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洛
若在中國,人們恐怕不太會專門去墓地游覽,可在巴黎,墓地可以說是重要的旅游景點,著名的地下墓穴門口甚至永遠排著長長的隊伍。西方游客似乎沒有中國人的那些忌諱,他們不僅會跑去參觀,有的甚至會偷偷拿一根骨頭帶回家里收藏,我在一個法國朋友家做客時,就見過這樣的大腿骨“紀念品”!
當然,地下墓穴有點像“亂葬崗”,去的人以獵奇為主;去公墓的則是出于另外一些目的,更多是為了憑吊他們喜愛或崇拜的名人。這樣的祭拜場所,最正式的當屬先賢祠,盧梭、伏爾泰、雨果、居里夫人等著名人物都埋葬在那里。
除了先賢祠和眾多教堂,公墓也是有心的游人必到之處。如果你喜歡文學,巴黎市內你可以去蒙巴納斯公墓拜訪波德萊爾,可以去拉雪茲神父公墓造訪普魯斯特和莫里哀,可以去蒙馬特公墓按照猶太人的傳統為流亡巴黎并在此死去的海涅留下一枚錢幣,或者去更遙遠的THIAIS公墓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策蘭獻上一束鮮花;如果你對20世紀法國哲學感興趣,那一定要去蒙巴納斯公墓,薩特和波伏娃,以及現象學重要人物梅洛-龐蒂,都葬在此地;如果你是音樂愛好者,你肯定會想去拉雪茲神父公墓走走,那里有肖松、比才、普朗克和羅西尼的尸骨,另外還有肖邦那沒有心臟的身體。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臨終的愿望放在一抔波蘭的黃土中運回了他的祖國,埋葬在那里,但他的身體永遠留在了法國,他的情人喬治·桑以及他的情敵繆塞就在不遠的地方。這似乎也成了一個傳統,心更加公眾,留給國家,身體則屬于更私人性的自我,后來第三共和國的締造者甘必大,也把心臟留給了共和國,放入一個希臘式的大理石甕中,擺在先賢祠入口處最高最顯眼的地方。
甘必大的尸骨埋在尼斯,他的心臟遷入先賢祠是在1922年,和凱旋門下埋葬無名戰(zhàn)士尸骨是同一天,這種象征性的國家行為對于這樣的政治人物來說當然算是正常。2002年希拉克把大仲馬從家鄉(xiāng)遷入先賢祠的時候,許多人則表示反對,為了紀念作家誕辰200周年就把他從我們這里遷走?我們可不同意!
相比之下,另一次遷葬則讓許多人稱道:阿伯拉爾和愛洛依絲生前被迫分離,幾百年后,人們把他們合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也讓更多有情人可以去拜謁。而巴黎公社紀念墻就在旁邊不遠處,未成功的革命與愛情,一同被祭奠,緬懷。
巴黎最香艷的墓葬大概是同一座墓園中王爾德的墓,巨大的墓碑布滿了吻痕,也不知道是哪一個女人開的頭,后來全世界來到此地的女性,幾乎個個都要在上面留下自己紅唇的印記。不過這些女士大概忘記了,王爾德之所以會流亡法國,恰是因為他的同性戀案件,所以如果他地下有知,一定會請求她們口下留情,或者是向神明請愿,要求把這些狂熱的女人換成俊美的男子。
要在這些巨大的公墓里找到特定的墓葬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手中拿著詳盡的分布圖,也常常會迷路;有時明明找到了相應的區(qū)域,但愣是找不到墓在哪里,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王爾德那么張揚,普魯斯特就很低調,墓碑上除了名字什么也沒有,連“作家”二字都懶得標注,這倒也真符合他的性情。
但一般外表上總還是有些線索可以讓人按圖索驥:有調色盤的肯定是畫家;有樂器的大概是音樂家;看到滿地煙頭,不要吃驚,那是樂迷在向“大門”的主唱吉姆·莫里森致敬。如果實在難以找到,別著急,還有最后的辦法:墓園里有時有一些毛遂自薦的老頭老太,他們熟悉路線,可以帶你去任何你想去拜訪的墓葬,等你兜完一圈,給幾塊小費即可。不過他們的腿腳未必靈便,究竟是跟著識途老馬慢慢溜達還是自己東奔西竄,請君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