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如果必須用一個比喻形容“手稿收藏”,那么,在藝術(shù)品收藏領(lǐng)域,名家手稿收藏理應(yīng)被稱為“最有溫度的收藏”。那些泛黃的紙頁之上,呈現(xiàn)的是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緒;刪刪改改的字里行間,呈現(xiàn)著書稿編輯與作者的原始共鳴;在創(chuàng)作與修改之間,手寫的文字變成印刷的鉛字,呈現(xiàn)著一個時代的脈絡(luò)。
現(xiàn)當代手稿所具有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是有目共睹、毋庸贅言的。雖然現(xiàn)代印刷技術(shù)使作品的傳播更加廣泛,但在特定的印刷文字之下,作品內(nèi)外的豐富內(nèi)涵仍未能完整體現(xiàn)。手稿作為一個原生態(tài)的文本,既可還原印本之缺,又能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信息,探尋作者的心路歷程。
目前,手稿在學術(shù)史和文學史中的研究價值已日益受到學界關(guān)注,成果不斷涌現(xiàn)。就手稿的文物價值而言,稀缺的名家手稿已是珍貴文獻中的重要文本類型,并有可能成為傳世的新善本。
近日,歌德拍賣公司聯(lián)手收藏家趙慶偉推出堪稱今春最具特色的拍賣專題:2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shù)手書原作原稿。近百件拍賣標的中,不僅包括多次出版且具有較高聲譽的莫言短篇小說代表作《蒼蠅門牙》手書原稿、刊載于高中語文課本的唐瞍先生散文代表作《瑣憶》手書原稿,以及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電視劇《海馬歌舞廳》的王朔原著小說手書原稿等,還包括冰心、丁玲、孫犁、賀敬之、夏衍、魏巍、周谷城、季羨林、王朝聞等20世紀文學大師所著文章手書原作,以及王蒙、賈平凹、張抗抗、蔣子龍、梁曉聲、鐵凝、阿城等當代著名文學家具有重大影響的小說散文手書原稿等。
《蒼蠅·門牙》手寫書稿
展示“無刪節(jié)版”莫言
對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而言,他一定還記得1986年那些“透明的日子”。
就在那一年,莫言的中篇小說《紅高梁》在《人民文學》第三期發(fā)表,隨即引起巨大轟動;也是在那一年,莫言先后發(fā)表了系列中篇小說《高梁酒》《高梁殯》《狗道》《奇死》,進而形成了他最具代表風格的“紅高梁小說系列”;還是在那一年,莫言與導(dǎo)演張藝謀合作,將《紅高梁》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將“紅高梁”搬上熒屏……
同樣也是在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文藝》創(chuàng)刊35周年紀念特刊上發(fā)表了短篇小說《蒼蠅·門牙》。這篇文章與“紅高梁系列”一起,構(gòu)成了莫言創(chuàng)作的第一座巔峰,也隨即成為他精短小說最具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時光如梭,15年以后的2000年,當上海文藝出版社希望集結(jié)莫言到那時為止的所有優(yōu)秀短篇小說,并編輯出版“莫言精短小說系列”時,莫言和編輯共同商議的三本書名分別為:《老槍·寶刀》、《初戀·神嫖》以及《蒼蠅·門牙》。這也足以說明《蒼蠅·門牙》在莫言30多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
這份《蒼蠅·門牙》手稿由莫言工整謄寫在“解放軍文藝社”稿紙上。莫言與解放軍文藝社有著不解之緣。他于1976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84年考入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文學系,1986年將《蒼蠅·門牙》刊登在《解放軍文藝》創(chuàng)刊35周年紀念特刊中。
泛黃的稿子、工整的字跡、認真的修改……字里行間默默記述著將近30年前的文學時光——迷茫、奮進、反思、尋根……而這些,都是莫言在他自己的“土地”上,認認真真耕作出來的杰作,帶著20世紀80年代的勤勉與溫情。
時間似乎停駐于30年前最終定稿的那個午后。帶著編輯批注的稿紙,在照排機前,當一個個手寫鋼筆字跳躍著變成令人贊嘆的鉛字,由人工而機械,《蒼蠅·門牙》就這樣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影響無數(shù)青年的范本。
這份手稿的出現(xiàn)也解決了眾人心中持久的疑惑,讓莫言最初版本的《蒼蠅·門牙》得以用“未刪節(jié)版”的形式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在這份記錄當時中國文學雜志工作流程的手稿及發(fā)稿單中,不僅承載著作者與編輯深入而持久的互動,也將莫言在20世紀80年代的創(chuàng)作軌跡和思想認識狀態(tài)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那莫言創(chuàng)作中最真實的一面、創(chuàng)作中的各種秘密、作品的真實改動痕跡以及編輯的謹慎與斟酌……毫無遮掩地呈現(xiàn)出來。
在2012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莫言曾經(jīng)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我獲獎后發(fā)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篇《蒼蠅·門牙》原始手稿的重現(xiàn),似乎也是那些精彩故事的繼續(xù),不僅是那個還用鋼筆寫作時代里最具代表性的“講述”方式的重現(xiàn),也是電腦寫作時代無法追憶的往昔。
收藏本身的最初力量,恰恰盡顯于此。
收入高中語文課本的唐瞍
《瑣憶》書稿
《瑣憶》是唐弢先生在1961年為了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周年而寫的。很多“80后”第一次讀到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當中,而第一次知道唐弢先生,也是通過這篇文章。從20世紀80年代初直至今日,這篇文章多年來被收入高中語文教材,作為傳統(tǒng)課文,影響極大。教材編著者的目的,也是想讓青少年一代通過與魯迅先生亦師亦友的唐弢先生的真情回憶,更好地走近魯迅,理解魯迅,學習魯迅。
與早年受到魯迅影響,且在魯迅指導(dǎo)下成長起來的那一代青年一樣,唐弢先生是魯迅精神的維護者和踐行者。他是一個嚴謹治學的人,翻開手稿就能發(fā)現(xiàn),字體清秀,不大,卻很整齊。對魯迅先生的回憶,似乎一切都已刻在他腦海之中,胸中藏千峰萬壑,提筆一氣呵成,中間改動極少。在給編輯部同志的信中,對自己文章諸多方面問題的考慮,也讓人們看到唐弢先生為人的虛心。
1961年還未推廣簡體字,所以文章中的許多字用的還是繁體,但其中一些古僻生字都已經(jīng)改動,而且句式盡量向白話靠攏。這是一個時代的特征,手稿記錄下了這一時代的痕跡。
這份手稿經(jīng)歷了50多年的風雨還依舊存世,實屬不易,其史料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都是十分珍貴的。
《海馬歌舞廳》手寫書稿再現(xiàn)“王朔時代”
1993年,借著《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愛你沒商量》的紅極一時,由王朔領(lǐng)頭,馮小剛、蘇雷、莫言、蘇童、史鐵生等作家每人寫一集,在短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出了一部新劇——((海馬歌舞廳》。
《一種感覺》(手稿原件劃掉《一種感覺》改為《舞罷曲終》,但出版物又恢復(fù)原名稱《一種感覺》)就是王朔為這部劇寫的兩篇中的一篇。從某種角度也可以說,這篇手稿是當時文壇與影壇的一個縮影。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中國文壇曾經(jīng)刮起“王朔旋風”。在純文學出版艱難而又蕭條的時候,王朔與王朔作品的出現(xiàn)堪稱奇跡?!兑环N感覺》手稿是認識和理解王朔的一個重要材料,也是追尋八九十年代文化轉(zhuǎn)折時的內(nèi)在矛盾性與過渡性的重要佐證。
王朔的成功,不僅在于他的文學修為,也在于他對中國影視發(fā)展的影響。王朔用他的筆,不僅創(chuàng)造了“王朔電影年”的奇跡,也將喜劇、悲劇、鬧劇、探索劇配合獨特的黑色幽默、荒誕糅合在一起,讓人有一種全新的可視觀感。王朔的文章變成電影是中國新時期文化的一個征兆,其解構(gòu)主義特征就是中國電影由精英文化時代向大眾文化過渡的中間形態(tài)。毫不夸張地說,王朔創(chuàng)造了一個文學時代,也引領(lǐng)了一個熒屏時代。而《一種感覺》手稿,就記載著那個時代的情感。
(責任編輯:李珍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