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戰(zhàn)國兵器;安右矛;安平;
【摘要】《集成》著錄傳世之“安右矛”三件,編號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東周有銘兵器考釋三則》一文中討論過其中的一件(編號11490)。本文對前文做了修正,認為此器的銘文當釋讀為“安平右”為妥,是器當為戰(zhàn)國早期齊國兵器,齊之安平即是春秋紀國之“
傳世戰(zhàn)國兵器“安右矛”,《集成》著錄有三件,編號11488—11490,其中11488、11489兩件亦為《三代》(20.35.3—4)、《總集》(7628、7629)等多部金文著錄書所收錄。筆者過去曾經(jīng)撰文單獨討論過11490這件,可惜此矛銘文拓本字跡漫漶,又受學(xué)力目力所限,故徑據(jù)《集成》(修訂增補版)所作釋文“安術(shù)右”展開討論。由其舊藏家柯昌泗之拓本跋“己未年直隸遂城故墟出土”,考證遂城為戰(zhàn)國時之武遂城;又以“術(shù)”為上古船母物韻,“遂”為上古邪母物韻,且《禮記·學(xué)記》云:“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遂)有序,國有學(xué)”,以為“術(shù)” “遂”二字音近通假,“安術(shù)”即是“安遂”,認為此矛或與《史記·趙世家》記載的“悼襄王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事有關(guān)[1] 。近期筆者重檢此文,比照11488與11489之銘文拓本,認為此說有修正之必要,故作此訂補。
比較諸家所收錄銘文,以11489(即《總集》7629)較為清晰可辨,照錄于此(圖一)。
對于
按,
筆者認為,此字當釋讀為“平”為妥。何琳儀先生也認為“采”與“平”不但音近,而且形亦近[4]。“平”字在戰(zhàn)國文字中或作
如此,傳世之“安右矛”當釋讀為“安平右矛”為妥。
“安平”在戰(zhàn)國時有齊、趙兩地。趙之安平,《史記·趙世家》:“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薄都狻芬鞆V曰:“安平經(jīng)縣西有漳水,津名薄洛津?!薄墩x》云:“按,安平縣屬定州也。”[6]又“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盵7]《集成》11670錄有趙器“六年安平守鈹”。
此矛應(yīng)屬戰(zhàn)國早期齊國器物。其一,“安”字
齊之安平,春秋早期之前是紀國之“
————————
[1]楊博:《東周有銘兵器考釋三則》,《文物春秋》2011年2期。
[2][4]何琳儀:《古兵地名雜識》,《考古與文物》1996年6期。
[3] a.孫敬明:《
[5][8]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商務(wù)印書館,1988年,第56頁。
[6] 《史記》卷43《趙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809—1810頁。
[7] 同[6],第1815頁。
[9] 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頁。
[10] 同[6],卷32《齊太公世家》,第1481頁。
[1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161頁。
[12] 同[11],第165頁。
[13] 范祥雍:《戰(zhàn)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25、727頁。
[14] 《漢書》卷28《地理志》,中華書局,1962年,第1634頁。
[15] 張龍海:《安平故城》,《管子學(xué)刊》1991年3期。
〔責(zé)任編輯:成彩虹〕
【關(guān)鍵詞】戰(zhàn)國兵器;安右矛;安平;
【摘要】《集成》著錄傳世之“安右矛”三件,編號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東周有銘兵器考釋三則》一文中討論過其中的一件(編號11490)。本文對前文做了修正,認為此器的銘文當釋讀為“安平右”為妥,是器當為戰(zhàn)國早期齊國兵器,齊之安平即是春秋紀國之“
傳世戰(zhàn)國兵器“安右矛”,《集成》著錄有三件,編號11488—11490,其中11488、11489兩件亦為《三代》(20.35.3—4)、《總集》(7628、7629)等多部金文著錄書所收錄。筆者過去曾經(jīng)撰文單獨討論過11490這件,可惜此矛銘文拓本字跡漫漶,又受學(xué)力目力所限,故徑據(jù)《集成》(修訂增補版)所作釋文“安術(shù)右”展開討論。由其舊藏家柯昌泗之拓本跋“己未年直隸遂城故墟出土”,考證遂城為戰(zhàn)國時之武遂城;又以“術(shù)”為上古船母物韻,“遂”為上古邪母物韻,且《禮記·學(xué)記》云:“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遂)有序,國有學(xué)”,以為“術(shù)” “遂”二字音近通假,“安術(shù)”即是“安遂”,認為此矛或與《史記·趙世家》記載的“悼襄王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事有關(guān)[1] 。近期筆者重檢此文,比照11488與11489之銘文拓本,認為此說有修正之必要,故作此訂補。
比較諸家所收錄銘文,以11489(即《總集》7629)較為清晰可辨,照錄于此(圖一)。
對于
按,
筆者認為,此字當釋讀為“平”為妥。何琳儀先生也認為“采”與“平”不但音近,而且形亦近[4]。“平”字在戰(zhàn)國文字中或作
如此,傳世之“安右矛”當釋讀為“安平右矛”為妥。
“安平”在戰(zhàn)國時有齊、趙兩地。趙之安平,《史記·趙世家》:“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薄都狻芬鞆V曰:“安平經(jīng)縣西有漳水,津名薄洛津?!薄墩x》云:“按,安平縣屬定州也?!盵6]又“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盵7]《集成》11670錄有趙器“六年安平守鈹”。
此矛應(yīng)屬戰(zhàn)國早期齊國器物。其一,“安”字
齊之安平,春秋早期之前是紀國之“
————————
[1]楊博:《東周有銘兵器考釋三則》,《文物春秋》2011年2期。
[2][4]何琳儀:《古兵地名雜識》,《考古與文物》1996年6期。
[3] a.孫敬明:《
[5][8]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商務(wù)印書館,1988年,第56頁。
[6] 《史記》卷43《趙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809—1810頁。
[7] 同[6],第1815頁。
[9] 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頁。
[10] 同[6],卷32《齊太公世家》,第1481頁。
[1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161頁。
[12] 同[11],第165頁。
[13] 范祥雍:《戰(zhàn)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25、727頁。
[14] 《漢書》卷28《地理志》,中華書局,1962年,第1634頁。
[15] 張龍海:《安平故城》,《管子學(xué)刊》1991年3期。
〔責(zé)任編輯:成彩虹〕
【關(guān)鍵詞】戰(zhàn)國兵器;安右矛;安平;
【摘要】《集成》著錄傳世之“安右矛”三件,編號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東周有銘兵器考釋三則》一文中討論過其中的一件(編號11490)。本文對前文做了修正,認為此器的銘文當釋讀為“安平右”為妥,是器當為戰(zhàn)國早期齊國兵器,齊之安平即是春秋紀國之“
傳世戰(zhàn)國兵器“安右矛”,《集成》著錄有三件,編號11488—11490,其中11488、11489兩件亦為《三代》(20.35.3—4)、《總集》(7628、7629)等多部金文著錄書所收錄。筆者過去曾經(jīng)撰文單獨討論過11490這件,可惜此矛銘文拓本字跡漫漶,又受學(xué)力目力所限,故徑據(jù)《集成》(修訂增補版)所作釋文“安術(shù)右”展開討論。由其舊藏家柯昌泗之拓本跋“己未年直隸遂城故墟出土”,考證遂城為戰(zhàn)國時之武遂城;又以“術(shù)”為上古船母物韻,“遂”為上古邪母物韻,且《禮記·學(xué)記》云:“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遂)有序,國有學(xué)”,以為“術(shù)” “遂”二字音近通假,“安術(shù)”即是“安遂”,認為此矛或與《史記·趙世家》記載的“悼襄王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事有關(guān)[1] 。近期筆者重檢此文,比照11488與11489之銘文拓本,認為此說有修正之必要,故作此訂補。
比較諸家所收錄銘文,以11489(即《總集》7629)較為清晰可辨,照錄于此(圖一)。
對于
按,
筆者認為,此字當釋讀為“平”為妥。何琳儀先生也認為“采”與“平”不但音近,而且形亦近[4]?!捌健弊衷趹?zhàn)國文字中或作
如此,傳世之“安右矛”當釋讀為“安平右矛”為妥。
“安平”在戰(zhàn)國時有齊、趙兩地。趙之安平,《史記·趙世家》:“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薄都狻芬鞆V曰:“安平經(jīng)縣西有漳水,津名薄洛津?!薄墩x》云:“按,安平縣屬定州也。”[6]又“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7]《集成》11670錄有趙器“六年安平守鈹”。
此矛應(yīng)屬戰(zhàn)國早期齊國器物。其一,“安”字
齊之安平,春秋早期之前是紀國之“
————————
[1]楊博:《東周有銘兵器考釋三則》,《文物春秋》2011年2期。
[2][4]何琳儀:《古兵地名雜識》,《考古與文物》1996年6期。
[3] a.孫敬明:《
[5][8]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商務(wù)印書館,1988年,第56頁。
[6] 《史記》卷43《趙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809—1810頁。
[7] 同[6],第1815頁。
[9] 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頁。
[10] 同[6],卷32《齊太公世家》,第1481頁。
[1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161頁。
[12] 同[11],第165頁。
[13] 范祥雍:《戰(zhàn)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25、727頁。
[14] 《漢書》卷28《地理志》,中華書局,1962年,第1634頁。
[15] 張龍海:《安平故城》,《管子學(xué)刊》1991年3期。
〔責(zé)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