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
巴蜀自古多才俊。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女畫家陳曼蓉先生就是土生土長于成都的一位才俊。她不僅能詩會畫,而且還可彈琴走棋;而更為人們所看重的,是她與人為善的人品和對藝術鍥而不舍的執(zhí)著精神。
走進曼蓉先生畫室,仿佛進入了一個植物與花卉的世界,墻上掛滿了她的畫作,飛禽百卉、古藤水仙、殘荷樓閣、高士淑女,無一不流動著畫家心中的詩意溫馨。曼蓉先生一一給我講解她的每一幅畫作的意境,還拿出一幅正在創(chuàng)作待完成的畫給我看。畫面上只勾了線描,還要經過三礬九染的工序,才能完成,她如是說。仔細品讀她的畫,色彩詭譎多變,白的潔凈,黑的深沉,藍的高雅,黃的明艷,紅的熱烈,綠的鮮活,及至橙、褐、青、紫,天地萬物所有的色彩都成為她心中的音符,幻化成一首首層次豐滿、旋律優(yōu)美的交響曲,去叩打讀者的心扉。在她的作品中,傾注了她深深的熱愛,融匯進她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喜愛與思考。
“媚眼隨羞合,丹唇逐笑開。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庇眠@樣的語句來形容蜀中曼蓉先生并不為過。
曼蓉先生出身書香世家。她的祖父陳澤霈是前清秀才,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二十多年,曾任李烈鈞部參謀長、川軍第四師師長,與劉伯承元帥交往甚密。他后來在軍閥混戰(zhàn)時期遁世絕俗,潛心研習書畫,卓有造詣;與黃賓虹、謝無量等著名畫家有很深的交往。黃賓虹老先生帶領吳一峰先生首次入蜀就是居住在陳澤霈的成都三道堰“一廬”寓所之中。還有一些影視名流,如趙丹、白楊等也與曼蓉先生的祖父、父親有很深的交往。她的父親陳震早年畢業(yè)于上海藝專,曾投在徐悲鴻門下學習繪畫,長期從事繪畫與工藝設計。因而,曼蓉先生從小便與書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父親陳震親自教授她素描、寫生,為她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本該生活得無憂無慮的曼蓉先生,卻隨中國社會的變革與動蕩,歷經坎坷。7歲那年,原該背著書包,走進校園學習的時候,她卻因家庭背景被擋在了校門之外,后來只能輾轉將戶口遷到一革命干部家庭才得以踏入成都市實驗小學。她親眼目睹家庭被抄、祖業(yè)沒收,父親隨單位支援“三線”建設遷往德昌山區(qū)……她不得不和母親、弟弟一起離開溫暖、舒適、有著融融愛意的家,到成都郊區(qū)浣花溪租一農舍棲身。
清苦落魄的生活,使她養(yǎng)成了冷傲、清高、不善言辭的性格和向自我心靈尋求樂趣的習慣;同時,也給了她親近大自然,細心觀察花鳥魚蟲的機會。那時,畫畫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一般不敢公開習畫;而她卻從未停止過對藝術的追求與探索。她把看到的一切都印在了心里,留在了筆下……
1972年,經著名書法家方濱生先生推薦,她第一次得到將興趣愛好與生計相結合的機會——為水印社繪制出口扇面的加工工作。曼蓉先生倍加珍惜這一機會。她把每一個扇面的繪制都當著一幅作品來創(chuàng)作。這也便為她的繪畫練出了堅實的基本功。1975年,成都市二輕系統(tǒng)在“文革”后期第一次公招,經過考試她考入美術公司,被分配到漆器工藝廠從事漆畫制作。曼蓉先生充分利用職業(yè)提供的每周一次寫生機會,水粉、油畫、國畫寫意、工筆重彩……廣泛地涉獵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從而為她日后藝術的發(fā)展打下了雄厚基礎。
曼蓉先生的繪畫題材是多方面的,尤其擅長工筆人物、花鳥。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注重整體氣勢和韻味,作品色調豐富,清雅而厚重。曼蓉先生說:“對藝術,我不在乎什么風格,什么流派,我常常只以最直覺的感受——喜歡、不喜歡,愛、不愛來描述心中的感悟;沒有界限,沒有偏見和固定的規(guī)律,因為我愛的就是人臻于至美的精神世界。”多年來,曼蓉先生一直以平和自然的心態(tài)建構著自己的藝術空間。
在曼蓉先生的人物畫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人物畫,內容涉及歷史人物西施、王昭君、楊貴妃等,小說人物林黛玉、薛寶釵等,佛教中的普賢菩薩等。在她的畫中,古代歷史文化故事、傳統(tǒng)中國畫的筆墨工夫和個人品性修養(yǎng)相互結合,顯示出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想的寄托。她的人物畫,給人印象至深的是中西合璧的人物樣式鮮明突出,古雅而獨特,意境清麗而華美。
在曼蓉先生的花鳥畫中,可以充分地看到女性畫家特有的嫻雅性情。無論是牡丹、月季的花開正濃,還是梅花、荷花的清奇逸和,都具有一種風搖曳擺的風情,展示了一個飽讀詩書女子的優(yōu)雅內涵。
曼蓉先生的作品,不僅擁有中國傳統(tǒng)藝術語言的風骨,同時,還隱隱地帶有西方現代藝術史的線索。其人物的描繪、用色等技巧充分顯示了她在西洋畫方面的功底。她在對東西方藝術的征引借鑒之時,卻始終保持著獨立的個人風貌,凸顯出鮮明的藝術品性,其超越理性的情性流露構成了畫作獨特的魅力。
曼蓉先生筆下的作品,每每神奇地充溢著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與貴族氣質。她在數十年的藝術探索與實踐中,追求的不是對客觀事物自然真實的描繪,而是對客觀生活的概括、提煉、升華后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她吸收了中國畫的繪畫語言、文化內涵與精神,又融入進西方現代繪畫的色彩構成觀念以及個人的生活感受和審美取向,營造出一種詩意般的現代生活情趣。這些因素釀就成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
曼蓉先生曾嘗試過多種繪畫的形式,但時至今日,她仍癡迷陶醉于這樣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即通過一幅幅恬淡雅致的作品,去追求形式與意境的“唯美”。在相對煩躁的藝術氛圍中,她堅定地保持著一份平常的心態(tài)與超然物外的從容。這樣的作品,顯然彰顯著現代文化女性內心中對自我的觀照、生活的理解、美的追求與精神的寄托。
曼蓉先生的作品在形制上非常豐富,不僅有四尺整張的繁華似錦大作品與常規(guī)的斗方,更有大寫意式的豎屏張目和宋元院體花鳥畫常見的金地團扇上,二三枝頭小寫意的情境。她所創(chuàng)作《龍吟圖》《易安詩意圖》《霧芍》《薛濤詩意》《生當作人杰》《出游圖》《踏青圖》和《琴韻》以及《玉瀑》《芙蓉太平》《淡妝素綺》分別入選全國和省、市及國際美展;多幅作品為國內藝術機構收藏,眾多作品編入書畫典集。她創(chuàng)作的《惡魔的飽食》連環(huán)畫,于2000年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她還著有《曼蓉先生畫集》《曼蓉先生繪畫藝術》《中國工筆人物花鳥畫》等書,分別于1988年、2000年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對曼蓉先生而言,人生的積淀、創(chuàng)作的靈感,都來自她的生活。幾十年間,她曾背起行囊,看過九寨溝的仙境,觀過峨眉山的日出,吃過重慶火鍋,聽過川江號子,坐過出海帆船。每到一地,她不僅留戀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而且喜歡親身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情。通過艱苦的實踐,曼蓉先生憑借自身努力,跨越了藝術道路上的一道道難關。如今,她的工筆畫功夫已日臻精熟。圓潤勁拔的線條,嚴謹精妙的構圖,柔韌規(guī)整的章法,在她的《紅樓夢人物》《秋池》等作品中運用自如。從她的作品中,體現出她對繪畫的理解:畫境之妙,在于虛實變化,虛者,意象淡化;實者,主體突出,精雕細刻。虛是第一位的,虛則靈,靈則有魂,有魂則畫活矣。虛實相輔相成,方能顯出山之玲瓏而多姿,水之旖旎而多態(tài),花之生動而多致。在虛與實,情與感的結合與營造中,曼蓉先生自然而然地把工筆與寫意結合了起來。她認為,只有工寫結合,才能形神達意,避免由于畫面太工整而出現的膩煩、刻板、呆滯。曼蓉先生追求工筆畫中的寫意性,往往把抽象與具象結合,寫實與寫意相融,把浪漫主義的、象征的物象與實實在在的具象物體融于同一畫面中,使兩者盡力地統(tǒng)籌協(xié)調,以顯示出畫面的生命與活力,從而避免了物體的每一部分都采用寫實的手法而產生的畫面的板滯或拘束。我們衷心地祝愿正值創(chuàng)作盛年的曼蓉先生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永葆生命的風采,構繪出更多燦爛而不朽的佳作。
作者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