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發(fā)明其實是由孩子創(chuàng)造的,雖然其中一些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善已有的事物,但少數(shù)人在20歲前就獨自完成了偉大的發(fā)明。以下這些常見物品都來自孩子們的靈光一現(xiàn),它們不僅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且歷久彌新,為世人帶來便利。
計算器
1964年,法國神童布萊茲·帕斯卡在18歲那年設計出第一臺計算器,不用依賴人腦就能執(zhí)行所有四則運算,是帕斯卡專門為他做收稅員的父親發(fā)明的。
機器最初名為“加法器”,依靠齒輪直接運行兩個數(shù)字間的加減法,并通過重復轉動齒輪實現(xiàn)乘除法的運算??上?,最初向世人展示發(fā)明時,人們并沒有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
300年后,計算器風靡一時,為紀念帕斯卡的貢獻,設計于1968年的程序設計語言PASCAL以他的名字命名。
盲人點字法
1809年路易斯·布萊葉出生在巴黎東部的小鎮(zhèn)考普瓦利,3歲就失去了視力。在巴黎國立青年盲人學校讀書時,他和同學都希望讀到更多的書。
嘗試了不同的觸摸式閱讀后,他選擇在“夜曲”——一種用于夜戰(zhàn)時傳遞訊息的軍事密碼的基礎上進行拓展。1824年,15歲的布萊葉成功發(fā)明出盲人點字法;1829年,第一本用盲人點字法印刷的書出版。
耳罩
耳罩直到19世紀末才被發(fā)明,并且得益于一名15歲少年的奇思妙想。生活在美國緬因州的切斯特·格林伍德總是在溜冰時把耳朵凍得通紅,于是他讓奶奶在金屬環(huán)兩側縫上皮毛。此后他對這一發(fā)明進行改進,并于19世紀70年代初獲得了“格林伍德冠軍耳罩”的專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由于為美軍士兵的耳朵送去溫暖,格林伍德發(fā)了大財。但他并不滿足于此,一生共創(chuàng)造了超過100項發(fā)明。
冰棒
1950年,11歲男孩弗蘭克·愛普森用攪拌棒將果汁粉和水混在一起,然后他將杯子忘在了門廊下。一整夜過去了,由于夜間溫度過低,果汁凝成了冰。愛普森就用自己的名字,將其起名為“愛普棒”。
長大后他將這種冰涼解渴的食物做給孩子們吃,廣受喜愛。孩子們給它起了個更貼切的名字——汽水棒。
1923年,愛普森正式將之更名為“冰棒”,并申請了專利,這就是“一根凍在棒子上的飲料”的故事。
電視機
許多人對電視機的出現(xiàn)做出了貢獻,但其中,15歲的費羅·法恩斯沃斯可謂居功至偉。1921年,還未成年的費羅畫出了電子電視系統(tǒng)的草圖和圖標,并標明注釋。1922年,他向高中化學老師展示了自己設計的析像管。這一發(fā)明能夠徹底改變電視的發(fā)展進程,在當時卻沒有引起注意。
21歲時,法恩斯沃斯傳送出第一個電子圖像,并舉辦了首次電視機公開展示。1971年他去世時,平均每臺普通電視機中包含了他的100項專利。
滑水板
1922年,頗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18歲水上運動愛好者拉爾夫·薩繆爾森突發(fā)奇想,希望能滑行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丕平湖面上。
先后嘗試了木桶板和滑雪板后,他用皮革制作了滑水板。此后,他用了15年的表演推廣自己發(fā)明的運動項目,甚至在一架上過二站戰(zhàn)場的飛機拖拽下,以時速129公里進行水面滑行,成為水上速滑第一人。不過,他從未給自己的發(fā)明申請專利。
超人
兩個熱衷于漫畫、科幻小說的18歲男孩杰里·西格爾和喬·舒斯特決定自制動畫片和動漫雜志,當時他們還是高中生。兩人創(chuàng)作的身披斗篷的超級英雄“超人”于1993年首次出現(xiàn)在短片小說《超人的統(tǒng)治》中,但并沒有為大眾接受。
直到1938年,DC漫畫公司的前身——國家聯(lián)盟出版社將超人搬上封面故事,這一漫畫形象才開始大放異彩。西格爾和舒斯特的超人漫畫以連載形式發(fā)表,但由于已出售給了出版社,他倆并沒有如筆下的人物一樣出名。
蹦床
1930年,16歲的體操選手喬治·尼森用長方形鋼架和車庫中的帆布片,拼湊了一張有彈力的“床”,并將其命名為“彈力臺”。尼森后來透露,他最初的靈感來自馬戲表演中的防護網(wǎng)。
經(jīng)過多年完善后,蹦床終于在1937年問世。當時,尼森看到西班牙語“跳水板”一詞后靈感迸發(fā),他在單詞后面補充了一個e,正式將自己的發(fā)明命名為“蹦床”,并注冊了商標。
此后漫長的一生中,尼森都致力于推廣這項運動。2008年的夏季奧運會上,他被授予了一項任務——在競賽開始前檢驗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