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鳴
銀幕上,蔣雯麗塑造百變女性形象;銀幕下,蔣雯麗是“關(guān)愛女孩行動”形象大使。作為公眾眼中的表演藝術(shù)家,蔣雯麗有著很多耀眼的光環(huán)。然而,我們了解的只是鏡頭下的蔣雯麗,其實她還是一個愛家的女人,是一個孝順的女兒。為了更好地孝敬和贍養(yǎng)父母,她通過給父親下聘書的方式把老人留在身邊,讓父母自然地享受著她愛的反哺,書寫了一段感人的敬老、孝老佳話……
蔣雯麗出生在安徽蚌埠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鐵路局話務(wù)員,都比較喜愛文藝。蔣雯麗是大眾心目中公認(rèn)的“影后”,每天她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的,就連回家看父母也是算好的日子。
2010年國慶節(jié),蔣雯麗回老家看望父母,父母樂得容光煥發(fā)。父親蔣培基特意讓蔣雯麗在家多待一天,因為他的同事還有朋友都想和蔣雯麗見見面。蔣雯麗雖有事在身,但她能夠體會父母的心思,便答應(yīng)父親晚一天走。
這天,蔣培基約了十幾個朋友到酒店吃飯,朋友們一個一個要求和蔣雯麗合影。蔣雯麗也很配合:“只要大家高興,今天有什么樣的愿望我都會盡量滿足?!笔Y培基也來了興致,和朋友們多喝了兩杯?;氐郊?,蔣培基感覺頭暈還伴有心悸心慌。一開始,蔣雯麗以為是父親喝酒過多所致,可直到傍晚,父親的癥狀還沒有緩解。蔣雯麗趕緊把父親送到醫(yī)院檢查。醫(yī)生告訴蔣雯麗,蔣培基患有輕微腦梗死,不能飲酒,要加強鍛煉,并輔助藥物治療。
從醫(yī)院回到家,蔣雯麗不敢讓母親知道父親的病情,她不無擔(dān)心地對父親說:“爸,以后您可得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我們姐妹都不在您身邊,您一定要多保重??刹荒艿粢暂p心啊!”蔣培基聽了笑著說:“你就放心吧,閨女,我都70多歲的人了,就像機(jī)器老了,哪能不出點小毛病呢!沒事的?!?/p>
蔣雯麗是家中最小的女兒,她和大姐蔣雯娟在北京工作,二姐定居合肥。三姐妹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平時都很忙,無暇回家看望父母。蔣培基老兩口不愿給女兒們添麻煩,退休后兩人就住在蚌埠家里。
2011年正月初二,蔣雯麗一家回蚌埠給父母拜年。晚飯后,蔣雯麗陪父母拉家常,她幾次將客廳的防盜門關(guān)上,卻被父親一次次打開。蔣雯麗很納悶,好奇地問父親:“爸,大冬天的您怎么老打開門?”蔣培基笑著說:“今天就要開著門,讓左鄰右舍都知道,我女兒一家從北京趕回來陪我過年了?!笔Y雯麗覺得父親說話像小孩子賭氣一樣,頗不以為然。這時,蔣雯麗的母親說話了:“平時就我和你爸在家,雙休日節(jié)假日,你爸就將客廳防盜門關(guān)得嚴(yán)嚴(yán)實實,生怕鄰居看到我們老兩口孤單。”聽完母親的話,蔣雯麗的眼睛濕潤了:都說人老了孤獨與寂寞為伴,原來這份寂寞讓父親感到如此惆悵、失落。如果自己經(jīng)?;丶遗惆楦改福赣H何至于大冬天寧可挨凍也要敞開房門?蔣雯麗將棉衣披在父親身上,歉疚地說:“爸,我和姐姐以后會經(jīng)?;丶铱茨?,讓家里的房門經(jīng)常打開?!?/p>
回到北京,蔣雯麗跟兩個姐姐講了父母倍感孤獨的情況。父母的孤獨是兒女心中的痛。三姐妹商量后達(dá)成一致:蔣雯麗自由支配時間有限,每隔兩個月回一趟蚌埠。大姐、二姐空閑時間多一點,每個月回一趟蚌埠。女兒們經(jīng)常陪伴在身邊,蔣培基享受著天倫之樂,感到無比快樂。
女兒在身邊時,蔣培基的幸福溢于言表,不停地張羅著美味佳肴,一邊忙碌還一邊哼著黃梅戲。一旦女兒走了,他心里又感覺空落落的,在小區(qū)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竟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蔣培基一生樂善好施。2005年,蔣雯麗出資40萬元在安徽安慶市宿松縣和貴州凱里市丹寨縣,以父親的名義捐建了兩所培基希望小學(xué),希望父親能出門到上述兩地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能讓父親心胸開闊,身心愉悅,讓父親的晚年過得充實一點。
2011年5月,蔣雯麗回蚌埠看望父母,見父親在家悶悶不樂,就勸父親:“爸,以前您不是背著旅行包去學(xué)校看望孩子們,跟孩子們交流得很好,現(xiàn)在怎么又把自己關(guān)在家里了?”蔣培基嘆了口氣說:“年齡一年比一年大,歲月不饒人啊,現(xiàn)在這老胳膊老腿都不聽使喚了。”說完,他深深地嘆息著。聽了父親的話,蔣雯麗心里很不是滋味。怎樣才能讓父親快樂起來呢?蔣雯麗一時也拿不出好主意。
這天下午,蔣雯麗帶著父親去醫(yī)院體檢,醫(yī)生告訴蔣雯麗: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如果長期封閉自己,不進(jìn)行大腦鍛煉,很容易患上老年癡呆癥。聽了醫(yī)生的話,蔣雯麗心里沉甸甸的。她開始尋思著怎樣讓父親健康地安度晚年。
晚上,蔣雯麗跟父母商量,想請二老隨她到北京生活:“爸,您看我和兩個姐姐老這樣兩地奔波來看你們,有很多不便,不如你們跟我去北京生活吧?!笔Y培基和老伴也不忍心3個女兒來回奔波,就說:“你們姐妹來回跑著看我們也不容易,我們跟你去?!币姼改竿獾奖本┳?,蔣雯麗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顧長衛(wèi)把岳父岳母視作親生父母,平常不善言談的他,見到岳父岳母倒是能說了,盡力哄著岳父岳母開心。顧長衛(wèi)還買來象棋,一有時間就陪著岳父下棋。他還定了幾份報紙雜志,讓岳父每天堅持讀書看報,活躍老人的思維。在父親興致好的時候,蔣雯麗會放下手中的事,跟父親做一些文字游戲。每當(dāng)父親做得很好的時候,蔣雯麗都會拿出一件禮品當(dāng)作獎勵。
蔣培基是個傳統(tǒng)老人,在蚌埠生活了大半輩子,剛來到女兒家,心理上多少有些不適應(yīng),無法真正融入到這個家。看到女兒女婿平時都很忙,為了照顧他,明顯放慢了事業(yè)的腳步,蔣培基心里很不安。這年8月,蔣培基悄悄對蔣雯麗說:“我和你媽來北京3個多月了,該回安徽了?!笔Y雯麗一臉的不解:“咱們不是說好了嗎?您和我媽就常住在北京,讓我們姐妹三人好好孝敬你們?!笔Y培基固執(zhí)地說:“你不理解我和你媽的心,我們是覺得住在蚌埠舒心?!备赣H不是盼望與女兒在一起嗎?好不容易團(tuán)聚了,又吵著要回老家,這讓蔣雯麗感到費解。
夜里等父母熟睡后,蔣雯麗跟顧長衛(wèi)提起了二老欲回蚌埠的事:“咱爸不知怎么了,越老越琢磨不透了,這幾天總鬧著要回去?!鳖欓L衛(wèi)比蔣雯麗大8歲,看事情要全面些。顧長衛(wèi)的父親和兩個妹妹都在西安生活,有時父親在妹妹家住上半個月就嚷著要回家。站在老人的角度,他能夠理解岳父的心情:女兒女婿雖然很孝順,但潛意識里老人還是很難真正融入這個家庭。在一起生活得再久,心里也有種做客的感覺。
顧長衛(wèi)勸蔣雯麗:“老人歲數(shù)大了,在外面難免有思鄉(xiāng)情結(jié)。況且他有自己的思想,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要想辦法解決,不能怨老人。當(dāng)務(wù)之急是讓他們盡快融入到我們的家庭,讓他們感覺到這里就是他們的家,他們是家庭的一分子。在感受幸??鞓返耐瑫r,也有為家庭出一份力的義務(wù)。這樣他們就能感覺到家庭的責(zé)任感,也會覺得自己還是有余熱可以發(fā)揮的?!笔Y雯麗說:“是啊,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我們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他們辛苦把我們養(yǎng)大成人,現(xiàn)在卻要忍受著心靈的孤獨,我們真是于心不忍??!一定要讓他們過得安心、舒心,這才是我們兒女應(yīng)該做的。”
顧長衛(wèi)的一席話讓蔣雯麗覺得,平時自己待父母太客氣了,這才讓父母老是感到不自在,感覺是住在別人家里。9月的一天,蔣雯麗從柜子里翻出水卡和電卡交給父親,說:“爸,我和長衛(wèi)都很忙,今天請您去交一下水電費吧?!笔Y培基聽了十分高興,馬上答應(yīng)下來。下午,蔣雯麗從中央戲劇學(xué)院授課回來,蔣培基高興地對她說:“上午我排了3個小時的隊,買了60噸水,800度電?!笔Y雯麗把水卡電卡收起來,說:“爸,您可幫了我們大忙了,您看我和長衛(wèi)平時那么忙,以后家里買水買電這事兒都交給您了,不然會耽誤我們工作的。”蔣培基被女兒看重,神采奕奕地說:“你就放心好了,這樣的事還不是小菜一碟,你老爸還能干著呢!”
通過這件事,蔣雯麗覺得,父母年紀(jì)大了,除了精心照顧他們外,還要讓他們覺得“被需要”,這樣他們才會感到開心。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蔣雯麗給父親戴“高帽子”:“爸,您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為人處世也有一套,我和長衛(wèi)在很多方面存在欠缺,想聘您做‘家庭顧問’,您看如何?”一開始蔣培基以為女兒是逗自己開心,看女兒認(rèn)真地在等著自己表態(tài),便笑呵呵地說:“退休前我就兼任兩家公司的顧問,做你們的家庭顧問絕對夠格!”
很快,蔣雯麗和顧長衛(wèi)買來一張聘書,在上面寫上:今特聘蔣培基同志擔(dān)任蔣雯麗、顧長衛(wèi)的家庭顧問,此聘書長期有效。一天晚上,顧長衛(wèi)把聘書鄭重地交到岳父手里,說:“爸,以后您就是我們家的家庭顧問了,你也是有責(zé)任有擔(dān)當(dāng)?shù)?,故而贍養(yǎng)您,也算是我們對您的回報吧,請您不要拒絕。”看著女兒女婿,蔣培基心里好像明白了這件事的含義,他點點頭說:“放心吧,我深知責(zé)任重大,但我接受挑戰(zhàn),一定會做一個合格的家庭顧問?!?/p>
此后,家里不管來了什么客人,蔣雯麗總是讓父親母親沖在“第一線”,讓他們負(fù)責(zé)接待客人。蔣培基也總是樂于為客人服務(wù),又是燒水泡茶,又是洗水果,忙得不亦樂乎。如果客人是第一次來家里,蔣雯麗總是熱情地向客人介紹自己的父母。如果是安徽老家來人了,蔣雯麗就把所有權(quán)利都交給父親,吃什么飯菜,喝什么酒和飲料,是在家吃還是去酒店,都由父親做主。這樣,父親感覺到了自己是這個家的主人,再也不說要回老家的事了。每年蔣雯麗也會抽時間陪父母回蚌埠看望親朋好友。用蔣培基的話說,叫做“結(jié)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老家的人畢竟是幾十年的老關(guān)系了,感情是很深的,回家就是聯(lián)絡(luò)感情,把快樂幸福和大家分享。
雖然蔣培基是個70多歲的人,但他腦子靈活,接受新事物快。為了當(dāng)好女兒女婿的家庭顧問,他堅持每天看電視里的心理訪談、養(yǎng)生保健、普法劇場、金牌調(diào)解等知識類節(jié)目,讓自己緊跟時代步伐,說話辦事不落伍。不僅如此,他還喜歡讀書看報,從中汲取知識營養(yǎng)。
蔣雯麗的兒子顧和和癡迷上網(wǎng),每天放學(xué)回家就鉆進(jìn)書房玩游戲。久而久之,顧和和的視力下降了,成績也受到影響。蔣雯麗很焦急,時常呵斥兒子。蔣培基充分發(fā)揮家庭顧問的作用,勸慰女兒:“孩子玩游戲很正常,你也不要太著急,把和和交給我吧?!笔Y培基發(fā)現(xiàn)和和玩的是一種籃球游戲,心里有底了。他除了陪和和看籃球比賽,還經(jīng)常跟和和講NBA球星的逸聞趣事,鼓勵他學(xué)打籃球。一段時間后,和和的興趣轉(zhuǎn)移了,課余時間用打籃球代替了上網(wǎng)玩游戲,身體素質(zhì)和學(xué)習(xí)成績也比先前好了許多,這讓蔣雯麗對父親刮目相看。
蔣雯麗和顧長衛(wèi)在懷柔拍戲,蔣培基和老伴帶著和和去探班。原以為拍戲很風(fēng)光,誰知女兒女婿為了工作,累得都快趴下了。他們早上6點開機(jī),晚上10點才收工,上趟廁所也像打仗似的。蔣培基看到女兒女婿掙錢不容易,回到北京后就不同意女兒再給自己發(fā)顧問費了。相反,他卻用女兒以前發(fā)的顧問費和自己的一點積蓄,買了7天理財產(chǎn)品和國債送給女兒。他對蔣雯麗說:“我和你媽沒有大的開銷,不缺錢花,我買的這些國債都給你們?!笔Y雯麗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關(guān)心和體諒,心里倍感溫暖。
蔣培基曾經(jīng)在新疆工作了10多年,對家里照顧很少,蔣雯麗的母親一個人帶大3個女兒,十分不易,多虧了蔣雯麗的姥爺幫忙照顧。2012年2月,蔣雯麗動筆寫自傳,她以第一人稱回憶與姥爺相處的點點滴滴。蔣培基對岳父的性格、愛好、處事方式,以及幫助帶大女兒付出的心力都很了解。他幫助女兒回憶,還兩次陪女兒回蚌埠收集素材,探訪蔣雯麗姥爺住過的宅子……
2014年初,蔣雯麗撰寫的《姥爺》一書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書中,蔣雯麗詳細(xì)描述了自己與姥爺相依為命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姥爺?shù)膼叟c懷念。蔣雯麗把所得的稿酬全部捐給了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用于支持公益事業(yè)。面對記者采訪,蔣雯麗直言不諱地說:“《姥爺》這部書是我和父親一起完成的,里面體現(xiàn)了我們對我姥爺深厚的感情?!笔Y雯麗真誠地向父親表達(dá)感謝,蔣培基卻把這事看得很淡。他說:“我這個家庭顧問不能徒有虛名,做點分內(nèi)之事不用感謝。”這些年,蔣雯麗擔(dān)綱主演了《幸福來敲門》《娘要嫁人》等一系列熱播影視劇,她認(rèn)為,軍功章有父親的一半,榮譽也應(yīng)和父親共享。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讓父母在親情滋潤下安度晚年,是每一個兒女都應(yīng)該做到的。孝敬父母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心,還需要藝術(shù)和生活的智慧!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