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談寫文章
文Ⅰ湯春松
作為黨內(nèi)著名的筆桿子,胡喬木一生起草、整理了一系列載入史冊的重要文件和歷史文獻。毛澤東曾夸獎他說:靠喬木,有飯吃。鄧小平稱他是“黨內(nèi)第一支筆”。
在胡喬木看來,寫文章要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還應當打破一切固定的模式。當然,無論什么樣的文章最要緊的莫過于內(nèi)容。要充實文章的內(nèi)容,把文字寫好,就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寫什么材料,二是用什么語言來寫。而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一篇好的文章要應做到“新”“實”“小”“清”,即材料新、語言實、題目小、對象清。
材料新,就是文章內(nèi)容要有新東西。在他看來,寫文章就如同給朋友寫信一樣,非有什么話告訴別人不可?!懊看斡忻看尾煌膯栴},每次有每次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語調(diào)?!币虼耍瑢懳恼戮筒荒苷粘瓌e人的意思或詞句,如果把別人說過的話拿來再重復一遍,就好比是鸚鵡學話,令人生厭。
語言實,就是要寫得具體細致。他認為,有些文章之所以讓人讀起來摸不著頭腦,往往是因為喜用抽象的名詞來說明事情,這些話過于籠統(tǒng)和空洞,就好像霧中看人,若見若不見。而用具體的事情來說,就好像看見人的面貌,聽見人的聲音,使人覺得真切實在。
題目小,就是把題目范圍定得小些。他非常講究文章標題的重要性,認為制作標題如同畫龍點睛?!叭绻谩孆埍茸鲗懳恼?,用‘點睛比作制標題,是非常恰當?shù)?。龍身畫得好,龍眼點得好,這條龍就活了起來。否則,龍身畫得再好,而龍眼點得沒有神,就是一條死龍。”所以,他不贊成寫文章定大題目,認為“題目大了,側(cè)面也就多了,內(nèi)容也就復雜了。
對象清,就是動筆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說話的對象是誰。我們寫文章是為了給人看的,給什么人看,要使人看下去,應該捉摸一下,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也就是,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領導人漫畫的“畫外音”
文Ⅰ王珍
習總書記的漫畫形象出現(xiàn)在了 《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圖表新聞中。一時之間成為網(wǎng)上熱議話題,受到廣泛贊譽。接著,李克強總理的漫畫也被發(fā)布出來。領導人相繼漫畫“出鏡”,不少網(wǎng)友認為領導人“很萌,很可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領導人的漫畫就已見諸報端。但是此次領導人漫畫,搭載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這列快車,無論從傳播速度還是廣度而言,那都是幾何級的增長。那么,作為傳播另一端的我們,接收到了什么?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親民”二字。
政要人物以卡通形象出現(xiàn),在國際上并不罕見,甚至已經(jīng)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有人將動漫傳播所帶來的價值和影響歸納為:無鴻溝、無障礙。無論文化程度、年齡大小,通過形象化、趣味化的表達,任何人都能實現(xiàn)與漫畫人物的“近距離接觸”,無形中就拉近了圖像所塑造的政治人物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行一個詞,叫做“走心”。對于領導干部而言,要走進群眾心里,首先就要打破那層距離感。有些干部為保持自己的權威感,常常端著“官架子”,正襟危坐。群眾來辦事,看到這樣一張臉,恐怕也只能“知難而退”了。
當然,就像領導人漫畫不是為了“賣萌”一樣,也不是倡導所有干部都去走“漫畫”路線,那就成了形式主義。親民,關鍵還是要看行動,要真正為群眾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到北京大雜院察訪民情,最關注的就是“聽聽大家對老城區(qū)改造的想法”,希望“把為群眾辦的實事辦好”。心系民生、尊重民意、為民解憂,這才是真正的親民。也唯有這樣的親民,才能獲得群眾真心擁戴。
反腐要有“刑上大夫”的氣魄
文Ⅰ傅達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20多位省部級官員被查,表明中國正以實際行動顯示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決心。但是,省部級高官的相繼落馬,讓公眾在感受中央力行反腐決心的同時,也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疑慮和猜想:是否反腐的層級止步于此?其背后可能受到的阻力究竟有多大?這場形同風暴式的反腐究竟能夠持續(xù)多久?應該說,薄熙來案件的審判,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神話”。但私底下,不少人依然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反腐表示擔憂。
腐敗是當今世界政治生態(tài)中的共同毒瘤。用法治的標準衡量,一個國家反腐的成功與否,不在于刑事執(zhí)法具體抓了多少貪官,也不在于用嚴酷的死刑震懾住多少潛在的貪腐分子,而應當在于是否遵循這樣一種反腐邏輯:任何人,無論你職位多高、權力多大,都會在制度上被視為濫用權力的“危險分子”,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一旦出現(xiàn)權力腐敗就必然會身敗名裂。
在法治的視野下,反腐的目的就是矯治那些失去控制的權力,將行使權力的人強制到法律的責任追究軌道。位高權重的腐敗者,總是會營造出復雜的官場和政經(jīng)生態(tài),涉及深度的政商糾葛和權力尋租,甚至傾心于打造私人利益的官場集團和小圈子。如果權力爛在“根子”上,下游的反腐即便抓住更多的官員,也很難說在實質(zhì)上將特權關進了制度的籠子里。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不難發(fā)覺十八大之后中央頻出反腐新政的真正亮點?!袄匣⑸n蠅一起打”以來,席卷全年的反腐風暴絲毫沒有停頓,反而呈現(xiàn)出“有腐必查”的常態(tài)化趨勢。反腐不能“敲山震虎”,而必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過持久的反腐耐力,塑造公眾的信賴和官員的用權習慣,為反腐法治化贏得時間。
時間都去哪兒了
文Ⅰ方言
時下最流行的歌曲恐怕非《時間都去哪兒了》莫屬,作為電影《私人訂制》的插曲,先上馬年春晚、再上元宵晚會,加之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也有提及。一時間,“時間都去哪兒了”由流行歌演變成了流行語。
這是一個競爭加劇的時代,也是一個節(jié)奏加快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波,“忙”已漸成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生存方式,一種人際交往的浮躁“時尚”,一種疏于親情、懶于學習的托詞。不經(jīng)意之中,時光悄悄流逝,頓生感傷“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真的很忙嗎,我們的時間到底都去哪兒了?有的人忙在床上,喜歡睡懶覺,一有空就睡個昏天黑地;有的人忙在網(wǎng)上,儼然“屏幕人”或“鍵人”,讓大把的時間從指縫間滑過;有的人忙在“場上”,不是在牌場上玩就是在交際場上混,趕了一場又一場。當然,由于交通擁堵,很多人的很多時間也花在了路上,不是在上下班就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這就需要加快建立方便市民出行的發(fā)達、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來漸進紓解,以給市民騰出更多的時間。
時間,是一個人生命長度的量度,也是一個人生命質(zhì)量的維度。看一個人的品位與層次,不是看他的職務高低,也不是看他的財富多少,而是看他的時間花在哪兒。一個人沉溺于吃喝玩樂,他的境界不會高;一個人熱衷于看書學習,他的素質(zhì)不會低。時間該去哪兒?既要花在板凳上,也要花在田野上?!鞍宓室昀洹?,要狠心學習、靜心思考。習近平主席說:“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F(xiàn)在,我經(jīng)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比绻恳粋€人都把時間花在工作和學習上,實現(xiàn)個人的夢想和中國夢也就指日可待了。同時也要常坐“熱板凳”,有空陪陪親人,享受家的溫暖。(責任編輯/蔣葉俊 )
胡喬木談寫文章
文Ⅰ湯春松
作為黨內(nèi)著名的筆桿子,胡喬木一生起草、整理了一系列載入史冊的重要文件和歷史文獻。毛澤東曾夸獎他說:靠喬木,有飯吃。鄧小平稱他是“黨內(nèi)第一支筆”。
在胡喬木看來,寫文章要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還應當打破一切固定的模式。當然,無論什么樣的文章最要緊的莫過于內(nèi)容。要充實文章的內(nèi)容,把文字寫好,就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寫什么材料,二是用什么語言來寫。而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一篇好的文章要應做到“新”“實”“小”“清”,即材料新、語言實、題目小、對象清。
材料新,就是文章內(nèi)容要有新東西。在他看來,寫文章就如同給朋友寫信一樣,非有什么話告訴別人不可?!懊看斡忻看尾煌膯栴},每次有每次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語調(diào)?!币虼耍瑢懳恼戮筒荒苷粘瓌e人的意思或詞句,如果把別人說過的話拿來再重復一遍,就好比是鸚鵡學話,令人生厭。
語言實,就是要寫得具體細致。他認為,有些文章之所以讓人讀起來摸不著頭腦,往往是因為喜用抽象的名詞來說明事情,這些話過于籠統(tǒng)和空洞,就好像霧中看人,若見若不見。而用具體的事情來說,就好像看見人的面貌,聽見人的聲音,使人覺得真切實在。
題目小,就是把題目范圍定得小些。他非常講究文章標題的重要性,認為制作標題如同畫龍點睛?!叭绻谩孆埍茸鲗懳恼?,用‘點睛比作制標題,是非常恰當?shù)?。龍身畫得好,龍眼點得好,這條龍就活了起來。否則,龍身畫得再好,而龍眼點得沒有神,就是一條死龍。”所以,他不贊成寫文章定大題目,認為“題目大了,側(cè)面也就多了,內(nèi)容也就復雜了。
對象清,就是動筆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說話的對象是誰。我們寫文章是為了給人看的,給什么人看,要使人看下去,應該捉摸一下,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也就是,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領導人漫畫的“畫外音”
文Ⅰ王珍
習總書記的漫畫形象出現(xiàn)在了 《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圖表新聞中。一時之間成為網(wǎng)上熱議話題,受到廣泛贊譽。接著,李克強總理的漫畫也被發(fā)布出來。領導人相繼漫畫“出鏡”,不少網(wǎng)友認為領導人“很萌,很可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領導人的漫畫就已見諸報端。但是此次領導人漫畫,搭載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這列快車,無論從傳播速度還是廣度而言,那都是幾何級的增長。那么,作為傳播另一端的我們,接收到了什么?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親民”二字。
政要人物以卡通形象出現(xiàn),在國際上并不罕見,甚至已經(jīng)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有人將動漫傳播所帶來的價值和影響歸納為:無鴻溝、無障礙。無論文化程度、年齡大小,通過形象化、趣味化的表達,任何人都能實現(xiàn)與漫畫人物的“近距離接觸”,無形中就拉近了圖像所塑造的政治人物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行一個詞,叫做“走心”。對于領導干部而言,要走進群眾心里,首先就要打破那層距離感。有些干部為保持自己的權威感,常常端著“官架子”,正襟危坐。群眾來辦事,看到這樣一張臉,恐怕也只能“知難而退”了。
當然,就像領導人漫畫不是為了“賣萌”一樣,也不是倡導所有干部都去走“漫畫”路線,那就成了形式主義。親民,關鍵還是要看行動,要真正為群眾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到北京大雜院察訪民情,最關注的就是“聽聽大家對老城區(qū)改造的想法”,希望“把為群眾辦的實事辦好”。心系民生、尊重民意、為民解憂,這才是真正的親民。也唯有這樣的親民,才能獲得群眾真心擁戴。
反腐要有“刑上大夫”的氣魄
文Ⅰ傅達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20多位省部級官員被查,表明中國正以實際行動顯示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決心。但是,省部級高官的相繼落馬,讓公眾在感受中央力行反腐決心的同時,也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疑慮和猜想:是否反腐的層級止步于此?其背后可能受到的阻力究竟有多大?這場形同風暴式的反腐究竟能夠持續(xù)多久?應該說,薄熙來案件的審判,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神話”。但私底下,不少人依然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反腐表示擔憂。
腐敗是當今世界政治生態(tài)中的共同毒瘤。用法治的標準衡量,一個國家反腐的成功與否,不在于刑事執(zhí)法具體抓了多少貪官,也不在于用嚴酷的死刑震懾住多少潛在的貪腐分子,而應當在于是否遵循這樣一種反腐邏輯:任何人,無論你職位多高、權力多大,都會在制度上被視為濫用權力的“危險分子”,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一旦出現(xiàn)權力腐敗就必然會身敗名裂。
在法治的視野下,反腐的目的就是矯治那些失去控制的權力,將行使權力的人強制到法律的責任追究軌道。位高權重的腐敗者,總是會營造出復雜的官場和政經(jīng)生態(tài),涉及深度的政商糾葛和權力尋租,甚至傾心于打造私人利益的官場集團和小圈子。如果權力爛在“根子”上,下游的反腐即便抓住更多的官員,也很難說在實質(zhì)上將特權關進了制度的籠子里。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不難發(fā)覺十八大之后中央頻出反腐新政的真正亮點?!袄匣⑸n蠅一起打”以來,席卷全年的反腐風暴絲毫沒有停頓,反而呈現(xiàn)出“有腐必查”的常態(tài)化趨勢。反腐不能“敲山震虎”,而必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過持久的反腐耐力,塑造公眾的信賴和官員的用權習慣,為反腐法治化贏得時間。
時間都去哪兒了
文Ⅰ方言
時下最流行的歌曲恐怕非《時間都去哪兒了》莫屬,作為電影《私人訂制》的插曲,先上馬年春晚、再上元宵晚會,加之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也有提及。一時間,“時間都去哪兒了”由流行歌演變成了流行語。
這是一個競爭加劇的時代,也是一個節(jié)奏加快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波,“忙”已漸成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生存方式,一種人際交往的浮躁“時尚”,一種疏于親情、懶于學習的托詞。不經(jīng)意之中,時光悄悄流逝,頓生感傷“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真的很忙嗎,我們的時間到底都去哪兒了?有的人忙在床上,喜歡睡懶覺,一有空就睡個昏天黑地;有的人忙在網(wǎng)上,儼然“屏幕人”或“鍵人”,讓大把的時間從指縫間滑過;有的人忙在“場上”,不是在牌場上玩就是在交際場上混,趕了一場又一場。當然,由于交通擁堵,很多人的很多時間也花在了路上,不是在上下班就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這就需要加快建立方便市民出行的發(fā)達、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來漸進紓解,以給市民騰出更多的時間。
時間,是一個人生命長度的量度,也是一個人生命質(zhì)量的維度??匆粋€人的品位與層次,不是看他的職務高低,也不是看他的財富多少,而是看他的時間花在哪兒。一個人沉溺于吃喝玩樂,他的境界不會高;一個人熱衷于看書學習,他的素質(zhì)不會低。時間該去哪兒?既要花在板凳上,也要花在田野上?!鞍宓室昀洹?,要狠心學習、靜心思考。習近平主席說:“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F(xiàn)在,我經(jīng)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比绻恳粋€人都把時間花在工作和學習上,實現(xiàn)個人的夢想和中國夢也就指日可待了。同時也要常坐“熱板凳”,有空陪陪親人,享受家的溫暖。(責任編輯/蔣葉俊 )
胡喬木談寫文章
文Ⅰ湯春松
作為黨內(nèi)著名的筆桿子,胡喬木一生起草、整理了一系列載入史冊的重要文件和歷史文獻。毛澤東曾夸獎他說:靠喬木,有飯吃。鄧小平稱他是“黨內(nèi)第一支筆”。
在胡喬木看來,寫文章要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還應當打破一切固定的模式。當然,無論什么樣的文章最要緊的莫過于內(nèi)容。要充實文章的內(nèi)容,把文字寫好,就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寫什么材料,二是用什么語言來寫。而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一篇好的文章要應做到“新”“實”“小”“清”,即材料新、語言實、題目小、對象清。
材料新,就是文章內(nèi)容要有新東西。在他看來,寫文章就如同給朋友寫信一樣,非有什么話告訴別人不可?!懊看斡忻看尾煌膯栴},每次有每次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語調(diào)?!币虼?,寫文章就不能照抄別人的意思或詞句,如果把別人說過的話拿來再重復一遍,就好比是鸚鵡學話,令人生厭。
語言實,就是要寫得具體細致。他認為,有些文章之所以讓人讀起來摸不著頭腦,往往是因為喜用抽象的名詞來說明事情,這些話過于籠統(tǒng)和空洞,就好像霧中看人,若見若不見。而用具體的事情來說,就好像看見人的面貌,聽見人的聲音,使人覺得真切實在。
題目小,就是把題目范圍定得小些。他非常講究文章標題的重要性,認為制作標題如同畫龍點睛。“如果用‘畫龍比作寫文章,用‘點睛比作制標題,是非常恰當?shù)?。龍身畫得好,龍眼點得好,這條龍就活了起來。否則,龍身畫得再好,而龍眼點得沒有神,就是一條死龍?!彼?,他不贊成寫文章定大題目,認為“題目大了,側(cè)面也就多了,內(nèi)容也就復雜了。
對象清,就是動筆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說話的對象是誰。我們寫文章是為了給人看的,給什么人看,要使人看下去,應該捉摸一下,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也就是,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領導人漫畫的“畫外音”
文Ⅰ王珍
習總書記的漫畫形象出現(xiàn)在了 《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圖表新聞中。一時之間成為網(wǎng)上熱議話題,受到廣泛贊譽。接著,李克強總理的漫畫也被發(fā)布出來。領導人相繼漫畫“出鏡”,不少網(wǎng)友認為領導人“很萌,很可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領導人的漫畫就已見諸報端。但是此次領導人漫畫,搭載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這列快車,無論從傳播速度還是廣度而言,那都是幾何級的增長。那么,作為傳播另一端的我們,接收到了什么?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親民”二字。
政要人物以卡通形象出現(xiàn),在國際上并不罕見,甚至已經(jīng)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有人將動漫傳播所帶來的價值和影響歸納為:無鴻溝、無障礙。無論文化程度、年齡大小,通過形象化、趣味化的表達,任何人都能實現(xiàn)與漫畫人物的“近距離接觸”,無形中就拉近了圖像所塑造的政治人物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行一個詞,叫做“走心”。對于領導干部而言,要走進群眾心里,首先就要打破那層距離感。有些干部為保持自己的權威感,常常端著“官架子”,正襟危坐。群眾來辦事,看到這樣一張臉,恐怕也只能“知難而退”了。
當然,就像領導人漫畫不是為了“賣萌”一樣,也不是倡導所有干部都去走“漫畫”路線,那就成了形式主義。親民,關鍵還是要看行動,要真正為群眾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到北京大雜院察訪民情,最關注的就是“聽聽大家對老城區(qū)改造的想法”,希望“把為群眾辦的實事辦好”。心系民生、尊重民意、為民解憂,這才是真正的親民。也唯有這樣的親民,才能獲得群眾真心擁戴。
反腐要有“刑上大夫”的氣魄
文Ⅰ傅達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20多位省部級官員被查,表明中國正以實際行動顯示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決心。但是,省部級高官的相繼落馬,讓公眾在感受中央力行反腐決心的同時,也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疑慮和猜想:是否反腐的層級止步于此?其背后可能受到的阻力究竟有多大?這場形同風暴式的反腐究竟能夠持續(xù)多久?應該說,薄熙來案件的審判,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神話”。但私底下,不少人依然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反腐表示擔憂。
腐敗是當今世界政治生態(tài)中的共同毒瘤。用法治的標準衡量,一個國家反腐的成功與否,不在于刑事執(zhí)法具體抓了多少貪官,也不在于用嚴酷的死刑震懾住多少潛在的貪腐分子,而應當在于是否遵循這樣一種反腐邏輯:任何人,無論你職位多高、權力多大,都會在制度上被視為濫用權力的“危險分子”,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一旦出現(xiàn)權力腐敗就必然會身敗名裂。
在法治的視野下,反腐的目的就是矯治那些失去控制的權力,將行使權力的人強制到法律的責任追究軌道。位高權重的腐敗者,總是會營造出復雜的官場和政經(jīng)生態(tài),涉及深度的政商糾葛和權力尋租,甚至傾心于打造私人利益的官場集團和小圈子。如果權力爛在“根子”上,下游的反腐即便抓住更多的官員,也很難說在實質(zhì)上將特權關進了制度的籠子里。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不難發(fā)覺十八大之后中央頻出反腐新政的真正亮點。“老虎蒼蠅一起打”以來,席卷全年的反腐風暴絲毫沒有停頓,反而呈現(xiàn)出“有腐必查”的常態(tài)化趨勢。反腐不能“敲山震虎”,而必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過持久的反腐耐力,塑造公眾的信賴和官員的用權習慣,為反腐法治化贏得時間。
時間都去哪兒了
文Ⅰ方言
時下最流行的歌曲恐怕非《時間都去哪兒了》莫屬,作為電影《私人訂制》的插曲,先上馬年春晚、再上元宵晚會,加之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也有提及。一時間,“時間都去哪兒了”由流行歌演變成了流行語。
這是一個競爭加劇的時代,也是一個節(jié)奏加快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波,“忙”已漸成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生存方式,一種人際交往的浮躁“時尚”,一種疏于親情、懶于學習的托詞。不經(jīng)意之中,時光悄悄流逝,頓生感傷“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真的很忙嗎,我們的時間到底都去哪兒了?有的人忙在床上,喜歡睡懶覺,一有空就睡個昏天黑地;有的人忙在網(wǎng)上,儼然“屏幕人”或“鍵人”,讓大把的時間從指縫間滑過;有的人忙在“場上”,不是在牌場上玩就是在交際場上混,趕了一場又一場。當然,由于交通擁堵,很多人的很多時間也花在了路上,不是在上下班就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這就需要加快建立方便市民出行的發(fā)達、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來漸進紓解,以給市民騰出更多的時間。
時間,是一個人生命長度的量度,也是一個人生命質(zhì)量的維度。看一個人的品位與層次,不是看他的職務高低,也不是看他的財富多少,而是看他的時間花在哪兒。一個人沉溺于吃喝玩樂,他的境界不會高;一個人熱衷于看書學習,他的素質(zhì)不會低。時間該去哪兒?既要花在板凳上,也要花在田野上?!鞍宓室昀洹保菪膶W習、靜心思考。習近平主席說:“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F(xiàn)在,我經(jīng)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比绻恳粋€人都把時間花在工作和學習上,實現(xiàn)個人的夢想和中國夢也就指日可待了。同時也要常坐“熱板凳”,有空陪陪親人,享受家的溫暖。(責任編輯/蔣葉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