礎德
說到消費習慣,有些人揮金如土,有些人一毛不拔。為什么購物狂會花錢如流水,而惜財如命的人則寧愿讓金錢在手中發(fā)霉?為什么許多人迷戀于網購而不能自拔?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與我們的大腦有關。
購物為何讓人心情愉快?
現在,科學已證實:購物能使人心情愉悅。越來越多的大腦研究結果顯示,購物能夠刺激大腦的主要區(qū)域,改善情緒,讓我們心曠神怡。購物的許多樂趣都同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有關。當大腦預見到某種行為會帶來利益的時候,它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人體感到渴望和期待。一旦人體產生這種感受,就會去積極地執(zhí)行這種行動。在長期的進化中,大腦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整個機體去爭取利益,在自然界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中競爭獲勝。多巴胺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跟愉悅和滿足感有關。當我們經歷新鮮、刺激或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時,大腦中就會分泌多巴胺。對許多人而言,購物就屬于此列。多巴胺能讓一個人癡迷于購物,做出錯誤的決策。
科學家認為,多巴胺可以解釋為何一個人購買鞋子后卻從來不穿??吹竭@雙鞋后,這個人的多巴胺就大量分泌。多巴胺會刺激你的購買欲望。它就像是行動的助推劑一樣,但一旦購買行為完成后,其濃度就會下降。了解購物在我們大腦中引發(fā)的實際變化有助于做出更好的購物決策,避免在多巴胺帶來購買沖動時過度支出。比如,從想購買的物品前走開,第二天再來選擇將會消除購物沖動,有助于做出更加清醒的決策。
鏈接1:
多巴胺造就購物狂
多巴胺作為大腦的一種分泌物質,本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服務,增加人類在生存競爭中的優(yōu)勢。在原始社會,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是非常罕見的,一旦得到就應當盡量多吃,這顯然是非常有益的策略。因為下次再獲得食物的時間難以預料,如果僅僅因為感到飽了就停止進食,就太不明智了。除此之外,物資在人類進化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都是非常短缺的。所以即使暫時用不到,一旦得到就先收集起來,一般來說都會是明智的決定。不過,現代人類生活在一個與以往大不相同的世界,我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與人類大腦長期進化時所處的環(huán)境有著明顯的差別。在進入現代信息社會后,人類在百萬年的進化史中第一次面臨著營養(yǎng)、物資、信息過剩的問題。大腦的原始經驗大都難以直接應用到這個社會。身處現代社會的人類如果還是簡單地依賴原始多巴胺的指揮來行動,就會造成類似貪食、購物狂、信息強迫癥等這樣的行為偏差。
“購物狂”與“吝嗇鬼”大腦有何不同?
不久前,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經濟學家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對志愿者進行腦部掃描。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給志愿者每人發(fā)40美元的現金,他們可以用來選擇購買一些小家居用品、小電器、書籍或者DVD等。首先,研究人員向志愿者展示一件商品的圖片,然后再展示報價,再由志愿者決定是否購買。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監(jiān)測志愿者的大腦活動情況。結果發(fā)現,在做出買和不買兩種決定的時候,志愿者的大腦活動存在清晰明顯的差異。
研究發(fā)現,人類大腦的“伏核區(qū)”是一個多巴胺感應區(qū),當人經歷愉悅體驗,例如賺到錢或者品嘗到某種可口的飲料的時候,這個區(qū)域就會活躍起來。當志愿者看到心儀的商品時,他們的“伏核區(qū)”內迅速活躍,而其中一部分志愿者的活躍程度超過一般水平,這部分人往往有更強烈的購物欲望和沖動。這些志愿者便是“購物狂”,而那些“伏核區(qū)”不太活躍的人,往往比較節(jié)儉。
另一方面,人類大腦的“腦島區(qū)”是一個感受痛苦的區(qū)域。當人聞到不好的氣味、看到惡心的畫面或者準備承受打擊的時候,“腦島區(qū)”的大腦活動就會活躍起來。在試驗中,研究人員發(fā)現,當志愿者感覺商品價格太高的時候,他們的“腦島區(qū)”出現強烈反應。如果一個人的“腦島區(qū)”特別敏銳和活躍,那么他們很可能是那種比較節(jié)儉、不太愿意花錢的人。相應地,“腦島區(qū)”比較“遲鈍”的人對花錢可能不會太在意。科學家相信,研究結果為治療病態(tài)性的節(jié)儉或者浪費行為提供技術上的可能性。針對過分節(jié)儉的人,科學家可以采取手段刺激他的“伏核區(qū)”,增強他在購物時的愉悅感;對于過分浪費的人,科學家可以刺激他的“腦島區(qū)”,讓他更充分地體驗花錢帶來的痛苦。
另外,腦部掃描結果顯示,在“小氣鬼”拒絕消費,以及“購物狂”決定消費的那一刻,他們同樣是受到瞬間的感性而不是理性支配。結果,“小氣鬼”最后真正花的錢比他們自己認為應該花的還要少,而“購物狂”則往往消費了比他們想象中更多的錢。
科學家通過試驗發(fā)現,這兩種極端的消費觀可能源自于人體大腦結構差異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大腦中的“伏核區(qū)”特別活躍,那么他很可能會是一個花錢如流水的“購物狂”;反之,如果一個人的“腦島區(qū)”特別敏銳,那么他很可能就是那種斤斤計較的“小氣鬼”。
鏈接2:
信用卡讓我們“花錢如流水”
麻省理工學院營銷教授特雷森·普雷勒克和鄧肯·西梅斯特曾經舉行了一場真實的拍賣會。一半的參與者被告知只能用現金付款,而另一半參與者需要用信用卡付款。之后,普雷勒克和西梅斯特計算了兩組人的平均出價。結果表明:信用卡平均出價幾乎是現金出價的兩倍。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腦島區(qū)”并不明白信用卡的工作原理。當我們用信用卡付款時,交易變抽象了。我們不再勉強掏錢,而只是刷一張薄薄的卡片。結果,花錢時的痛苦沒了,我們覺得好像并沒有付出什么代價(就像科學家說的,“信用卡的本質是讓你的大腦對花錢麻木”)。因為花錢不再難受,我們就越花越多,最終入不敷出。
網上購物為何會上癮?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網購已成為人們更加接受的一種購物方式。據調查顯示,73.6%的人認為“網購成癮”的主要表現是“每天上網,會不由自主地瀏覽購物網站”,其次是“時刻關注網上的打折信息”(60.1%),然后是“買了東西,就一直盼著快遞趕緊送貨”(51.9%)。 網上購物為什么更容易上癮呢?專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便捷迅速。鼠標搶點,確認之后,一件物品即屬于你。這樣的便捷,在以往物資匱乏的時代是難以想象的。
2.滿足占有欲。尤其是推出秒殺、團購的網站,對于物品屬性的描述會讓人恨不能馬上擁有。就像一句著名廣告詞所說的一樣“一旦擁有,別無所求”。只是在這個物資極度豐富的時代,令人目不暇接的“特別商品”永無止境。因此,網購生涯也是永無窮盡。
3.提供“超值”體驗。物超所值,相信是每一位購物者都意欲達到的目標。秒殺也好,團購也罷,提供的不僅僅是物品本身,更是一種超值體驗;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占了莫大的便宜,既享受了購物本身的樂趣,也滿足了自己“勤儉節(jié)約”的表層愿望,皆大歡喜。
4.滿足“收儲”欲。當下的網購中,不少物品對于購買者來說都是可用可不用,但他們抱著“總是要用的,先買個便宜的再說”的心態(tài),以備不時之需。這可說是人類收儲欲望的天性使然?!扒鐜в陚泔枎ю嚰Z”,讓當事人產生自己善于安排生活的錯覺。
5.情不自禁地強迫體驗。頻繁刷新也好,不停翻頁也罷,在網購活動中,當事人或多或少的強迫情緒和焦慮情緒也會左右他們的行為。尤其是秒殺活動中的不確定感和帶有賭博性質的“中獎體驗”,有一種替代游戲的快感在其中。這個時候,物品已經不是問題,購物行為本身包含一切意義。
鏈接3:
“雙11”為什么會成為購物狂歡節(jié)?
1.廣告的心理暗示效應?!半p11”的廣告早就充斥于地鐵、公交車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在頻繁的心理暗示下,人的購物欲望被激發(fā)。精明的商家成功地利用了許多心理元素,暗示商品的精神層面附加值,讓人感覺購買是必須行為,而非可選擇的。
2.歸屬和交往的需要?!澳愣假I啥了?”“雙11”前后,辦公室、朋友圈里的熱門話題往往聚焦于此。沒參與的人會覺得自己落伍,無法與大家保持一致,心里會不舒服。
3.從眾心理。不少人聽別人說便宜、劃算,往往會不問自己的需求,就跟著買。同時,人常有怕吃虧、想占便宜的心理,生怕打折時不買,以后買就貴了。
4.獲取心理補償。商家成功利用了“光棍節(jié)”這個年輕人的娛樂性節(jié)日,宣揚單身者內心的寂寞、空虛,調動他們的心理補償機制,使不少單身漢或內心空虛的人通過購物來彌補感情上的缺失,獲得心理平衡。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