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辭世之后,有血有肉的形象就漸漸坍縮成一個符號。這是他們的宿命。
音像難以留存的年代,這個過程是迅速的。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而一旦同時代的人謝幕退場,毀譽即全盤操于史家之手,真相常被現(xiàn)實需求遮蔽。
今天,技術的進步使得歷史人物即使離去,音容笑貌依然可見,可聞,可知,可感。符號化的過程大大減慢。人們想起鄧小平,眼前還是會出現(xiàn)天安門廣場上那條熱情洋溢的橫幅,回想起德國領導人向鄧小平請教長壽竅門時他的笑談:“我一向樂觀,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
當然,任何回憶都可能被指失真與刻意。不過,即使記憶失于片面,也應勝過徹底遺忘;即使所有的傳播都要先通過時代的篩子,也總好過一片靜默。人們看著電視,津津有味地評說昔日那些風云人物,既是對歷史的追憶,也是對現(xiàn)實的觀照——看看這個時代的篩子究竟是哪一種樣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