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耀
摘 要:我校高一年級學生來自各校,他們在體能、技術、思想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jù)這一情況,在傳統(tǒng)籃球教學方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高中籃球教學采取按分層過關的方法進行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滿足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在發(fā)展學生個性的同時完成教學任務。通過實踐教學效果明顯。
關鍵詞:分層過關教學法;高中籃球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211-02
一、問題的提出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下,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尊重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我校選項課教學已逐步在高一、二年級采用。據(jù)調查,籃球選項課是高中學生十分喜愛的體育科目。針對籃球教學內容多,課時有限,學生的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現(xiàn)狀。要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優(yōu)發(fā)展,應不斷地尋找和完善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及個體差異的課堂教學模式。本文主要是針對目前傳統(tǒng)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運用分層過關教學的方法,通過對比分析,探討不同教法產生的不同效果,提高學生技術水平和教學效果。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富陽市富陽二中高一年級籃球選項的兩個班學生(男生),實驗班25人,對照班25人。
2、研究方法
(1)調查訪問法
對高一學生進行調查訪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與籃球技術水平,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2)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的期刊學報、文獻等。
(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實驗得出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整理。
(4)實驗法
對富陽市富陽二中高一年級選項籃球的兩個班分別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教學實驗,實驗班進行分層過關教學法,對照班進行傳統(tǒng)教學法。
三、實驗條件控制
實驗時間:2013年3月—2014年1月,兩班學生授課總時數(shù)為52學時。兩班教學課次與測試時間基本同步;兩班同器材場地,兩班每課的運動量基本相近;兩班教學在技術上要求一致;兩班同授課教師;同一授課內容;同一內容考核(籃球運球)。
1、對照班進行傳統(tǒng)教學
采取不分層的整體化教學,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常規(guī)教學進行。
2、實驗班進行分層教學
按學生的能力或基礎把他們分為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即把一個大的群體劃分成若干個小的教學群體進行教學。
(1)分層設計
A組:基本掌握籃球技術,但不能熟練運用。素質、技術一般,但對所授內容都能接受,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能確保練習質量。因此教學課中采用完整教學法進行授課,始終將教學大綱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進行學習和練習。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的“靈感”,使他們能從容地完成本次課所學的內容,這一組應重點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
B組:控球能力差,不能完成各種技術。這些學生素質與前一組學生相比,存在著一定差距。對完成課中所要求的技術動作有一定難度,因此對于這些學生不能急于求成,應將教材內容分成極小的步驟,一次即能掌握,然后將這些步驟按難易程度 ,嚴格順序加以編排,同時采用多種輔助手段來幫助他們進行練習。另外還要給他們多留一些作業(yè)讓他們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在A組同學的幫助下進行練習,使這一組學生的成績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減少和杜絕不及格現(xiàn)象。
3、分層教學步驟與手段
第一步是分類組合,第二步是優(yōu)化組合,第三步是升降結合。分類是基礎,優(yōu)化是重點,升降結合是補充手段。優(yōu)化組合應在整體教學時間上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特別注意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所在的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jù)教學階段變化的規(guī)律及教學的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
(1)分類組合
按照學生技術掌握的程度進行組合,這次組合在開學第一周摸底測驗和對學生籃球技術水平進行調查訪問基礎上所得到的信息對該班的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人數(shù)按實際情況而定,但基礎水平必須相近。測驗后,根據(jù)摸底和反饋信息的實際情況將所有人員編入各組進行教學即可。分類組合可為任課教師提供一定的數(shù)據(jù),便于備課和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主要精力投放在B組上。另外,注重在籃球技術好,水平高的學生中培養(yǎng)骨干,然后教師通過開運動處方把課堂內容和所要采用的練習手段交代給骨干學生,當教師輔導A組時,
骨干學生就可以帶B組練習。強調一點的是對骨干學生的培養(yǎng)應在課余時間下功夫去培訓。
(2)優(yōu)化組合
在前階段的基礎上經(jīng)過一段時間教學后進行一次較大的調整,是分層教學法中的第二步。分類組合過一段時間后,各組內部受運動技能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出現(xiàn)了較大技術分化。這種技術上的分化隨著教學進度不斷發(fā)展擴大,各組內部又出現(xiàn)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jù)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必須進行新的優(yōu)化組合。此時,教師再對全體學生進行測驗,其根據(jù)主要是看學生對各種技術的掌握是否熟練,是否鞏固,看其控球能力,然后依據(jù)測驗后的結果,認真細致地研究討論,把學生分成三個梯隊,簡稱1、2、3小組,將所有掌握技術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集中組合為第1小組,其他水平依次為2、3小組,組合中應注意盡可能地縮小群體中的差異,更好地體現(xiàn)優(yōu)化組合的優(yōu)越性,有利于教學順利進行。
(3)升降結合
合理地運用升降結合的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積極上進的奮斗精神,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鉆研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對每個學生付出辛勤努力地鼓勵和肯定,也是對落后學生的一種鞭策,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分層教學雖更切合學生水平特點,便于因材施教,但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隨著教學進程,各小群體在教師的精心施教下,群體中又會出現(xiàn)一定的分化。這種分化主要是冒尖和落后的特殊現(xiàn)象,人數(shù)不多,但對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冒尖的影響到優(yōu)秀率,落后的影響到及格率。合理的利用升降結合手段,將對個別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鼓勵和補救的良好效果。隨著教學進程的深入,在同一組別中必然會出現(xiàn)有個別人技術水平提高很快,也有個別技術水平停滯不前,甚至落伍的現(xiàn)象。采用升降手段,冒尖者上調,落伍者下調。這樣就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實驗結果與分析
隨機從高一年級中抽取人數(shù)相等的兩個班,按照優(yōu)、良、及格、不及格在實驗前進行測驗比較,實驗班與對照班是相對等值的,是可比的同質樣本(見表1)。
通過教學實驗,對兩個班進行(籃球運球)考核。兩班優(yōu)秀率對比:實驗班比對照班高出12%。合格率:實驗班比對照班高出12%。不及格率:實驗班為4%,對照班為16%??梢姺纸M教學效果顯著(見表2)
三個月的籃球教學實踐其所取得的教學效果表明,分層過關教學法,不僅切實可行,而且頗有成效(見表2)。高中籃球進行分層過關教學克服了過去因差別不分,教學中進行有難度的練習時,技術差的同學失誤多,中斷練習時間長,從而影響課的密度和運動量的現(xiàn)象;避免了技術好的同學因教師采用的練習方法簡單,而不能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技術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更能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有效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通過對高中籃球課分層過關教學實驗,證實在籃球選項課教學中采用分層過關教學便于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較好地解決了籃球教學中的“技術好的吃不飽,技術差的吃不了”的現(xiàn)象,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分層過關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那種不辨對象,不旬層次,不分差別的較為單一且不重實際的教學觀念和模式,這種教學法是符合學生固有的認識規(guī)律,是今后教學方法改革深化的一種嘗試。誠然,嘗試的過程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諸如分組一細,教學面大,教學點散,勢必增加了怎樣側重;如何協(xié)調教學管理上的難度;以及由此可能產生的學生紀律方面的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有待于日后在教學實踐中繼續(xù)思考與探討,不斷完善分層過關教學法,進一步提高籃球的教學質量。
2、建議
(1)分層過關教學要求教師不斷地提高業(yè)務水平與拓展知識水平范圍;要充分發(fā)揮體育骨干的作用,協(xié)助教學工作,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和鍛煉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
(2)教師備課時應根據(jù)每個組的能力設計教學內容;在實施分層過關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情感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要建立起成功的信念和自信心,對于差生要給予更多的“偏愛”,不能歧視,而是要一視同仁,更多的給予他們鼓勵,否則將觸傷他們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樊臨虎.體育教學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4] 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