識管理就是一個圓心、一個旋轉中的靜態(tài)支點,而我們運用檔案袋的不同模塊功能圍繞著這個支點轉動。我們要想保持轉動的平衡,使其不轉向某個極端,就必須要依據個人情況,把握好支點,恰如其分地運用電子檔案袋功能。在平衡的轉動中,教師真正地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完成知識的共享與創(chuàng)造,實現“轉識成慧”。
——————
參考文獻
[1] 陳玉琨.教育評價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J·巴頓.成長記錄袋評價.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3] 石鈺封,張義兵.知識管理:教師電子檔案袋建設的新視角.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
[4] 潘福駿.wordpress在教師個體知識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遼寧教育,2013(9).
[5] 石鈺封.知識管理視野下教師電子檔案袋的設計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07.
[6] 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7] [美]托賓·哈特.從信息到轉化:為了意識進展的教育.彭正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 李園.構建師范生專業(yè)技能成長電子檔案袋.中國電化教育,2011(2).
[作者:潘福駿(1990-),男,四川樂山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馮茁(1973-),女,黑龍江牡丹江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
【責任編輯張茂林】
*該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運用知識管理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策略研究”(DGA100265)、遼寧省教育廳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知識管理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應用研究”(WT2010034)的研究成果endprint
由此,筆者設計出的教師知識管理電子檔案袋,功能結構如下表所示。
教師電子檔案袋功能模塊表
電子檔案袋在教師交流之間的及時性上也許不及QQ,MSN等及時聊天工具。但是電子檔案袋所秉持的開放、共享、協同共創(chuàng)的理念更加有利于鼓勵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建構。使用電子檔案袋,教師可以通過個人知識庫模塊,建構屬于自己的富有個性化的個人知識庫,教師可以將自己對于教學理論的理解、教學的實踐視頻、教學的內容等寫入知識庫中。由于可使用的作品格式豐富,所以教師不用擔心知識的表達問題。電子檔案袋擁有反思與評價功能模塊,教師可以在權限上不加控制,盡可能地讓其他教師進入到自己的知識庫中,達到一種真正平等的互動交流狀態(tài),并在這個狀態(tài)之下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吸取別人的經驗并進行反思學習。協同共創(chuàng)模塊是電子檔案袋的核心功能模塊,在電子檔案袋的開放、協作基礎上,教師個體可以提出有關教育教學的相關主題,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他教師如果對其產生興趣、共鳴,則可以加入主題的探討,實現思想上的碰撞。同時在這一模塊中,教師還可以圍繞共同的教學任務進行集體備課并建設相關課程資源庫,這樣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案的編寫效率與質量,也能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電子檔案袋中的每一個功能模塊都是相對獨立的,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靈活地選擇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塊。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模塊之間的交互性,如在評價中進行反思,反思后才能再作出適當的評價,而評價與反思都是建立在知識庫的基礎上的,個人知識庫的建立又會受到教師生活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個人受教育情況、個人教學風格等因素的影響。
教師在運用電子檔案袋進行知識管理時,就好比在制作一件精美的陶器。知識管理就是一個圓心、一個旋轉中的靜態(tài)支點,而我們運用檔案袋的不同模塊功能圍繞著這個支點轉動。我們要想保持轉動的平衡,使其不轉向某個極端,就必須要依據個人情況,把握好支點,恰如其分地運用電子檔案袋功能。在平衡的轉動中,教師真正地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完成知識的共享與創(chuàng)造,實現“轉識成慧”。
——————
參考文獻
[1] 陳玉琨.教育評價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J·巴頓.成長記錄袋評價.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3] 石鈺封,張義兵.知識管理:教師電子檔案袋建設的新視角.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
[4] 潘福駿.wordpress在教師個體知識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遼寧教育,2013(9).
[5] 石鈺封.知識管理視野下教師電子檔案袋的設計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07.
[6] 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7] [美]托賓·哈特.從信息到轉化:為了意識進展的教育.彭正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 李園.構建師范生專業(yè)技能成長電子檔案袋.中國電化教育,2011(2).
[作者:潘福駿(1990-),男,四川樂山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馮茁(1973-),女,黑龍江牡丹江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
【責任編輯張茂林】
*該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運用知識管理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策略研究”(DGA100265)、遼寧省教育廳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知識管理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應用研究”(WT2010034)的研究成果endprint
由此,筆者設計出的教師知識管理電子檔案袋,功能結構如下表所示。
教師電子檔案袋功能模塊表
電子檔案袋在教師交流之間的及時性上也許不及QQ,MSN等及時聊天工具。但是電子檔案袋所秉持的開放、共享、協同共創(chuàng)的理念更加有利于鼓勵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建構。使用電子檔案袋,教師可以通過個人知識庫模塊,建構屬于自己的富有個性化的個人知識庫,教師可以將自己對于教學理論的理解、教學的實踐視頻、教學的內容等寫入知識庫中。由于可使用的作品格式豐富,所以教師不用擔心知識的表達問題。電子檔案袋擁有反思與評價功能模塊,教師可以在權限上不加控制,盡可能地讓其他教師進入到自己的知識庫中,達到一種真正平等的互動交流狀態(tài),并在這個狀態(tài)之下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吸取別人的經驗并進行反思學習。協同共創(chuàng)模塊是電子檔案袋的核心功能模塊,在電子檔案袋的開放、協作基礎上,教師個體可以提出有關教育教學的相關主題,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他教師如果對其產生興趣、共鳴,則可以加入主題的探討,實現思想上的碰撞。同時在這一模塊中,教師還可以圍繞共同的教學任務進行集體備課并建設相關課程資源庫,這樣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案的編寫效率與質量,也能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電子檔案袋中的每一個功能模塊都是相對獨立的,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靈活地選擇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塊。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模塊之間的交互性,如在評價中進行反思,反思后才能再作出適當的評價,而評價與反思都是建立在知識庫的基礎上的,個人知識庫的建立又會受到教師生活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個人受教育情況、個人教學風格等因素的影響。
教師在運用電子檔案袋進行知識管理時,就好比在制作一件精美的陶器。知識管理就是一個圓心、一個旋轉中的靜態(tài)支點,而我們運用檔案袋的不同模塊功能圍繞著這個支點轉動。我們要想保持轉動的平衡,使其不轉向某個極端,就必須要依據個人情況,把握好支點,恰如其分地運用電子檔案袋功能。在平衡的轉動中,教師真正地進行相互間的交流,完成知識的共享與創(chuàng)造,實現“轉識成慧”。
——————
參考文獻
[1] 陳玉琨.教育評價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J·巴頓.成長記錄袋評價.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3] 石鈺封,張義兵.知識管理:教師電子檔案袋建設的新視角.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
[4] 潘福駿.wordpress在教師個體知識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遼寧教育,2013(9).
[5] 石鈺封.知識管理視野下教師電子檔案袋的設計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07.
[6] 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7] [美]托賓·哈特.從信息到轉化:為了意識進展的教育.彭正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 李園.構建師范生專業(yè)技能成長電子檔案袋.中國電化教育,2011(2).
[作者:潘福駿(1990-),男,四川樂山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馮茁(1973-),女,黑龍江牡丹江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
【責任編輯張茂林】
*該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運用知識管理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策略研究”(DGA100265)、遼寧省教育廳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知識管理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應用研究”(WT2010034)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