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鳳,余 翔,周 江 (湖北省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孝感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2000)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近幾年來兒科常見病及多發(fā)病,臨床常見急腹癥之一,因其缺乏特征性表現(xiàn),臨床診斷有一定困難。超聲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方便的檢查手段,能為臨床診斷提供間接有力的依據(jù),是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的首選方法之一?,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50例經(jīng)我院兒科診斷為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超聲聲像圖表現(xiàn)。所有患兒均有反復陣發(fā)性腹痛,持續(xù)時間為5~10 min左右,疼痛可自行緩解,部分伴嘔吐、發(fā)熱、腹瀉。腹痛多位于臍周及右下腹,年齡1~14歲,男80例,女70例。
1.2 儀器與方法:彩用GE分司LOGIQ-7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5~12 MHZ,患兒安靜狀態(tài)下取平臥位,對不配合檢查的患兒可口服水合氯醛催眠后檢查,用高頻探頭對全腹行緩慢有序檢查,適當加壓探頭,排除氣體干擾,便于獲得清晰聲像圖回聲。觀察并記錄淋巴結回聲、出現(xiàn)部位、數(shù)目、大小、形態(tài)及血流分布情況。結合國內外文獻報道,診斷標準為:同一區(qū)域或腸系膜上出現(xiàn)2個或2個以上的淋巴結顯像,縱徑>1.0、橫徑>0.5、縱橫比≥2.0視為淋巴結腫大。
150例患兒腹腔內均可見3枚及3枚以上腫大淋巴結回聲,縱徑:1.0~2.7、橫徑:0.5~1.3,縱橫比≥2.0。以臍周及右下腹多見,部分成簇狀分布,見圖1,但無融合及鈣化,腫大淋巴結為低回聲,邊界清晰,呈橢圓形或類圓形。CDFI:淋巴結內血流信號顯示分二種類型:①淋巴門型,見圖2,可見一條細小彩色血流由淋巴結門伸入,可有一至二條短小分支,為低速低阻型,RI<0.7;②無血流型[1]。經(jīng)抗炎或對癥,治療半個月至1個月后復查腫大淋巴結不同程度縮小或消失。
兒童腸系膜淋巴結在解剖學上有固定的位置,可分為三組:第1組位于腸的腸系膜緣處腸管壁附近;第2組位于空腸和回腸的各級動脈弓之間;第3組位于腸系膜根部[2]。腸系膜淋巴結炎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報道,故又稱Brennemann綜合征,好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以7歲以下兒童多見,是引起小兒腹痛常見原因之一[3],多因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發(fā)或繼發(fā)于胃腸道炎性反應后而引起回腸、結腸區(qū)域腸系膜淋巴結的炎性反應,其淋巴結的主要病理結構是變性和滲出,同時伴有淋巴竇擴大,小兒回腸未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結最豐富,尤其是小兒時期的淋巴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對各種病毒及炎性反應的刺激反應非常迅速,腸系膜淋巴結在抗原刺激下5~10 d可增大5倍[4]。所以呼吸道和胃腸道的細菌、病毒感染常累及腸系膜引起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孛げ康年P閉作用使得腸內毒素或細菌的分解代謝產(chǎn)物在回腸未端滯留的時間較長,而吸收較多,因此,腫大淋巴結多位于右下腹和臍周部。這與本組資料觀察到腫大淋巴結大多數(shù)位于右下腹及臍周是相一致的。本組還發(fā)現(xiàn)部分患兒腸間有少量積液,其原因可能為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存在腹膜炎性滲出性改變所致。
圖1 呈族狀分布淋巴結
圖2 CDFI:淋巴結血流分布呈淋巴門型
盡管有研究表明,很多健康的兒童腹腔也存在腸系膜淋巴結腫大[5],但筆者體會是:患兒腸系膜淋巴結數(shù)目更多、增大更為明顯,CDFI顯示血流更為豐富。
因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缺乏特征性臨床表現(xiàn),故其診斷有賴于詳細詢問病史,仔細全面的體檢及腸結合腹部超聲檢查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理。診斷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標準:
①發(fā)病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炎性反應病史。②臨床有反復間歇性腹痛,以臍周及右下腹多見,持續(xù)5~10分鐘可自行緩解,有壓痛無反跳痛。③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④超聲檢出有腫大腸系膜淋巴結。⑤無急性闌尾炎等其他疾病診斷依據(jù)。
當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后,應注意與以下疾病鑒別:①急性闌尾炎:早期鑒別診斷有一定困難,須結合病史和體征。臨床癥狀表現(xiàn)有轉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肌緊張、有壓痛、反跳痛。超聲表現(xiàn):右下腹闌尾區(qū)可見條索狀低回聲,形如臘腸,可伴有周邊淋巴結腫大,但數(shù)目<3個。有文獻報到:超聲對闌尾炎的診斷準確率高,甚至高于臨床實驗室檢查[6]。②腸套疊:臨床有腹部陣發(fā)性絞痛、嘔吐、果醬樣大便、腹部腫塊,多見于嬰幼兒。超聲表現(xiàn):腹部可見一包塊回聲,橫切呈同心圓征,縱切呈套筒征,較易鑒別。③惡性淋巴瘤:腫大的淋巴結不僅出現(xiàn)在腹腔,表淺部位也可探及腫大淋巴結回聲,如頸部、腋窩、鎖骨上下等部位。腫大淋巴結多呈圓形或分葉狀,可融合成團,縱橫比<2,中央髓質回聲變窄,淋巴門偏移。CDFI:淋巴結內血流分布以周邊型和混合型為主,表現(xiàn)為淋巴結內部走行迂曲不規(guī)則的血管,缺乏淋巴門樣的規(guī)則血流[7]。超聲引導下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是淋巴結定性診斷的必要手段,已成為診斷淋巴結性質最直接的方法[8]。另外腸系膜淋巴結炎還須與結核性淋巴結腫大、克羅恩病等相鑒別。
總之,超聲檢查在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上具有重要實用價值,它不僅可指導臨床治療,還能動態(tài)觀察其療效,再加上小兒腹壁較薄,腹腔臟器周圍間隙脂肪含量少,腸系膜淋巴結能夠通過超高頻超聲得到清晰的顯示[9]。在各種影像學檢查中,超聲對淋巴的敏感度較高,可以獲得淋巴結的個數(shù)、大小、形態(tài)及血流信號等信息[10],因此,超聲作為一種經(jīng)濟、無創(chuàng)、可重復的檢查方法,是臨床診斷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首選方法。
[1]姜 緯.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超聲診斷[J].中華全科醫(yī)學,2008,9(6):972.
[2]裘法祖,王健本,張祜曾,等.腹部外科臨床解剖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98.
[3]李燦霞,李 麗.高頻彩超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價值[J]. 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6,7(4):291.
[4]黃德珉,葉鴻瑁,羅風珍.兒科感染性疾病(上卷)[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34.
[5]王文剛,田 暉,李 濤,等.小兒腹部腫大淋巴結分析[J]. 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1(3):522.
[6]梁會澤,賈化平,孫志英,等.高頻超聲診斷兒童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25(11):2043.
[7]劉艷君,王學梅.三維彩色能量圖在頸部淋巴結良惡性鑒別診斷的價值[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7,236(1):43.
[8]楊梅英,馮 斌,樊安華,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頸部淋巴結核及手術定位中的應用[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9,6(4):349.
[9]湯貞彥,齊信王.正常小兒腸系膜淋巴結超聲表現(xiàn)[J].浙江實用醫(yī)學,2005,11(4):278.
[10]張曉芳.頸部腫大淋巴結超聲表現(xiàn)[J].吉林醫(yī)學,2012,10(33):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