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尾
金子,這種黃色的金屬從古至今,從中國到全球,人人都愛。鉆石、鉑金更加稀有貴重,但都無法替代黃金的地位。從人類社會發(fā)展來看,黃金才是真正全球通用的貨幣,財富的象征。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用它做成面具陪葬,緬甸仰光至今的標志性建筑就是華麗麗的重達7000公斤的大金塔。而“中國大媽”在今年黃金價格暴跌時抄底,300噸的豪放交易量震驚華爾街大亨們。
澳洲新金山是哪里?
在19世紀前的數(shù)千年歷史中,人類的黃金生產(chǎn)力水平是非常低的,人類總共生產(chǎn)的黃金不到一萬噸。18世紀的100年時間僅僅生產(chǎn)了200噸黃金,不如“中國大媽”們一個月內買的多。到了19世紀,隨著美國的舊金山、澳洲的新金山等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fā)現(xiàn),黃金的產(chǎn)量得到大幅度提高。19世紀后半葉的50年中,黃金的產(chǎn)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
我們都知道美國西部的三藩市是舊金山,澳洲的新金山你聽說過嗎?它就是曾經(jīng)做過澳大利亞的首都,澳洲第二大城市,多次被聯(lián)合國人居署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墨爾本。19世紀中葉,美國三藩市的金礦已經(jīng)開采殆盡,而1951年在墨爾本附近新發(fā)現(xiàn)的金礦,吸引了全球的淘金客蜂擁而至。墨爾本迅速成為了當時大英帝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繁華大都市。為了區(qū)別美國的舊金山,墨爾本因此得名新金山。
淘金古鎮(zhèn):疏芬山
今天,位于墨爾本西北部的巴拉瑞特還保留了一處150年前的淘金古鎮(zhèn):疏芬山。雖然它沒有維州大洋路和菲利普企鵝那么赫赫有名,但了解這座因為金礦而崛起的城市,怎能不到它的起源地去看看呢?漫步在這個復古的小鎮(zhèn)上,走進當年的礦井、街道,仿佛時光倒流。在這里親身體驗淘金的樂趣,也算圓自己一個金子發(fā)財夢。幸運的話淘到金子可以帶回家,沒準你會更加喜歡這個城市。
僅在1851年至1861年這10年間,澳洲就產(chǎn)出了占同期世界總產(chǎn)量40%的黃金。20世紀初,疏芬山的黃金被淘盡,長達50年的淘金浪潮成為了歷史。1970年澳洲政府出資將古鎮(zhèn)修復,作為旅游觀光景點對外開放,分為礦業(yè)博物館、地下金礦區(qū)、淘金作業(yè)區(qū)、中國村等。每年有六七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參觀,中國游客約占十分之一,門票價格是每人45澳元。
開啟疏芬山淘金之旅
疏芬山淘金之旅一定是充滿了奇幻的穿越色彩。這一次我們邀請到一位身穿清朝福建漁民服飾的華語導游。古鎮(zhèn)是原汁原味的19世紀小鎮(zhèn)風情。160名“居民們”(景區(qū)的志愿者)按照過去的生活方式,穿著復古的服飾烘烤面包,打造鐵器,制作蠟燭。古老的郵局、驛站、商店,在這里,時間定格到了150年前。時不時會出現(xiàn)警察抓小偷或者軍隊操練等這些街頭情景劇,真有種穿越的感覺。想自己換上古裝玩?可以到紅山溪照相館拍一張復古的照片。當年礦工們在這里留影,然后寄回家鄉(xiāng),也是一件相當重大的事情。
當年疏芬山最深的金礦是開采到地下1012米,現(xiàn)在修復后參觀的礦井僅330米深,是1902年至1916年開采過的原礦。下礦井參觀地下礦坑需另付5澳元。我們隨著礦坑纜車深入地下,伸手不見五指,寒氣撲面。下到礦坑底部,狹窄的地道里是昏黃的燈光,兩邊的巖壁上可能就暗藏著金子,怎能抑制住興奮的心情?但當我們看到150年前的蒸汽升降機,才知道剛才我們乘坐的纜車有多幸福。這小小的不足一平米的方框里,要站上6名礦工,所以胖子和大塊頭是干不了這個活的。旁邊的梯子是升降梯出故障時的逃生通道,升降梯僅需要2分鐘就能到達地面,但使用豎井木梯,背著礦渣的年輕礦工都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爬完這330米,相當?shù)钠D辛。礦工每天在礦下作業(yè)10小時~13小時,中途僅有20分鐘的休息時間。黃金是熠熠閃亮的,但背后的故事真的太催淚了。
華工兄弟淘金血淚史
礦井盡頭有一場別開生面的投影電影,講訴了一對華工兄弟在新金山淘金的血淚史。當年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工人為了尋找財富,有4萬多名華工來到疏芬山。在淘金生涯里,因為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加上工作刻苦得到的回報比白人多,使得種族歧視相當嚴重。白人礦工是拿固定工資的,做多做少都一樣,而華人礦工是拿提成的,所以華工工作起來都很吃苦賣命。搶劫、毆打華人事件時有發(fā)生。這些財富的原始積累,真的是華人的血淚史寫成的。有這樣一個景點愿意將華人對墨爾本的貢獻告知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真的是很好的事情。
不愿意受礦場老板壓榨的華工,只能到白人摒棄的廢坑開采。他們沒有技術,工具也簡陋。先用鋤頭掘井挖沙,然后把泥沙運到井口的木盒里,用水沖洗。待泥沙沖走后,留在盆底的便是金子?,F(xiàn)在的疏芬山金礦,已經(jīng)沒有工業(yè)價值的黃金可采,但游客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華工們淘金沙的生活。在礦區(qū)有條小溪,放著簡易的淘金工具,游客們在興致勃勃地挖沙、淘金。撈上小半盆沙石和水,用力傾斜搖晃,金子比重大,在剩下細細的砂礫中閃著金光的小點就是金子。用小瓶裝上,就可以揣回自己家。據(jù)說曾經(jīng)有名業(yè)余尋金者在疏芬山附近找到了一塊5公斤重的天然金塊。當然,我們就別想發(fā)現(xiàn)大顆的金子了,還是專注于這小小的美麗吧,其實積少成多,收獲還是有的。
金條是如何煉成的?
淘過沙,自然是要打金條了。金砂礦石含有雜質,需要高溫鍛造和水銀提煉,才能得到一塊99.9%的純金金錠。每隔半小時,古鎮(zhèn)里就有這樣一場溶金表演,有4場是專門的中文解說。第一次親眼看到金條是怎么煉成的,相當激動人心。游客還可以雙手捧著新鮮出爐的金條和金子來個最親密接觸,真的令人難忘。這么小小的一塊,拿在手里蠻沉的,一塊金條就價值上萬澳元。一天11場表演,算算鍛造了多少錢。新金山狂熱的淘金故事依然在這里不斷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