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弗不
堅守自我,執(zhí)著前行
一考生
我思考,故我存在。
——笛卡爾
一張紙片飛舞空中,盡管舞姿優(yōu)美,卻沒有風采;一只蝴蝶翩然于花叢之中,可以盡情享受美好春光的樂趣,因為它堅守自我,沒有迷失自己。表演藝術家和劇作家的對話,讓我想到:生活中,我們究竟是一張紙片,還是一只蝴蝶?……蘇軾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是的,作為一個人,我們必須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因此,我們必須是一個能夠堅守自我、不盲從的人。
做一個堅守自我的人,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立場、放棄自己的理性思考,我們就可以避免盲從。正因為不能堅守自我而選擇盲從,燕國人便在歷史上留下了邯鄲學步的笑話;正因為不能堅守自我而選擇盲從,東施效顰終究成為貽笑千年的笑話;因為盲從,人們輕易相信了“養(yǎng)生大師”張悟本;因為盲從,日本核泄漏中國人開始忙著搶鹽……從古到今,歷史的天空記錄了許多盲從的故事。面對這些盲從的故事,我們就應該在世事紛擾處,耐得住喧鬧,不要隨波逐流隨意改變自己??鬃又苡瘟袊?,雖然處處碰壁,他卻用自己的執(zhí)著表達自己對于理想的堅守,才造就了華夏絢爛的儒家文化。身處動亂之中的錢鐘書堅守“寂靜”,“兩耳不聞窗外事”,甚至有人指責他是“龜縮哲學”。但是我們卻不能否認,錢鐘書的沉默決不是放棄,恰恰是以一種卑微的方式堅守自己的信念,表現了大師的睿智與可敬。
同樣地,正因為堅守自我,亞里士多德留下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箴言;正因為堅守自我,才有了哥白尼實現根本變革的“日心說”;正因為堅守自我,丁肇中發(fā)現了J粒子家族……他們的堅守與執(zhí)著讓他們甘守寂寞,所以他們才到達一般人無法企及高峰。
因此,我們應該做一個堅守真正的人,一個不因為浮躁而改變自我的人。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許多“出人頭地”的機會,君不見“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于是不少熱衷名利的人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許多人越來越無法忍受清貧和平庸,于是選擇了盲目跟風,殊不知他們已經在盲目跟風中,不但失去了今天,而且也賭輸了明天,荒廢了將來。
做一個堅守自我的人吧,讓自己成為一棵會思考的蘆葦,無論身處浩渺田野,還是落腳湯湯河水之畔,即使面對熊熊罡風,在隨風飄搖處依然自己掌控自己的腳步,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也能夠“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這才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點評]這是一篇論證十分有說服力的議論文,文體清晰。文章的標題“堅守自我,執(zhí)著前行”就是中心論點,非常明確。論述順著材料中引出,自然貼切。文中羅列了大量的堅守自我方面的正反事例: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張悟本、日本核泄漏、孔子、錢鐘書、亞里士多德、哥白尼、丁肇中……排比鋪展,充分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文章結構清晰,邏輯性強,思維活躍,積淀豐富,題記揭旨,語言精當,文采斐然。
堅守我的追求,變通我的方法
一考生
在人生之路上,我們應該以堅守為本,把變通作為輔助。
人生路上,我們應該學會堅守。堅守是我們生命中厚重的積淀,是我們心靈的歸宿,它是我們能夠在漫漫征途中始終緊握的人生標尺,失去它,我們的人生就將永遠迷失生命的航向;變通則是保障我們思想之花得以完美盛開的涓涓細流,它流動的是我們生命的靈動之源,帶來的是我們智慧之光的瞬間閃現,是面對風云變幻無法把握的前路的智慧的審視,舍棄它,我們就成了沒有智慧的枯樹!
19世紀中葉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淘金者大量涌來,金子越來越難淘。當地氣候炎熱,水源極缺。17歲的男孩亞默爾放棄淘金的念頭,改為賣水。他的行動引起不少人的訕笑。然而,當許多的淘金者空手而歸時,亞默爾已成為一個富翁。亞默爾學會了變通,不執(zhí)著于很多人已失敗的事物上,轉換思維尋求商機。他因變通而走向成功,所以,學會變通,會使我們走向成功。
還記得不顧美國高官阻撓堅持返回祖國的錢學森嗎?他以自己的執(zhí)著,為我們解釋了普通人也能夠堅守的分量!正是他的堅守,堅守著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才能夠沖破美國的無理阻撓,回到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的火箭飛天做出巨大貢獻!是什么讓他得以排遣被監(jiān)禁期間的無邊的孤獨呢?是他對于祖國的愛的堅守,還有他對于自己心態(tài)的調整與變通!當他面對監(jiān)禁期間的孤獨與寂寞時,若僅憑堅守,又何以讓他充滿信心敢于堅持呢?聰明的他,不畏監(jiān)禁,堅持斗爭的時候,他繼續(xù)思考自己的科學問題,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這些在常人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舉動,卻讓錢學森在堅守中得到適時的心靈變通,以讀書與思考消融寂寞。變通,讓他保持了達觀的心態(tài),也讓他堅守的步伐更加穩(wěn)重扎實!因而,在堅守的過程中,有變通作催化劑,就一定能讓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得堅定而不沉重!
還記得那個曾經徘徊于地壇的史鐵生嗎?當不幸來臨,當遭受人生不幸的打擊時,當面對一生中最絕望的一段時光時,他守在地壇——堅守住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凈土!那里的寧靜暗示著生命的永恒,那里的古樹告訴他生命的真諦!于是,他從生命的低谷中走出來,變通了自我的認識,終于接受了“將上帝交給他的事實”。史鐵生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當你遭遇不幸的時候,請不要憂郁悲傷,要學會改變。變通自己的思維,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堅守自己的精神領地,唯有如此,人生前行的路上,我們才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朋友,請銘記太陽的燦爛,它堅守自己的追求;請呵護蜿蜒的溪流,它為了追求不斷改變自己的方向!它們都在堅守自己的目標,它們都為了追求而學會變通。而我們,作為有思想、會思考的人,人生的路上,我們堅持“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把堅守作為追求的根本,也應該把變通作為改變,我們才能實現人生的追求。
驀然回首后,再次凝視前方,悠揚的歌聲讓我們堅定自己追求的方向——
我們堅信:既然選擇了前方,就要只顧風雨兼程;
我們知道:既然選擇了風雨兼程,便要懂得選擇征服風雨的方法!
[點評]這是一篇略具散文風格的議論文,文體清晰。作者新穎地持了一種辯證的觀點:既要堅守,又要變通;在堅守中變通,在變通中堅守。為了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獨特地采用了自己擅長的描繪性語言,詩意般地描繪了亞默爾、錢學森、史鐵生三人的事例,論證說理充分,讓人不得不信服其說。全文材料豐富,觀點明確,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構思巧妙,扣題緊密,舉例恰當,語言精美。
把握一種感動,它叫堅守
一考生
有一種感動叫堅守,它就像春日充滿詩情的蒙蒙細雨,美在如詩情懷;它就像夏日涂抹湖面的一縷夕陽,美在如畫的想象;它就像秋風中緊緊抓住樹干的枯葉,美在困苦中依舊追求;它就像冬日陽光下最后一片閃光的白雪,美在為了展現高潔不懼孤獨……
一份堅守,就足以造就充滿奇跡的一個生命。北京奧運會上,丘索維金娜為了挽救病重的兒子,不懼失敗,她決定繼續(xù)參加比賽。忘卻了運動場上揮汗如雨的艱辛,遺忘了練習時體力透支的疲憊,只為了堅守心中的信念:賺錢給兒子治病。她的堅守體現了母親的堅強!33歲,還在運動場上挑戰(zhàn)身體極限的母親!她要用自己的堅守擊退兒子身邊的死神。因為她相信:只要堅守,就一定能夠讓一切好起來。
一份堅守,就足以實現一個愛國夢想。已經在雅典奧運會上拿到了該拿的金牌的郭晶晶,也已經得到了所有應該得到的榮譽。但是她仍然四年如一日,堅持訓練,因為她為了北京奧運會,為了能夠在自己的家門口為祖國贏得尊嚴。她的堅守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郭晶晶終于不負眾望,以自己優(yōu)美的一跳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喝彩,為我們民族增添了驕傲!
一份堅守,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個人一生的輝煌。菲爾普斯,創(chuàng)造了游泳史上的傳奇。盡管面臨世人的不斷質疑,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在雅典奧運會上,在人們驚嘆的目光中,他一舉獲得七枚金牌。取得榮譽之后,他更加刻苦堅持訓練,在北京奧運會上更是大放異彩,一個人包攬了八塊金牌。
人生路上,倘若沒有堅守,丘索維金娜怎么會在奧運會賽場上繼續(xù)堅持?倘若沒有堅守,郭晶晶取得人生輝煌后就不會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倘若沒有堅守,菲爾普斯可能早已在人們的質疑中泯然眾人??梢?,堅守是人生路上一種美好的品格。
漫步人生路上的青少年啊,就讓我們多一份堅守吧,唯有如此,我們美麗的人生才會多一份剛毅;多一份堅守,才會讓我們剛毅的人生多創(chuàng)造一份感動。多一份堅守,就會讓面對冬日寒氣的我們,不會因為寒冷而禁錮自己奮筆疾書的雙手;多一份堅守,就會讓面對人生險境的我們,即使面對叢生的荊棘也不會停止我們前行的步履。
一個美麗生命得以延續(xù),在于堅守;一個美麗的夢想得以實現,在于堅守;一個絢爛的輝煌能夠展現,也在于心中那份令人感動的堅持。懂得堅守,我們就應該敢于堅守,唯有堅守,我們才能夠創(chuàng)造感動人心的成功。
[點評]這是一篇兼具抒情風格的議論文,文體清晰。文章在排比句中開篇,句式整飭優(yōu)美,怡人樂人。緊接著,赫然推出以“一份堅守”句開頭的三個整齊的段落,分別列舉了丘索維金娜、郭晶晶和菲爾普斯三人因堅守而感人的事例,充分地論述、說明了堅守的美麗,令人信服。文章層次十分清晰,語言富有詩意,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權威和平民的對話
一考生
我叫權威,是一位不茍言笑的長者。我的愛好是畫畫和寫作,我喜歡這樣做,我希望我的每一天,都能夠去享受我的愛好??墒俏也皇且粋€人生活,我得和我的弟弟在一起,他叫平民,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這里涂涂、那里動動,當然,和他生活在一起,我也過得并不是很愉快,因為他常常把我的話當做耳邊風,一點也不遵守規(guī)矩——要不他怎么還是一介平民呢!你聽我們又頂起嘴來了……
權威:“平民,我昨天辛辛苦苦畫好的青竹圖,你怎么又在上面亂涂了。你要知道,你加了這樣一枝小葉片,把我整個畫面的意境都弄糟了,我這幅畫體現出來的是敗葉中有生機,體現出人們生活雖然貧窮但是志氣不減的精神。你倒好,這一加,意境全無了,這幅好好的畫給你毀了,叫你不要動我的東西,你偏要瞎動,這倒好,完了。以后記住,我的東西不能動。”
平民:“我說權威啊,你這幅畫畫錯了。”
權威:“什么畫錯了,你懂什么!我說畫得好就是畫得好,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我的畫,崇拜我,就是我畫得好嘛!不像你,一輩子只有當平民的命?!?/p>
平民:“權威啊,你知道戴嵩畫牛的故事嗎?”
權威:“這個還用得到你說,唐代畫家戴嵩是畫牛的專家。戴嵩能表現牛群在野外草地上放牧時的各種動態(tài),所以畫史上認為他畫牛能‘窮其野性筋骨之妙?!?/p>
平民:“錯了,我要說的是戴嵩的《斗牛圖》的故事。”
權威:“錯什么錯!《斗牛圖》的故事用得著你說?四川有一位書畫收藏家杜處士,有一次,杜處士將這幅《斗牛圖》拿到室外晾曬,引來了不少觀眾,大家都贊賞不已。正在這個時候,一個牧童路過,也擠進來湊熱鬧,看著看著,突然間牧童拍著手掌,哈哈大笑。杜處士正沉醉在得意之中,受到這意外的打攪,不禁發(fā)起怒來,喝問道:‘你這無知的小孩兒在這里瞎吵什么?牧童不慌不忙地說:‘我笑這幅畫上的牛尾巴畫錯了。我看牛斗架時,全身力氣都用在牛角上,尾巴緊緊地夾著,哪里會像這幅畫上的牛尾巴,還在搖來擺去的!……”
平民:“慢!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斗牛圖》再好,可他畫得不真實啊,你的這幅《青竹圖》再好也是不真實啊。青竹青竹肯定是青竹多,你畫得可是敗竹多哦?!?/p>
我這小弟弟平民說著說著就走了,留下我這權威站在那里干瞪眼。
[點評]這是一篇想象大膽、描寫生動的記敘文,也可以看成是篇小小說,文體清晰。作者大膽想象,構思設計出“權威”和“平民”兩人的對話,并在活靈活現描述兩人對話中,巧妙地暗合了“編劇”和“表演藝術家”的爭執(zhí),含蓄而委婉地表達出了“權威”也會犯錯,犯錯就得改的獨特己見。文章中心明確,想象豐富,構思新穎,描繪生動,能夠看出考生扎實的寫作功底和平日里不俗的積淀。
變革創(chuàng)新,方能顯其大
一考生
劇作家堅持說:劇本是一劇之本,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追求;如果演員隨意改動臺詞,就可能違背創(chuàng)作的意愿。表演藝術家則主張演員是在演戲,不是念劇本,可以根據表演的需要改動臺詞。一種是固于執(zhí)守,一成不變的思想;一種是取于假想,推翻常理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現代社會中,毋庸置疑,后者與時代同步。
日心說的提出是敢于創(chuàng)新,人類登月想法是敢于創(chuàng)新,載人潛水想法是敢于創(chuàng)新。無論那些想法在當時看來是否能實現,是否合乎常理,那最起碼是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是人類思想前進的一小步,況且如今的日心說已是公理,神舟登月、載人潛水已不在話下。若無那些大膽假想,何來今日的社會蓬勃發(fā)展?若無那些創(chuàng)新思維,何來今日矚目的科學成就?因此人們要敢于假想,跳出思維的囚籠,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引領世界潮流,走向發(fā)展。
在科學領域如此,在文學領域更應該發(fā)揚這種創(chuàng)新思維。一些文學作品總是照搬常理、無新意、無獨特之處,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學作品在文學領域只不過是幾堆丟棄的廢紙,一堆被世人摒棄的東西而已。而莫言的文學作品就非如此,一種打破固有思維的不迂腐不固守的創(chuàng)新文學,神奇般地將生活與魔幻色彩結合在一起,打破了那種固有的文學界限。莫言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偉大的獎項,這無疑是肯定了莫言的創(chuàng)新文學,肯定了敢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
在教育界也應如此發(fā)揚敢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老師自身要敢于打破固有的迂腐的教學模式,使得語言生動起來,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真正實現“教”與“學”同步統一的標準。我們學生在學習知識、解答問題時也要敢于假想,應跳出原有的定勢思維,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潛質得以激發(fā),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無論是科學、文學、教育方面,還是人類的其他方面,我們都應該提出假想、敢于創(chuàng)新,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只有這樣,人類才能進步。
創(chuàng)新,是裊裊的微風,喚醒人們的心靈;創(chuàng)新,是含苞的花朵,拂來沁人的芳香;創(chuàng)新,是皚皚的白雪,帶來豐收的喜訊。
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進步,我們必須不斷地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像一演員改動劇本臺詞那樣,演員在遵守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愿的同時,完全可以根據表演的需要改動臺詞。關鍵就是看你是否有變革創(chuàng)新的意識。
[點評]這是一篇論證有力、極富氣勢的議論文,文體清晰。文章開門見山地亮明觀點:要敢于變革,敢于創(chuàng)新,變革創(chuàng)新,方能顯其大。在文章的主體部分,用了科學界、文學界、教育界均應變革創(chuàng)新才有活力的三個事例,充分地闡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舉實例,善分析,例析結合,以理服人,說服力強。尤其是分析莫言的事例,見解深刻,足見考生平時能夠關注現實、思考現實的功底。
勇于挑戰(zhàn),敢于質疑
一考生
一個演員究竟該不該修改臺詞?也許你認為他缺少與眾不同的文字修養(yǎng),也許你認為他不具備大師頭銜。其實,我覺得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做一個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質疑的人,做一個敢于忠于事實的人。
詩人說:“雪花是通往天堂和人間的信使,連接著天堂和人間。”我說,質疑是通向愚蠢與豁達的階梯,連接著進步與發(fā)展。
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質疑,是向生活發(fā)表出不同的見解,是和他人意見相反時的一種溝通。我們要敢于表達出自己的見解,說出自己的心聲。
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質疑,需要我們具有一種堅信自我、敢于說真話的態(tài)度。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一次,他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他被安排在最后一個參賽,評判委員會交給他一張樂譜。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fā)現樂曲中出現不和諧的地方。他以為是演奏家們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重奏一次,但仍覺得不自然。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判委員會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問題,而是小澤征爾的錯覺。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大師和權威,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評委們立即站立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前面的選手雖然也發(fā)現了問題,但放棄了自己的意見。小澤征爾的成功正是因為他敢于質疑,不畏權威,體現的是一種自信。
敢于挑戰(zhàn)權威是一種敢于提出質疑的勇氣。人類歷史的每一次飛躍,無不是質疑精神的推動。正是達爾文大膽地質疑了神創(chuàng)論,才揭開了人類起源的奧秘;正是愛因斯坦勇敢地質疑了經典力學,才開創(chuàng)了相對論的新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了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正是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這位偉大的哲人敢于批判老師柏拉圖的理論,這位哲人才在古希臘哲學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質疑精神,是一種不屈服權威的堅持,它彰顯了人性的高貴與偉大。歷史的進步,正需要我們千千萬萬質疑者的力量。
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質疑,是一種堅持真理的精神。巴甫洛夫曾經感慨,由于面對沃泰默錯誤的結論后他沒有提出質疑,而斯塔林和貝利卻沒有放棄探索的道路,終于證實了結論,巴甫洛夫只能遺憾地錯過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哥白尼在“地心說”盛行的情況下,發(fā)表了有悖于宗教界主流認為的“日心說”,在事實面前,他選擇了堅持真理,并把真理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挑戰(zhàn)權威是一種堅持真理的精神,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在真理面前,堅持真理,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精神,令人敬畏。
這就是質疑!這就是社會進步的力量!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正值人生青春時節(jié),可是我們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兩難選擇,我們怎么辦呢?我們應該敢于質疑,更應該有這種敢于挑戰(zhàn)、絕不盲從的精神。人生路上,就讓我們以勇氣做船,以質疑做風帆,用思考做船槳吧,只要我們不懼權威,敢于挑戰(zhàn),我們就一定能夠揚帆起航,直達成功的彼岸!
[點評]這是一篇觀點鮮明的議論文,文體清晰。為了論證中心論點“敢于挑戰(zhàn),敢于質疑”,作者詳寫、詳論了小澤征爾和達爾文的事例,略寫、略論了巴浦洛夫和哥白尼的事例,詳略處理得當。其中,小澤征爾的事例新穎、獨特,說服力強。此外,文章行文規(guī)范,層層深入,結構嚴謹,語言質樸,材料豐富,都是其亮點。
變 則 通
一考生
《周易》告知:“窮則變,變則通?!碑斘覀兿萑肴松睦Ь硶r,我們應該學會變通,只要能夠適時變通,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才能風雨無阻。我們要做藍天上搏擊的雄鷹,面對風雨,唯有懂得變通,才能譜寫出與眾不同的人生故事;我們要做那在艱險中敢于攀登峰頂的勇士,面對險境,唯有懂得變通,才會描繪出“山高人為峰”的人生精彩!
面對人生的追求,變通是一種求新的思維,它能夠幫助我們打破真理的禁錮。尚為學生的亞里士多德經過深思熟慮后發(fā)現自己的思考與老師柏拉圖的觀點不同時,他不因崇拜老師而否定自己的思考,而是堅持不為賢者諱,毅然提出自己的觀點否定柏拉圖的錯誤,他為我們留下追求真理的名言:“我愛老師,更愛真理。”當手持鐵球的加利略用“鐵球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2000多年來被人們奉為真理的定論時,這是一種勇敢的智慧,它打破了常人常常盲從的思維禁錮,實現了對于真理追求的變通。歌德說過:“真正有才能的人會摸索出自己的道路?!蔽ㄓ卸酶淖冏约旱乃季S方式,學會變通,我們才能擺脫盲從的困境。
面對人生的夢想,學會變通彰顯的是審時度勢時的精明。曾經風光無限的體操王子李寧在漢城遭遇失意,跌入人生的困境。但他在遭遇人生困難時,能夠冷靜思考,勇敢地改變自己的追求,毅然闖入商界。正是因為懂得變通,李寧開創(chuàng)了“李寧”體育品牌,讓自己的人生實現了另一個輝煌。懂得審時度勢,懂得變通,它可以讓陷入困境的我們找回自我,繼續(xù)書寫人生華麗的篇章。
仰望歷史的星空,我們能發(fā)現許多人因為懂得如何變通,因而能于絕境迎來重生,彰顯一世英明。心懷救國救民理想的魯迅,曾經認為,中國落后是由于體弱多病,日本富強是由于醫(yī)學發(fā)達,便到日本苦心鉆研醫(yī)學。然而中國人健壯卻麻木的現狀讓他認識到:必須從精神上拯救中國人,才能真正解救中國國民。于是,魯迅毅然棄醫(yī)從文,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的變通,給絕境中的中國帶來了曙光,若是沒有這些窮時變通的英明,中華民族豈能浴火重生?
王安石曾說:祖宗不足法。清朝末年,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已與當時的世界形勢不相吻合,可是清政府的官員依然頑固不化。面對此種情景,康有為憤然說:“祖宗的規(guī)矩是用來保全祖宗領土的,現在祖宗領土保不住了,還要祖宗規(guī)矩何用?”面對困境,不知變通,這種愚蠢的做法和《韓非子》寓言中那個守株待兔的農夫有何區(qū)別?
敢于變通是一種勇于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彰顯的是面對困難時的從容自信。同學們,窮時變通,這是我們人人都能做到的,當我們身處“山窮水盡疑無路”時,驀然回首的適時變通,我們收獲的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學會變通,人生之路才能海闊天空!
[點評]這是一篇說理充分的議論文,文體清晰。“窮則變,變則通,變通才有人生高峰,變通才出人生精彩”,這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為了論證這個中心論點,作者列舉了古今中外的眾多典型事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李寧、魯迅、康有為等等,材料十分豐富。不僅如此,還引用了王安石的話,特別是引用了《周易》與《韓非子》中的寓言故事,進行論述,既增添了文采,更增強了說服力。
我們需要質疑
一考生
“懷疑論者是社會前進的力量?!泵绹鴩溉A盛頓曾經這樣說。
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的爭論,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對于表演家的觀點,我還是表示贊同:我們這個社會,面對我們的教育形式,我認為我們需要質疑,我們應該鼓勵質疑。因為當今青年太缺乏質疑之聲。
回溯五千年中華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在我們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從不缺乏敢于質疑者。三千年前,當奴隸制依然大行其道時,先哲孟子倡導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就表達了質疑君權神授的思想;明代李贄建立芝佛寺,大力宣講啟蒙思想,勇敢地質疑傳統儒學;清時康梁變革派人士,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家,敢于質疑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開啟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革命的序幕;建國后,我們社會也不乏勇敢質疑的人,建筑學家梁思成面對北京市政府改造城市方案的質疑,喊出了保護文物的聵耳之聲——他們都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的良心”,面對這些響當當的質疑者,我們不該學習嗎?
可是,我們現在的學生為什么就逐漸遺失我們先輩的質疑精神了呢?為什么我們現在的學生竟淪落到要被鼓勵才能發(fā)出質疑的地步了呢?
那是因為在中國,質疑者常常被當作另類,質疑者常常被否定。
首先,是因為太多的壓制質疑的力量充滿我們生活。如果我們敢于質疑,迎來的往往是世人的批判。馬寅初曾經提出人口計劃生育的建議,在他遭到批判時曾說:“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槍匹馬出來應戰(zhàn),直到戰(zhàn)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投降!”然而,時間飛逝,轉瞬間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人妄圖以權力壓服質疑者。他們害怕質疑的聲音,因此想方設法消弭這種質疑的聲音。
其次,即使有人不懼強權,敢于質疑,他也會發(fā)現: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己的質疑不會產生任何作用。魯迅曾說,戰(zhàn)士不怕迎戰(zhàn)千軍萬馬,而是懼怕進入無物之陣。當你質疑時,你得到的不是對方有理有據的反駁,而是無人問津的擱置;你提出的批判不是被嚴厲地壓制,就是遭到幾個無聊甚至庸俗的說笑者譏笑。每當這時候,作為質疑者的你又該如何面對呢?艾略特說:“這就是這個世界結束的方式,不是巨響,而是一片嗚咽?!笔前。绻愕拿恳淮钨|疑總是遭遇這樣的對待,又有誰還將繼續(xù)堅持質疑,然后讓自己不是成為一個英雄,而是變?yōu)橐粋€遭人譏笑的小丑呢?
質疑?質疑!這本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我們民族本來就不缺乏有勇氣敢質疑者,我們民族缺乏的是有勇氣敢于聆聽者!西哲有句名言:“當政府燒書時必須起來阻止,否則下一步他們就會燒人。”因此,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可以接受質疑的環(huán)境,必將推動我們社會的不斷進步。
那么,就請那些懼怕質疑的掌權者們,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張開自己的耳朵,收起手中的棍棒,用真誠面對質疑,我想:質疑之聲不需呼吁,它一定會伴著民族的自信一起到來!
[點評]這是一篇獨具新見深見的議論文,文體清晰。文章縱論歷史,引出當今,歷史上古圣先賢并不缺乏敢于質疑者、善于質疑者,而當今的青年則太缺乏質疑之聲了。為什么呢?作者獨特地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己見,實為有感而發(fā),見底不俗。全文思路清晰,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層層推進,結構嚴謹,論證嚴密,發(fā)人深省。
[作者單位:江西省樟樹市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