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堅實的根基和飛翔的翅膀”,是比爾·蓋茨所受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在《蓋茨是這樣培養(yǎng)的》一書中,老蓋茨告訴天下的父母們:開放性心態(tài)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fā)展空間。諸多能夠締造成功的美德,皆依托于“開放性心態(tài)”這一根基。一般來講,開放性心態(tài)包含開放性思維與開放性胸懷兩個方面,這兩方面都應當從幼兒時期便著力塑造。如今已經(jīng)有很多家長意識到,雖然孩子年齡小,但要培養(yǎng)他們做一個“大寫的人”——大度、大氣、大方、大胸懷、大視野,這樣孩子長大以后才會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豐富精彩的人生。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開放性心態(tài)呢?讓我們一起進行深入探討——
三個傳統(tǒng),培養(yǎng)“大男人”
(孫先生,40歲,資深律師)
坐高鐵時兒子問我:“高鐵為什么不鉆山洞?”我說因為沒有山。10分鐘后他問了同樣的問題,我回答:“我們的目的地是上海,從杭州到上海,高鐵的軌道在平原上,所以不用鉆山洞?!眱鹤涌戳艘粫捍巴?,同樣的問題又問了一遍。我從包里拿出地圖,將兩個城市指給他看:“這是城市之間的高鐵路線,這條線路沒有經(jīng)過大山?!?/p>
當兒子第四次問起這個問題時,我跟他講了高鐵的動力學原理、軌道性能等知識。旁邊的乘客笑著說:“小孩子哪能懂這些?他重復問,你不煩嗎?”沒等我開口,兒子就大聲說:“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答案。”兒子的話正是我想要說的。在我們家,有幾個好的傳統(tǒng),每代人都因此獲益。
第一個傳統(tǒng)是“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答案”。我父親是留美博士,他喜歡馬克·吐溫的名言:“智慧的可靠標志是開放的心態(tài)?!泵慨斔釂枙r,總要孩子們給出不同的答案。到我這一輩,這個傳統(tǒng)發(fā)展為“尊重每個問題”。兒子一遍遍問,說明他在進行發(fā)散思維,需要不同角度的答案。當然,我不是百科全書。當問題超出我的能力時,我就抱他坐到電腦前,用百度或Google搜索。時間充裕時,我?guī)差^柜上的《十萬個為什么》和《少兒百科全書》。節(jié)假日,我會帶他去圖書館和博物館尋找答案。兒子堅信:“有問題,就一定有答案。答案存在于某處,需要尋找!”
對于孩子的“為什么”,很多人喜歡下簡單而武斷的定論,不允許孩子問:“真的嗎?”不引導孩子思考:“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所以,很多孩子習慣盲從,不會創(chuàng)新。為避免這種情況,我常和兒子玩“甲方乙方”的辯論游戲。兒子意識到,大多數(shù)事情都可以從兩個或者更多的角度來看待。面對兒子的問題,我一遍講得比另一遍更深刻、更全面。當兒子追問“將來會怎樣”時,我引導他關注事情發(fā)展的趨勢而非現(xiàn)狀。前不久,新聞報道ISIS恐怖組織。兒子問我:“他們會來中國嗎?”我想到了“線形圖”的辦法。我將納粹德國的歷史講給兒子聽。他似懂非懂,卻明白了我畫的曲線的含義——雖然在一段時間內這些“壞人”會呈現(xiàn)上升趨勢,然而不久之后就會走下坡路,最終滅亡。
第二個傳統(tǒng)是“跨家庭聯(lián)誼”。小時候,父親常邀請朋友們攜家屬來玩。當父親們在書房討論學問時,母親們就帶著孩子演節(jié)目。我的鋼琴演奏水平,就是這樣給“逼”出來的。這樣跨家庭的聯(lián)誼,讓我從“一個延伸型的大家庭”中感受到關愛,也培養(yǎng)了我和小朋友們的深厚友誼。
結婚后,我和太太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常常組織party。在互動中,爸爸們相約去釣魚、爬山或討論事情,媽媽們就集體照顧孩子們。媽媽們約定:用高標準、嚴要求對待每一個孩子,任何一個孩子在任何一個媽媽面前出言不遜,他很快就會得到糾正。我太太很會策劃活動項目,她借鑒《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中的玩法,比如“交換爸爸”、“換媽媽學做菜”等游戲,讓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跟別的家長互動。這樣既培養(yǎng)兒子的獨立性,又讓他體會到不同家長的做事方式。事后,我們讓他講講從“新爸爸”或“新媽媽”身上看到了什么優(yōu)點,并給新家人寫(畫)一張感謝的卡片。有一次,我和太太發(fā)生口角,兒子在旁邊說:“如果是Joel的爸爸,他一定說‘請老婆大人贖罪’!”在兒子的鼓勵下,我效仿Joel的爸爸真誠向妻子道歉。兒子通過近距離觀察Joel一家的生活,懂得了處理矛盾的不同方法。
太太和朋友們熱衷慈善,常帶孩子去老人院、孤兒院表演節(jié)目。這些行動引導孩子明白家庭不止是“一家三口”,也包括有血緣關系的親人。
第三個傳統(tǒng)是“對別人慷慨”。社交場合中最具破壞力的詞語是“我的”,培養(yǎng)兒子做“大男人”,就要讓他有寬廣的心胸、開闊的視野和奉獻的精神。當他說某某東西是我的、我如何如何時,我們會引導他思考:“某某東西是你自己賺錢買的嗎?你是不是應該對送你禮物的人說謝謝呢?”“旅游時,要給朋友們買什么呢?”
在我們的訓練下,兒子很少說“我的”,常常說“我們的”。他能站在團隊的角度為大多數(shù)人考慮。為訓練兒子超越自己的嫉妒,慷慨待人,我每年都帶他買一件“昂貴的禮物”給堂哥堂姐,或是他的朋友。這些禮物,是兒子想要而得不到的。開始的時候,他會眼淚汪汪地看著我“偏心”的舉動。幾番訓練之后,他意識到:“這么貴的東西,爸爸媽媽或許不給我買,但他們愿意買給別人。這樣也不錯,至少我可以跟人家一起玩……”
兒子現(xiàn)在上小學二年級,一直做班干部,老師同學都覺得他大氣陽光?;叵肫饋恚以谒變簣@時期花了很多精力是值得的。如今,他的思維模式初具雛形,也學會了自己看書解答“為什么”,一切都在正常的軌道上良性發(fā)展。
教孩子加入伙伴
(尹女士,32歲,機關科員)
上學期,5歲的女兒曉靜因我們工作調動,轉學到成都的一家幼兒園。環(huán)境的變化加之內向的性格,讓她無法融入新的集體。無論是小區(qū)里的同齡人,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排斥她。
我請老師幫她介紹一兩個朋友,又帶她去新同事家做客,結識同齡孩子。然而,曉靜并沒有改變。老師說她在幼兒園與人格格不入,不參加集體活動。來成都半年,我問她新朋友的名字,她一個也說不出來。由于沒有朋友,曉靜越來越迷戀電子游戲,喜歡看有關外星人的動畫片。她常說:“我是外星人,你們是地球人?!边@句玩笑話讓我聽得心酸。曉靜從小被奶奶帶大。我中年寡居的婆婆,性格孤僻,不重視社交。她鼓勵曉靜以“強勢”姿態(tài)“帶領”小朋友們玩,碰壁后又對曉靜說:“不跟他們玩了,咱們回家,奶奶陪你!”
為了改變曉靜,我每天晚飯后陪她在小區(qū)找同齡人玩,并留意她“不受人歡迎的舉動”和“狹隘自私的表現(xiàn)”。比如,她喜歡打斷別人說話、她總是不合時宜地提出要求、她總用命令的口氣告訴別人該怎么做……針對這些問題,我求教幼教專家。在專家的建議下,我每次只請一個小朋友到我家玩。來之前我跟曉靜約定,客人有權玩她的玩具,作為小主人的她要順著客人的心意?!爸麟S客便”的原則,讓曉靜不能只顧自己。我限制客人上門時看電視、玩網(wǎng)游的時間,從而保證曉靜和小伙伴有更多的互動。曉靜表現(xiàn)霸道時,我就溫柔而堅定地提醒:“寶貝,我們說好要分享玩具的,你忘了嗎?”“小主人不能兇客人,對嗎?”
“一對一”的交友練習,讓曉靜的心態(tài)開放了一些。接下來,我?guī)椭谌胄^(qū)的同齡人圈子。曉靜一直困惑:“為什么我一出現(xiàn),原本玩得好好的小朋友就一哄而散了?”我告訴她:“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你加入他們的方式太生硬了。就像學習涂色一樣,你需要練習這些社交技巧。”
我教她一些實用的方法,比如在開口之前,先安靜地觀察,傾聽大家在聊些什么;或者尋找一個微笑的面孔,對這張面孔報以微笑;或者預先想好跟他們說的第一句話,然后遵守游戲規(guī)則找到最好的時機加入……我們用“角色扮演的游戲”訓練曉靜,我和她爸扮演小朋友,讓曉靜注視我們的眼睛,溫和而清楚地說:“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我們會做出“Yes”或“No”的不同反應,并教曉靜在被拒絕時自信地說:“沒關系,我去找別的朋友?!睍造o熟練掌握后,我們再假設游樂場、朋友家、幼兒園、生日聚會等不同場景,告訴她如何加入不同的小伙伴群體。
有一次,一群孩子在小區(qū)里玩“抓人游戲”。曉靜照我們所教的觀察了一會兒,當抓人的孩子靠近曉靜時,她沖人家一笑,然后迅速跑開。抓人的孩子意會了曉靜的想法,便攆著她到處跑。于是,曉靜自然地融入了群體游戲。
這個成功的經(jīng)歷鼓勵了曉靜,她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去。當然,曉靜身上還存在自私、霸道等缺點,難免會遭到孤立。我教她自我反思:“想一想,你有沒有順應大家的想法?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節(jié)奏調慢些,以了解別人的想法?”還有一次,曉靜哭著跑回來說:“我們玩了一半,小朋友說不跟我玩了,他們都散了?!苯?jīng)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問題在于曉靜總要告訴別人新的游戲規(guī)則,把游戲演變?yōu)樗矚g的方式。她不詢問別人的期望,也不會變通,當有人對她的想法提出抗議時,她就發(fā)脾氣,結果伙伴們都沮喪地離開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找到了“復述式傾聽”的訓練方法:讓曉靜在回答我的問題之前,先把問題復述一遍。比如我問:“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么樣?”曉靜回答:“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么樣?不好,沒有小朋友跟我玩?!边@樣的訓練,能讓曉靜從沉溺于自我的思維模式中走出來。她在復述的過程中,學習關注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以小貼紙為激勵,我們每天訓練她10分鐘。一段時間以后,曉靜傾聽的能力提高了,不再像過去那么獨斷專行。她跟小朋友講話時,常常情不自禁地復述人家的問題。這樣的改變,讓小伙伴更愿意和她玩了。
開放的心態(tài),陽光的性格
(秦園長,幼兒園高級教師)
常有人問:“你最喜歡什么樣的孩子?”我用10個字總結:開放的心態(tài),陽光的性格。社會上有太多被長輩過度保護的獨生子女,表現(xiàn)出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等種種問題??梢哉f,培養(yǎng)孩子具有開放的心態(tài)、陽光的性格,是家庭教育十分缺失的內容。我建議家長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補上這一課。
首先,教孩子關心別人的需要,顧及別人的感受。幼兒往往從家長的關注點中,明白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家長常表達對別人、對公益、對社會的關切,孩子就自然而然脫離“自我中心”的本性。故此,家長可針對孩子的生活,問些具體問題。比如問孩子:“午飯時誰坐在你對面?”“今天誰生病了?”這類問題遠勝過問孩子:“你開心嗎?”“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
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多思考、少嘲笑。案例中的孫先生從多個層面回答孩子提問,就是很好的例子。還有一位智慧的家長,跟孩子聊天時故意保留自己的意見,甚至從相反的角度拋出看法,引導孩子從多個層面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比如,女兒要在冬天穿公主裙,他就穿著短褲背心佯裝去上班,還問女兒:“我今天可以吃冰激凌嗎?”女兒反過來思考爸爸的問題,就意識到“如果爸爸不能穿短褲背心去上班,我也就不能穿公主裙去上學?!焙⒆拥搅擞變簣@中班,很容易“跟風嘲笑”。有些小朋友打扮很“潮”,或者很“土”,家長要教孩子:“你沒必要模仿他,但是你要尊重他。隨便論斷和嘲笑別人,是不禮貌的?!?/p>
再次,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的幽默感,鼓勵孩子為融入群體而接受挑戰(zhàn)。有一個幼兒園小班的男孩,在搭積木屢屢失敗時保持微笑,還自我鼓勵。他父親說:“每次犯錯,我就大聲取笑自己,讓孩子看到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沒什么大不了的。”在這種家教下,男孩敢于自我解嘲,時刻保持樂觀。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孩子——特別是女孩之間有了“圈內人”和“圈外人”之分。每個集體都有“圈外的孩子”。家長要鼓勵孩子發(fā)現(xiàn)“圈外孩子”的優(yōu)點,讓他們知道“小團體”的行為是“不夠寬容”的表現(xiàn)。如果你的孩子不幸在“圈外”,常遭到冷落和欺負,那么,你可以借鑒美國凱西·柯恩的《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商》(中央編譯出版社)一書,像案例中的曉靜媽媽一樣自我調整,勇敢面對,千萬不要在孩子被孤立時批評別的孩子不夠有愛心,或者任憑孩子退回自己的小圈子。
最后,我要提醒家長們,教孩子應對挫折,是保持開放心態(tài)的關鍵。從教20年中,我屢見敏感的家長投訴小朋友或老師。當然,幼兒園會秉公處理。然而,很多家長把孩子保護成“溫室的花朵”,成了“說不得、碰不得、只能自己跟自己玩”的重點保護對象。一個矮小的5歲男孩,曾在班上被比他高一頭的孩子嘲笑為“小矮人”。他仰起頭堅定地說:“隨便你怎么說,反正我不是!”當我讓嘲笑人的孩子道歉之后,他就拉著他去玩了。我了解到,這孩子因為矮小,屢屢遭到嘲笑。然而他應對的話語、口氣、態(tài)度甚至是眼神,都是爸爸媽媽教過的。這對父母在孩子入學前就告訴他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并多次就如何應對對他加以訓練。這樣的家教,與孩子受傷后再“申冤”相比,要好得多。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