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運
普通箱子,打開來,閃了我的眼
薛村平說,他有一百多方古硯。進了他家門,四面尋摸,書架、立柜、多寶閣,連同書案,擺有不少玩意兒,都是文玩,就是不見硯臺。那么多硯,會收藏在哪?居然是只極普通的大木箱子,打開來,都是用一層層報紙包裹,一方方往外拿,一件件各種包裝打開,我驚呆了。那些硯,閃了我的眼。我見過一些收藏家收藏的古硯,去過硯都肇慶,走訪過端硯生產(chǎn)專業(yè)村,在黃山老屯轉(zhuǎn)過歙硯店,易水硯、紫石硯的故鄉(xiāng)也曾流連過。正因少許有點“見多識廣”,我才被薛先生收藏的硯臺所驚著!它們的用料厐雜,有巖片,有瓦,有木,有泥,有各類石。石如漢白玉石、菊花石、古化石、端州石、歙州石、玉石。還有銅硯、鐵硯。鐵硯我是第一次見,也是第一次聽說,足見我的孤陋寡聞。薛先生藏硯器型古樸,雖也稱得上是紛繁多樣,但以箕形、方形、圓形為主,器型的變化是在箕形、方形、圓形間,如單箕、雙箕;正方、長方;正圓、橢圓……而恰是這種拙樸顯示了它們的與眾不同,歲月打磨出的滄桑感深儲于硯體的紋理中,當薛先生說這是漢代硯、兩晉硯、唐代硯、元代硯時我深信不疑。硯的雕飾圖案也屬古樸一類,不尚奢繁,簡潔明晰,與當今流行的賞硯對比鮮明。同樣是山水,當代賞硯的山水可以是一座立體的微縮景觀,墨池就是那凝縮了的山水中的一座湖。同樣是硯蓋,當今賞硯可以把蓋雕成一座有閣飛檐翹角、奇石假山簇擁、亭臺廊榭相連的古典花園,亦可以是一個鏤雕遍體的瓜形罩。兩相比照,一個就是茅衣草笠的鄉(xiāng)野村夫,一個就是珠光寶器粉黛衩裙的靚麗貴婦,但年代上古樸者卻透著深邃曠遠,奢華者卻溢著輕淺。
薛先生藏硯有能讓我們看到、感受到一部中國硯文化史的感覺。
古硯的研時代
薛先生的藏硯中,有幾件是板狀的,圓板或小長條板兒。這些板兒狀物配有柱狀石塊或磨石樣的平底圓石塊。已經(jīng)風化得看不岀原來的樣子了。磨石塊像松糕,白不呲咧,堅硬的質(zhì)感盡失,仿佛握在手里一捏就成粉末。有一小小的長條石板特別讓我感興趣,它很花哨,像層狀的青石巖,很薄的一片,石片卻是多色的天然溶蝕圖案,主要為黑紅和褐黃、乳白。板上有同樣雜色紋的石圓柱,半寸高下。柱體可以從板上拿開,拿開后能看到一個與柱同圓的印痕,那是光照造成的差異。
看不出這是硯。
薛先生告訴我,東漢以前,硯不叫硯,叫研。它由兩樣東西組成,一是研板,一是研石,研石也叫研子。兩樣是配套使用的。研,研磨。研板,研磨時墊襯的板狀物。研石,研磨時握在手中的柱狀或塊狀物。這是硯的早期形態(tài)。那時還沒有發(fā)明出人造墨錠,墨是天然礦物原料,得用堅硬的東西把它研磨碎,研磨成粉才能用。被研磨的還有各種顏料礦石。我想研磨的也當包括植物顏料,研磨成粉狀以后才好繪畫、寫字。
研的歷史應當很長很長,從原始社會就應該有了。那時,文字雖沒有發(fā)明,繪畫卻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從考古的情況看,出土的六千多年前的繪畫工具是石臼、石研棒、顏料、調(diào)和顏料的水杯。石臼是有圓窩狀凹槽的,到出土的東周研,不僅研的材料有了變化,出現(xiàn)了玉臼、玉杵,板狀研也在應用的器物中??磥硌邪迨侨祟愇拿靼l(fā)展中的一種進步。
我對薛先生能收集到東漢前的研很好奇。
有人把硯的早期演變、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史前臼型硯階段,硯的濫觴期;商、周臼型硯和板型硯并存階段,硯的泛用期;漢代及其以后的板型硯階段,硯的定型期。
硯足中的古典記憶
硯臺,我們平時所見的,都是平底的,看到有腳的硯會覺得很新奇。薛先生的藏硯里有好幾件都有腳,他的一種箕形硯有腳,他的一種像圓盤子的硯也有腳。說起有腳的硯,薛先生的話題一下子就進入了兩晉南北朝,說那時盛行起了陶硯和有足硯。
薛先生的圓盤足硯和箕形足硯確實是陶質(zhì)的。
陶硯的出現(xiàn)和墨的發(fā)展有關。
最初的,原始的墨是什么?想象著,一是煤,一是黑石脂。分析,把煤否定了,它并不適宜書寫。黑石脂,也叫石墨,也叫石涅,也叫畫眉石。叫畫眉石,是因為古代的婦女,尤其是宮中的婦女用它來畫眉毛,給自己添點美感。硯稱研的時候,研磨的當是石墨。由石墨而有了墨丸,是一種進步。用研子研磨墨丸,研的型制必然會跟著改變,石臼就不再是必需了。墨丸時代,已是漢代,有了紙,紙被廣泛應用。淘汰了石墨后的墨丸是漆煙和松煤做的,發(fā)展到這一步,墨塊,即墨錠也就問世了。有了墨錠,研石,即研子還會用得著嗎?它也被淘汰了,研進入了硯時代。研對石有個短暫的告別。不必用石,石是隨撿隨用隨扔的東西,陶則可以按硯的功能需求燒制成形,方便用。瓦也是燒制的,用燒瓦的技術燒制瓦硯不是問題。三國時,魏有制墨名家韋誕,晉時有張金。陶硯隨墨的出現(xiàn)已很流行了。
硯有腳,據(jù)薛先生說,這是和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有關。在我國,日常用的桌、幾,普遍高起來,是在隋唐五代時期,垂足而坐的家具漢時就已傳入我國,但只是生活大潮中的一股涓涓細流,沒什么影響,跪著坐,盤膝坐是主要就座方式,家具普遍矮,桌、幾相應的矮,很自然。坐著書寫,與幾、案上的硯臺高度之間,有讓人不舒適的地方,所以就將硯加高。而加高硯,給它添幾只腳就可以了。陶硯添腳也是比較方便的事,成坯時制作出來,再行燒制即可。硯腳有加高硯的作用,有穩(wěn)定硯的作用,還有美觀的作用。硯腳有三腳、五腳、六角、八腳的不同,其中是否有禮儀或等級、宗法上的講究還有待向?qū)<艺埥獭?/p>
硯腳不都是同高的。薛先生的箕形三腳硯前腳低后腳高,他說這是為了使硯有一個傾斜度,便于掭筆。我想,那時候人是否還不夠聰明,未能在硯臺上做更多的功能區(qū)分,讓磨墨的墨池和掭筆各有其位?薛先生那么多的箕型硯都沒有專門的掭筆淺池,包括平底箕型硯。
澄泥硯當是陶硯的一種。陶硯的質(zhì)量很不好,質(zhì)地稀松,多含沙礫,不適于研墨、貯墨,也傷筆。改進陶硯質(zhì)地,時人恐怕是想了很多辦法,篩土濾砂,凈土成泥,壓實晾干……反正是一個細加工的過程,再燒制出來的硯就好使了。山西絳縣那個地方,古稱虢州,有汾水過境。汾水上游多峽谷,水急,裹沙而下,到虢州境,水變緩,變靜,泥沙淤底,這在水中陶冶過的澄泥經(jīng)加工燒制出的硯極好,雖早期工藝至清代已失傳,但最早成名的中國硯肯定非澄泥硯莫屬了。20世紀80年代,新絳縣組織人力搜集歷史資料試制澄泥硯,20余年方見成果,其硯不亞于石,“水不涸焉”。薛先生有一方澄泥硯,整臺硯是歲月浸淫過的黑色,惟墨池袒露出澄泥原色,表明墨池在歲月中的磨蝕度更高。若此方硯是唐時的古硯,當價值不菲了。清乾隆朝時也曾從汾河中取泥燒制過澄泥硯,即便是那時的澄泥硯,也算得上是曠世稀品了。
端硯和歙硯,誰最先出世的?有資料總是讓人感覺先有歙硯。《歙州硯譜》載:“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边@話有端溪硯在前之意?!豆磐嬷改稀罚f端溪石發(fā)現(xiàn)于唐武德年間。端硯的出生看來是早于歙硯的。這兩類硯的問世,說明唐代對石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和認識,石頭作為硯材,回歸硯壇了。但此時硯對石的要求與研時代已完全不同,端溪石玉肌膩理,入手溫潤,體質(zhì)之美不可殫窮。歙溪石潤如鏊盤塌臘,細密精雅,對石的要求已有了質(zhì)的區(qū)別,不再是什么石都可以拿來研墨,而這種變化本質(zhì)上是因筆和墨的發(fā)展、硯的發(fā)展而形成的。澄泥硯為硯的石材選擇指了方向,定了標準,“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上要比澄泥硯更好,而且不損毛筆之毫。硯臺審美上也有了質(zhì)的飛躍。
隋唐五代硯在材質(zhì)上多樣化了,澄泥硯、端硯、歙硯是三大名硯,一是泥,兩是石。唐盛瓷釉三彩,因此還有三彩釉瓷硯。瓦硯、磚硯、瓦當硯也豐富著硯的家族。但硯的造型,比較大眾的,還是箕硯。
薛先生的收藏,有箕形硯和雙箕形硯兩種。
到宋朝,對硯的要求是實用和藝術欣賞並重的,硯進入了大發(fā)展期,硯型從單一的箕形發(fā)展到40多種,月形硯、鳳字硯、古錢硯、琴式硯、蘭亭硯、仙桃硯、鼎形硯、壺形硯、鐘形硯、秋葉硯、石渠硯等等都出現(xiàn)了。開始沒在意,經(jīng)薛先生提醒,我注意起他的石硯造型,光渠形硯就發(fā)現(xiàn)有圓形渠、正方渠、長方渠等好幾種。
端硯和歙硯硯石的開采在宋、明極盛,端硯石品佳者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天青、冰紋、火捺斑、馬尾紋、胭脂暈、鴝鵒眼等;歙石有眉子紋7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紋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既是制硯良材,又是天然美石,開采到清康熙年,皇帝不得不下了開采禁令。
藏硯者的感悟
薛先生的藏硯年代都比較古遠,這和他二十幾年前就已喜歡收硯藏硯有關。他最初眷顧潘家園時,那里還是真正的“鬼市”,我自以為相當早就結(jié)識了潘家園舊貨市場,卻對他說的潘家園早期廢墟大土包一無所知。什剎海“鬼市”他也常去“掃蕩”,那兒的“鬼市”和北京的老“鬼市”有很深的淵源,現(xiàn)已匿跡多年了。
外出旅游,每到一地,他必去逛舊貨、文玩市場。他是文玩界的有心人,是真正揀過漏的人。他藏硯的體驗、感受是什么?他說:
我比較認同明代陳繼儒在《妮古錄》中下的結(jié)論:“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辈爻幷吆鸵恍嫾?,每日研磨、撫摸、洗刷硯臺,一輩子與硯為伴,
不是更加比女人對鏡子還愛惜嗎?!
好的古硯,就如同好的古玉。個別的時候“古研”比古玉還值得珍惜!
古研,不說從文化時期開始誕生,就是從漢代比較廣泛使用一直延續(xù)至今,也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也是中國文人燦爛輝煌的歷史;也是中國書畫的歷史!是非常引以自豪的!
藏古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收藏:
從時間上可以分:漢研、唐硯、宋硯、民國硯等;
從材質(zhì)上也可以分: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硯、玉硯、漆硯等;
從研磨出墨分:滑不拒墨、滯不留筆、玉德瓊肌、寒冬不冰、發(fā)墨光潤,貯水不耗等;
從雕刻內(nèi)容分:有人物、動物、山水、文字等;
從名家使用分:蘇軾、張旭、米芾、董其昌等歷代大家使用過的硯臺;
從銘文款識分:里面蘊含文化含量、歷史典故、文學藝術、書法價值、鑒定依據(jù)等;
從硯臺樣式分:最早的臼型、箕型、石渠式、蘭亭硯、如意式、琴式硯等。
他想對喜歡收藏古硯愛好者說:
通常你必須具備:對中國5000年的歷史有比較明晰的了解,對古硯的相關知識有深入的研究和多年的實踐;再看了大量博物館藏硯實物和權威古硯知識書籍介紹的基礎上,有比較專業(yè)的老師指點,逐漸提高自己的鑒別年代、鑒別硯質(zhì)的眼力;其次你還要有一定的財力;最后你還要有鍥而不舍、長年累月的四處尋覓,有收藏古硯臺的毅力和體力。
當然,如果以上你都具備了,但就比如有的人具備很好的智商,卻怎么努力也沒多少情商。在收藏古硯方面,你只有財力、毅力是不夠的,如不具備一定的靈氣,也還是不行,勸你放棄為好。這種靈氣,是對古物的感悟,有時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是經(jīng)驗和肺腹之言。
古硯的百代流芳千代流芳有賴于薛先生這樣的古硯愛好者、收藏者。淪落世間的古硯太不起眼了,信念、毅力、知識、情感和靈慧才使它們從濁塵中躍出,重現(xiàn)光芒,為我們亮出一條璀璨的文化歷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