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wèi)
寫下這個拗口的標題,自己都笑了。
但掩住笑口認真想想,這確實是對我們這個行當最貼切的定義。
一個優(yōu)秀的圖片編輯,就是比攝影師更攝影師的攝影師。不是嗎?攝影師看到的,圖片編輯也應該看到;攝影師沒有看到的,圖片編輯也要能發(fā)現(xiàn);尤其是攝影師沒有想到的,圖片編輯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想到。這不是說圖片編輯比攝影師層次高,而是你要做好這份工作,就必須要達到這個層次。
一個人拿起相機,他可以是名平庸的照相匠,也可以是名攝影大師,那要看他的天分、勤奮與努力,圖片編輯亦然,如果止步于挑挑選選、剪剪貼貼,那你只是一名裱糊匠。工匠與大師的區(qū)別也在于此。
“為他人做嫁衣裳”不是隨便說說的
記得1988年,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次舉辦國際新聞攝影周,美國聯(lián)系圖片社的大腕們云集北京,中國新聞攝影界迎來了第一次震憾。大衛(wèi)·伯奈特、阿蘭·雷寧格、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這些傳奇般的人物就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面前,拿著相機和你一起拍照。當開始講評照片時,坐在臺上最中間的,卻是一個挽著襯衣袖子的中年人,伯奈特們在慨而論道時,不時會與他交流,向他“請示”——他叫彼得·豪,聯(lián)系圖片社的圖片編輯,N多大師的背后推手。
歲月流逝,伯奈特們成為新聞攝影史上的傳奇,卻沒有幾個人會記得鍛造大師的彼得·豪。事實上是,沒有伯奈特們,彼得·豪沒有事做,而沒有彼得·豪,伯奈特們不會如此完美。這就是圖片編輯的職業(yè)特點,默默地把大師們推送到人們面前,自己卻需耐得住寂寞,并引以為豪。如果對此不心甘情愿,那你趁早不要做這一行。
做一名好編輯,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與修養(yǎng),換言之,就是保持一種正確的良好的心態(tài)。你要懷著一顆認真而堅韌的心,從廢品中救回成品,把次品修復為成品,從成品中煉出精品,把精品打磨成極品,然后看到張張組組的圖片被推向用戶,推向讀者,甚至捧回金燦燦的獎杯,那時發(fā)自內心與攝影師同樣喜悅,因為這是勞動的成果。
對于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來說,記者需要有水平,編輯也需要有水平,缺一不可。只是對圖片編輯而言,還要邁過另一個坎:你愿意做幕后英雄嗎?“為他人做嫁衣裳”不是隨便說說的。
激情與冷靜
所謂激情者,有兩層含義。
一、對新聞的激情。這不單單是對圖片編輯而言,對所有的新聞從業(yè)者都是如此。從業(yè)愈久,這個問題就顯得愈加突出。當新聞事件發(fā)生時,已經經歷過太多的人容易麻木,從而把所做的事情只當作一件技術活兒—那樣也許可以完成任務,但一定完成不好任務。對于圖片編輯來說,需要克服的麻木心態(tài)比攝影記者更多。原因很簡單,因為絕大多數(shù)時候編輯是不會親臨新聞事件現(xiàn)場的。因此,圖片編輯要有一種時刻期待的激情,期待攝影記者代替自己當眼睛,去看到想要看到的決定性瞬間。當這雙眼睛沒有看到應該看到的東西時,渴望中的大腦會下達指令,讓它們繼續(xù)去看甚而指揮它們去看,這就是圖片編輯的激情所在;而如果眼睛沒有看到時,大腦想的是算啦,沒看到就沒看到吧,那么對不起,你不是一個好的圖片編輯。
二、對圖片的激情。圖片編輯的“店鋪”每天只進一種“貨”—圖片。雖然這些圖片包羅萬象,但看得太多了,未免會把它們趨于同化—越來越像一個樣子。按學術上的名詞,這大概就叫審美疲勞。如果被這種心態(tài)左右,離成為流水線上的工匠就不遠了。一位業(yè)績輝煌的前輩編輯曾經笑言,她每看到一張照片,就想拿起剪裁尺放上去比劃一下。保持激情也有方法,那就是“遺忘”。這個“遺忘”不是徹底delete,而是把今天之前該存儲的放進你大腦中的倉庫里,垃圾也好,大片也好,都封存起來。這樣,今天你看到的就都是“新”的。對于“新”東西,人們總是有些激情的。
所謂冷靜者,是在激情之上的定力。
優(yōu)秀的圖片編輯必須有激情但不能激動。激動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力,而判斷力是圖片編輯至關重要的能力。在需要做出判斷的時候,除了自己本身不能激動,也不能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造成激動,這包括同事的評論、記者的“滋扭”、甚至來自上司的壓力。業(yè)務探討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圖片編輯也不能獨斷專行,但最終的判斷要來自基于職業(yè)素養(yǎng)的冷靜的獨立思考。
當然,圖片編輯同樣也不能錯殺圖片。被評論家否定的圖片已然誕生,但被圖片編輯否定的圖片怕是連出生的權力也沒有,所以編輯要審慎、客觀、全面。評論家可根據(jù)自己的看法談一家之言,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偏愛,但圖片編輯不能這樣,而要有一定的判斷標準:以你服務的“上帝”—用戶和廣大讀者的好惡為標準。
千錘百煉煅慧眼
勿庸置疑,圖片編輯最需要錘煉的,就是自己的一雙眼睛。這雙眼睛要很“賊”,在成堆的圖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這雙眼睛也要很“毒”,在成堆的圖片中剔除自己不想要的。要想具有這兩種“絕技”,最基本的就是視覺修養(yǎng)的修煉。
人人都具有“看的能力”,但這種普遍的能力不是視覺修養(yǎng),視覺修養(yǎng)是“看懂的能力”。具體到圖片編輯這一行,那就是“看懂圖片的能力”?!翱炊笔且环N知性活動和理解過程,要比表層的“看見”難得多。
圖片編輯的視覺修養(yǎng)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圖片本身畫面元素的認知能力,一個是對圖片畫面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圖片編輯對新聞、畫面形象、語言及文字等都要敏感,根據(jù)自己的崗位要求,在確定有新聞價值的前提下,從一批照片中準確地選出最具有說明力、畫面最具有沖擊力、抑或是相對來說較為出色的圖片。這些圖片很多情況下其價值不是原始存在或最大化的,也可能存在于一個部分中,也可能需要進行組合,當圖片編輯憑借視覺修養(yǎng)完成選擇后,那時就可以“炫”一下技法了……
修煉視覺修養(yǎng)是個復雜的工程,閱讀大量的圖片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當然這種閱讀需要安裝“過濾器”,即記住最好的、最關鍵的以及最糟的和最要命的,其他的“濾”掉,否則大腦會“爆倉”,不會起到幫助判斷的作用。另一方面,圖片編輯在圖片之外也要下功夫,專業(yè)崗位的要有專業(yè)知識,綜合崗位的要成為“雜家”,進而有對世間萬象、紛繁社會的關注度與敏感度。雖然不能奢望每個圖片編輯都像《紐約時報》的卡爾·安德那樣,能把愛因斯坦照片上大科學家在黑板上的物理學公式筆誤揪出來,但起碼知識的積累會讓你更好地處理圖片,更少地犯錯誤。再一方面,圖片編輯如果條件允許,最好也能玩玩相機,這樣既能體會攝影記者勞動的艱辛,更易使雙方達到心靈上的溝通,有益于自身工作的開展;當然同時也可以武裝一下自己,省得攝影記者蒙你……
古人云:“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暗馈笔乔уN百煉才能悟出的,圖片編輯的一雙慧眼構筑于頭腦和心靈基礎之上,同樣需要千錘百煉。
會做新菜的才是好廚師
這是個新名詞滿天飛的時代,新聞攝影業(yè)也是如此。多元用戶、多媒體融合、媒體生態(tài)變革……面對這一切,圖片編輯絕不能逃避,只能迎潮而上。
確切地說,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既對圖片編輯行業(yè)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更帶來了機遇。無論媒體業(yè)有多少新名詞,它的最基本構成仍然是內容,有內容就需要有加工,就像一堆葷的素的各種食材,沒有廚師就變不成舌尖上的美味。現(xiàn)在發(fā)生變化的是食客的需求,只會做家常菜的廚師要學會做特色菜,會做特色菜的要研究更特色的新特色菜,否則菜品不對路數(shù)就沒人愛吃,如此而已。
因此,迎潮而上的圖片編輯們就必須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職業(yè)要求,在傳統(tǒng)編輯技能之外,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更新能力。在產品單一化的時代,圖片編輯只需要關注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而現(xiàn)在,則必須更多地參與到圖片產品生產的全鏈條之中,包括圖片產品形式的變革、用戶體驗、終端多元化適配等等,并將這些工序的完成倒推到最基本的操作——圖片原材料的獲取和加工。唯有如此,你才是一個能做新菜的好廚師,不會被時代拋棄。
結語
圖片編輯是個很小眾化的職業(yè),但越小眾化越具有生存能力,只要不斷完善自我,適應時代,就一定會有自己的位置。在不少人憂慮新聞攝影業(yè)的生存危機時,身處加工端的圖片編輯們,大可淡定一些,有的是內容需要你去加工,至于做好做差,那是你的水平使然。只要能夠保持專業(yè)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即使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變成了攝影師,我們仍然是比攝影師更攝影師的那群人。
(文章選自《新華攝影月報》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