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桂系比較重視廣西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編纂,建立了專門機構,以新的理念和方法,開展地方志的編纂、鄉(xiāng)賢遺著的整理等工作,留下了反映新桂系時期廣西地方自然、社會、人文的寶貴典籍,為保存、弘揚廣西歷史文化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 地方文獻 整理 編纂 新桂系 廣西
新桂系主政廣西期間,比較重視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編纂,建立了專門的機構編纂地方志、整理鄉(xiāng)賢遺著、創(chuàng)辦報刊雜志、開展地域文化研究,留下了較為豐富的文獻典籍和反映民國時代的寶貴資料,為保存、弘揚廣西歷史文化做出了貢獻。
1、建立了收集、整理地方文獻的專門機構
1911年竣工開館的桂林圖書館,是全國最早建立的十所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1931年廣西省政府又在南寧建立廣西省立第二圖書館,這兩所圖書館不僅“儲集各種圖書及地方文獻供眾閱覽”【1】,還“辦理關于地方文獻善本及金石書畫之一切事項”[2]。1935年省立第二圖書館還專門組織“搜集本省志書及前賢著作委員會”,“聘請熱心文化事業(yè),富有教育學識及經(jīng)驗,或曾為修志事業(yè)及熟悉本省新舊志概況者”擔任委員,開展廣西地方志書及前賢著作的收集工作[3]。
1931年廣西省政府啟動省志編纂工作,令各縣設置省志資料采輯處征集資料,并于次年成立廣西省修志局,負責“辦理編修廣西省志事務”[4],由廣西省主席黃旭初擔任督辦,聘馬君武為總纂,隨即著手征集資料,整理研究地方文獻,組織實地采訪調查,訂定廣西省修志篇目。這一時期,廣西省政府極力督促各地修志,形成了修志高潮,如1934年“省頒各縣施政準則,將修縣志一項,列為縣政工作之一”[5]。受抗戰(zhàn)影響,1938年廣西省修志局停辦,直至1942年,廣西省政府“為完成省志修訂工作起見特設置廣西省志編審委員會”[6],次年改稱廣西通志館,聘封祝祁為館長,聘蒙起鵬、黃誠沅等知名學者任編纂,繼續(xù)開展修志工作。這些修志機構雖因時局動蕩,幾辦幾停,但極大地促進了各縣地方志的編纂工作。
1942年廣西省政府“為搜集本省鄉(xiāng)賢于學術上確有價值之著作編??幸詮V流傳起見特設置廣西鄉(xiāng)賢遺著編印委員會”【7】,以李任仁為主任,開展《廣西叢書》的編印工作。
1947年廣西省政府又為“征集管理文獻及編纂本省志書”【8】,成立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由黃旭初擔任主任,李任仁、封祝祁為副主任,另聘12名委員,有組織、有計劃地收集、整理及編纂廣西地方文獻。該會制定了文獻資料征集、調查實施辦法以及歷史文物審查鑒定、期刊編輯、采訪等制度,調查掌握廣西文獻散布及存佚的大致情況,探討廣西歷史文化,對廣西文獻進行了初步梳理,及時征集、保存了一批珍貴的廣西地方文獻。
此外,廣西省政府及各機關團體,如廣西省政府編譯室、廣西教育廳、廣西財政廳、廣西民政廳、第四集團軍政治處、廣西民團周刊社、廣西建設研究會等,均是編輯、出版廣西地方文獻的主力。
2、留下了較為豐富的文獻典籍
新桂系時期編纂的地方文獻,記錄了當時廣西的發(fā)展狀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參考價值,主要有:
2.1地方志的編纂
據(jù)《廣西方志提要》、《廣西地方史志文獻聯(lián)合目錄》統(tǒng)計,新桂系時期廣西共編纂通志1部、縣志60余部。這一時期,許多本土的碩儒名士,如馬君武、封祝祁、黃誠沅、蒙起鵬、梁岵廬等,積極主持或參與了地方志的編纂,修志傳統(tǒng)得到了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并有諸多創(chuàng)新,涌現(xiàn)了一些佳作。如《貴縣志》被譽為民國時期廣西方志之善本,該志取材范圍廣泛,包含該邑從自然到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在體例和記載的詳略方面均有創(chuàng)新,尤其是結合內容插入圖表,既生動具體,又便于查閱、統(tǒng)計和比較。
當然,這一時期所修的方志也有許多缺點。如《榴江縣志》、《恭城縣志》、《凌云縣志》等,照搬廣西省頒布的志書目錄,一些章節(jié)或內容貧乏,或徒具空名。又如《廣西通志稿》,于1931年開始纂修,原擬定篇目為13篇,至1949年僅完成6篇,除地理篇完成纂修且質量較高外,其余僅完成個別章節(jié),整部志稿輯錄的資料不少未經(jīng)核實,油印裝訂也較草率,是十分粗糙的稿本。
2.2廣西鄉(xiāng)賢遺著的整理
新桂系時期,無論民間還是官方機構,對廣西鄉(xiāng)賢遺著的搜集、整理及研究都較為活躍,出現(xiàn)了《嶺西五家詩文集》、《廣西詩征丙編》、《粵西十四家詩鈔》、《寧明耆舊詩輯》、《廣西鄉(xiāng)賢文選》等書,保存了許多廣西詩文,推動了廣西鄉(xiāng)土文化的弘揚。
黃薊編纂的《嶺西五家詩文集》,收錄清咸豐、道光年間名噪一時的五位桂籍作者的詩文,有呂璜《月滄詩文集》、《初月樓文談》;朱琦《怡志堂詩文集》;王拯《龍壁山房詩文集》、《茂陵秋雨詞》、《瘦春詞鈔》;龍啟瑞《經(jīng)德堂文集》、《浣月山房詩集》、《反南春柳詞鈔》;彭昱堯《致翼堂詩文集》。
呂集義編的《廣西詩征丙編》,收錄清道光初年迄民國的106名廣西文人的詩篇982首,所錄詩篇或抄自傳集,或采諸選本,或搜之方志,或摘自詩話筆錄,或來自友人輾轉抄寄,凡在張鵬展《嶠西詩鈔》、梁章鉅《三管英靈集》收錄的詩分別編入甲、乙二編,本編不錄。
陳柱編選的《粵西十四家詩鈔》,選明末清初至1924年15位詩人的4900多首詩,其編選所據(jù)的詩集有:《補學軒詩集》、《寶墨樓詩冊》、《滄瓠詩鈔》、《沐日浴月庵集》等,這些詩集雖然大多保存下來,但存量有限,有的已散佚,如民國初年廣西省咨議局議長甘曦所著的《滄瓠詩鈔》已佚,幸《粵西十四家詩鈔》錄其詩153首,后人方能大致明了甘曦的創(chuàng)作成就。
廣西鄉(xiāng)賢遺著編印委員會1943年出版了《謝石臞先生遺集》,1944年出版了《陳榕門先生遺書》,后者含《培遠堂文集》《培遠堂文檄》、“五種遺規(guī)”等,共10種94卷,是民國時期最大規(guī)模的對單一廣西歷史名人著作的整理成果。
廣西省文獻委員會亦將調查整理廣西鄉(xiāng)賢遺著列入計劃,并首先計劃選擇具有學術價值的60種書稿,分為10期進行編校、付印,其中第一期計劃為唐景崧《請纓日記》及《唐書注》、王貴德《青箱集勝》、況祥麟《六書管見》、張其锽《墨經(jīng)通解》、謝良琦《醉白堂集》六種,因限于人力,至1949年委員會結束工作前僅完成《請纓日記》的編校,惜因缺少經(jīng)費無法付印。
2.3廣西地理歷史的研究
新桂系時期,對廣西地理歷史的研究頗有成就。桂籍學者立足于本地,飽含著熱愛桑梓的情感,去探討家鄉(xiāng)的文化發(fā)展,外省籍學者也從學術的角度,展開對廣西的研究。
地理研究方面,廣西省民政廳編印了《廣西全省分縣地圖》、《廣西各縣概況》,保留了當時重要的地情資料。黃誠沅經(jīng)過長期考察、研究,查閱歷代資料撰寫了《廣西郡邑建置沿革表》,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秦、漢至清代廣西各郡縣的設置、演變及沿革情況,并附有精煉的文字說明,該書訂正了前人著作中的謬誤,論述有根有據(jù),是研究廣西郡邑建制沿革的重要參考資料。
歷史研究方面則體現(xiàn)了濃郁的廣西地域特色。廣西為邊疆省份,與越南接壤,有關中越邊境防務的研究頗多,有《廣西邊防紀要》、《廣西邊防》、《廣西邊務概要》、《廣西邊務沿革史》等文獻,論述了中越兩地地情、往來關系及重要的邊防事務。又如廣西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策源地,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的著作尤豐。20世紀20年代起,桂籍學者羅爾綱首先從事太平天國史的研究,其《太平天國史綱》論述了太平天國的革命性質、失敗的原因及對后世的影響,是全面系統(tǒng)介紹太平天國運動的早期著作。1942年,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應廣西省政府邀請到廣西調查訪問,在獲取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出版了《金田之游及其他》、《太平天國廣西首義史》等書。還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史》、《太平天國的社會政治思想》、《太平天國革命文化史》等,則從不同角度研究太平天國運動。此外,記錄廣西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跡及成就的傳記、譜牒也不少。
2.4少數(shù)民族的系統(tǒng)研究
廣西的瑤、苗、侗等民族,在民國時期被稱為特種部族。20世紀20年代后,出于對國家邊疆危機的憂慮,伴隨著西方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新興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傳入,一批學者開始了對包括廣西在內的少數(shù)民族的調查與研究。自1932-1933年桂北瑤民起義后,新桂系也開始注重少數(shù)民族研究,并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來協(xié)調民族關系,緩和民族矛盾。
1928年7、8月間,中央研究院派顏復禮、商承祚到廣西凌云縣北部調查,拍攝了大量照片,記錄了紅頭瑤、藍靛瑤、盤古瑤、長發(fā)瑤的生活習俗和語言,1929年出版了《廣西凌云瑤人調查報告》。
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劉錫蕃的《嶺表紀蠻》,作者從事廣西特種教育師資的訓練,對邊疆民族頗有研究,多次深入民族地區(qū)博采民風,廣收資料,該書記錄了壯、瑤、苗等民族的概況,對其南移、居住、飲食、服飾、家庭組合、婚姻、喪葬、語言、歌謠、土司制度等情況,記載尤為詳盡,是較早研究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論著。
1935年,廣西省政府邀請費孝通、王同慧到廣西研究特種部族的人種和社會組織,二人深入大瑤山進行田野調查,撰成《廣西省象縣東南鄉(xiāng)花籃瑤社會組織》,該書沿著家庭、親屬、村落、族團及族團間的關系層層深入,全面敘述大瑤山花籃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描述了完整的花籃瑤社會組織和文化結構,在中國社會人類學史上影響深遠。
容縣徐松石撰寫了《粵江流域人民史》、《泰族僮族粵族考》,前者主要記載古代廣西壯、瑤、苗族的族源及其與中原漢族的關系、壯族別名、壯族地名、壯族血統(tǒng)、嶺南的開拓等情況,后者首創(chuàng)并運用“地名研究考證法”,來論證嶺南土著民族的歷史。
此外,民族研究成果還有陳志良的《廣西特種部族歌謠集》、唐兆民的《瑤山散記》、龐新民的《兩廣瑤山調查》、雷雨的《廣西西隆縣苗沖紀聞》、梁岵廬的《倮文初箋》、趙元任的《廣西瑤歌記音》等。
這些著作提出了許多研究觀點,積累了大量資料,涉及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族源、歷史、語言、經(jīng)濟生活、風俗習慣等領域,為建國后進行民族識別、開展民族研究奠定了基礎,并保存了可供比較的珍貴資料。
2.5新桂系建設廣西的成就總結
新桂系為鞏固在廣西的統(tǒng)治,整經(jīng)軍武,勵精圖治,頒布了《廣西建設綱領》,進行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四大建設”,廣西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引起國內各界人士的矚目,一時學者、名流紛紛到廣西參觀考察,喻廣西為“模范省”。這一時期廣西取得的成就,從理論到實踐,多形成文獻進行總結、宣傳。
軍事方面。新桂系首先強調軍事建設,實行“三寓政策”,以大辦民團為主要內容,建立了一整套從省到鄉(xiāng)村的嚴密的民團組織,同時抓緊進行軍備建設,建立兵工廠,組建空軍,成立廣西航空學校,構筑城防工事,等等。為了配合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行,廣西省政府及下屬各機關、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廣西民團周刊社以及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邱昌渭、李品仙等政要,撰寫、出版了《廣西民團概觀》、《本集團軍奮斗史》、《軍民合作在廣西》、《廣西航空學校??返?,展開強大的輿論宣傳和輔導。僅1938年3月至1939年6月間,廣西民團周刊社就出版了兩輯《民團叢刊》,共20種,分別從各個方面闡述民團制度的理論指導體系,闡述民團的性質、任務、訓練、組織方式、編練方法及其在政權結構中的重要地位。
政治方面。新桂系的政治建設主要是整頓各級政治組織,尤其是加強鄉(xiāng)村基層政權的建設,訓練干部,培養(yǎng)新人。白崇禧曾指出:“要想推行一種新的政治主張或制度,必定要有受過相當訓練的新的人材出來負責,然后這種新政治主張或制度,才可以實現(xiàn)”【9】,為此,新桂系提出“行新政,用新人”的口號,展開大規(guī)模的干部訓練。新桂系又推行“三位一體制”,極大地提高了基層政權的效能。這些制度的推行同樣需要強大的輿論宣傳工具,《廣西地方自治概要》、《桂政紀實》、《廣西政治建設》、《廣西革命與建設》、《廣西縣政》、《縣政建設與基層建設》以及《基層建設叢書》、《基本認識叢刊》、《建國叢刊》等,涵蓋了新桂系“四大建設”的基本理論和基礎技能,對于鞏固新桂系的統(tǒng)治有極大促進。
經(jīng)濟方面。新桂系強調以“自給”為原則,具體措施有興辦新式工廠,發(fā)展省營工業(yè),鼓勵民營企業(yè),開采礦產(chǎn),發(fā)展農林業(yè),增加對外貿易,整頓金融財政,發(fā)展交通等。這一時期的文獻,如《廣西農村經(jīng)濟概況》、《廣西各縣農村經(jīng)濟狀況》、《廣西各縣財政概況》、《廣西各縣工業(yè)概況》、《廣西農工行政概況》、《廣西糧食調查》、《廣西省農村調查》等,保留了當時的許多經(jīng)濟資料?!稄V西經(jīng)濟問題綱要》、《廣西經(jīng)濟建設施政綱要》、《廣西經(jīng)濟建設諸問題》、《廣西租稅概觀》等專門論著,則從各領域論述、探討了廣西經(jīng)濟的建設問題。
文化方面。新桂系的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是開展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1933年,廣西省政府頒布了《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大綱》(次年修訂為六年計劃大綱)等項法案,在全省開展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由政府用行政力量推行,所有適齡兒童和18~45歲的失學成人一律強迫入學,1939年又在全省開展成人教育年活動,旨在徹底掃除文盲。這些教育措施在全國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1940年教育部通令各省制訂國民教育五年計劃,推廣廣西的經(jīng)驗和辦法。雷沞鴻、黃旭初等撰寫了《國民基礎教育論叢》、《廣西六年來之國民基礎教育》、《國民基礎教育與廣西建設》等書,論述國民基礎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論演進、制度發(fā)展及實施方法等,也為從事國民基礎教育運動的人員提供具體指導。新桂系還注重發(fā)展中高等教育、師范教育、社會教育、特種教育,《廣西國民中學教育》、《廣西之特種教育》、《廣西法專始末記》、《國立廣西大學手冊》等,或論述教育理論,或總結教育經(jīng)驗,或記錄教育實踐,其它如《廣西教育概況》、《廣西省社會教育概況》、《廣西教育史料》、《廣西留學史》等文獻,則記錄了豐富的廣西教育史料。
2.6時事要務的及時記錄
新桂系時期,時效性較強的報刊雜志在廣西得到發(fā)展和繁榮,廣西省政府、建設廳、財政廳、民政廳、教育廳、農工廳及民團等大力創(chuàng)辦報紙和期刊,登載時事新聞、法令、公報、論著等,用以傳遞社會信息、表達政治意向、宣傳政績、傳播思想文化,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社會生活等,及時記錄了當時廣西各方面的情況。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廣西地方文獻以濃墨重彩記錄了抗日戰(zhàn)爭,除報刊雜志高奏抗日救亡主旋律外,還有許多專門著述,如《廣西學生軍》、《反攻南寧戰(zhàn)役經(jīng)過》、《血戰(zhàn)昆侖關》、《桂林血戰(zhàn)實錄》《受難的人民——桂林疏散記》等等,揭露了日本侵略廣西的暴行,記錄了廣西人民英勇抗戰(zhàn)保衛(wèi)家園的事跡。
3、融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涌現(xiàn)了一批學養(yǎng)深厚的桂籍學者
新桂系時期,伴隨著西學東進和社會的發(fā)展,各機關團體及專家學者在地方文獻的整理和編纂上,吸納了先進的觀點,運用了新的方法。
以地方志的編纂為例。新桂系時期,廣西有多部地方志采用了西方教科書的章節(jié)體結構,廣西省修志局頒布的省志編目,設地理、社會、政治、經(jīng)濟、前事、文化等十編,體現(xiàn)了近代學科分類的理念,具有層次分明、邏輯性強、便于檢索等特點。在內容上,則記載了許多新事物和新成果,時代性增強。如1937年的《邕寧縣志》,用20[WTB2][WTBZ]的篇幅記載經(jīng)濟,所記的物價、南寧開埠等資料,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該志還設立了氣象、地方自治機關、電話、電力公司等標題,承載了與時俱進的新事物。1945年的《三江縣志》則反映了當時民族學研究的成果,記載了漢、苗、瑤、侗等民族的分布、源流、人口、語言、風俗習慣等內容,附有《種族分布圖》、《姓氏簡表》、《苗話與官話對照表》、《紅瑤話與官話對照表》、《各族性情、言語、民間風俗習尚一覽表》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外,方志編纂的創(chuàng)新還體現(xiàn)在統(tǒng)計圖表和照片的運用上,如《貴縣志》,運用條形、曲線、地圖等,又制作氣候、戶口、米油價變遷、貨幣比價等統(tǒng)計表記錄各項數(shù)據(jù),還收錄了反映當?shù)厝宋?、古跡、風光的照片。這些創(chuàng)新手法,極大地豐富了地方志的內容,提高了地方志存史和實用的價值。
再以地方文獻書目的編制為例。新桂系時期,廣西地方文獻書目能夠結合廣西的特點,引進西方目錄學知識進行編排,在方法的創(chuàng)新上,有較大跨越。廣西統(tǒng)計局1934年編印的《廣西省述作目錄》,收錄兩漢至1934年桂人或純桂人團體的各種撰著、譯述、纂輯、箋注,已經(jīng)成稿的全部甄錄,非桂人編撰的有關廣西的文獻也收錄,官書從略,計收書2548種,采用美國的杜威十進分類法編次,分總類、哲學、宗教、社會科學、語文學、自然科學、應用藝術、藝術、文學和地史,每書著錄書名、作者簡介以及出版時間、備注諸項,并附有《作品分類比較》、《作品時代比較》、《作品分縣比較》。另一部研究近代廣西文化史的重要書目,是1934年出版的蒙起鵬編著的《廣西近代經(jīng)籍志》。清代謝啟昆纂修的《廣西通志》,有“藝文志”記錄歷代廣西著述,所錄之書止于嘉慶年間,此后百余年尚無專書記錄廣西著述。蒙起鵬仿照謝啟昆《廣西通志》體例,收錄清嘉慶至民國年間廣西人著述及部分外省籍人士有關廣西的著述,并補錄嘉慶以前刊行而“謝志”缺漏未載之書,共7卷,收錄著述562種,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先列書名及撰者,再注其存世情況,最后引歷史上的地方志、史書人物志等對經(jīng)籍志有關內容的記載,間有作者的案語,并多附有各書撰者的小傳。這些書目,在著錄的科學性、類目的詳盡性、結構的嚴謹性方面,均較前大有發(fā)展。
新桂系時期,涌現(xiàn)了一批博學多識、愛鄉(xiāng)敬賢的桂籍學者,有黃薊、黃誠沅、蒙起鵬、馬君武、雷沛鴻、陳柱等。這些名家碩儒學養(yǎng)深厚,通曉古今,諳熟廣西的歷史、典籍,除撰有專門著作外,還著眼于廣西,致力于纂修方志、編寫書目、匯編文獻等工作。如黃薊曾說:“有清道光咸豐之交桐城之學流衍于廣西而月滄伯韓翰臣定甫子穆諸子詩古文辭并著名當世曾文正公于歐陽修文集序述其淵源特詳長沙王益吾遵義黎莼齋兩先生復相繼以其文選入續(xù)古文辭類纂由是天下莫不知有嶺西五大家矣”[10],因而編纂《嶺西五家詩文集》,為保存桂籍人士著述做出了貢獻。又如有“國學大師”之稱的北流人陳柱,著作等身,感于“吾桂以僻處西南,文學之士倍難于他省。然亦惟其難,而成就者乃確乎不可易。蓋能者尚不易傳,則其不能者必無幸傳矣!然又以流布之難,即此不易傳者,久之亦淹沒而不傳,可慨也!……省中學子既難睹先哲之典型,而海內文人欲一覘吾桂之文化亦戛戛其難,豈不重可嘆哉!”[11],因而萌生“網(wǎng)羅先哲遺著,名曰《粵西叢書》以刊行于世”的愿望,惜“力有未逮”【12】,只輯成《粵西十四家詩鈔》,但這足以說明他對于傳承、弘揚鄉(xiāng)土文化已經(jīng)有著深刻的認識。
4、結語
新桂系時期廣西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編纂,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形式不斷發(fā)展變化,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新桂系的建設重心在于軍事和政治,對整理和編纂地方文獻投入的經(jīng)費、人力不足,難以取得顯著的成就。第二,新桂系整理和編纂地方文獻,是為其統(tǒng)治服務的,偏重于政治、軍事等社會科學方面,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研究較少。第三,文獻的質量和研究深度尚有欠缺。但總的說來,新桂系時期的廣西地方文獻,反映、記錄了新桂系時期廣西地方自然、社會、人文的歷史和發(fā)展,是廣西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保存、弘揚廣西歷史文化所做出的貢獻,是毋庸質疑的。
[參考文獻]
[1] 修正廣西省立桂林圖書館章程.廣西省政府公報,1942-08-21(1466):9.
[2] 廣西省立南寧圖書館章程.廣西省政府公報,1942-09-05(1478):6.
[3] 省立第二圖書館組織搜集本省志書及前賢著作委員會.《民國日報》(南寧)1935-04-24(8).
[4] 廣西省修志局組織簡章.廣西省政府公報,1932-04-01(27):7.
[5] 陳壽民.序.謝祖莘、陳壽民等修,莫炳奎總纂.邕寧縣志,南寧大成印書館,1937.
[6] 廣西省志編審委員會組織簡章.廣西省政府公報,1942-07-29(1446):2.
[7] 廣西省鄉(xiāng)賢遺著編印委員會組織規(guī)程.廣西省政府公報,1942-05(1382):2.
[8] 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組織規(guī)程.廣西文獻通訊,1947(1):4.
[9 ] 孫仁林,龍家驤,葉貽俊,等.桂政紀實·第二編,政治建設.廣西省政府十年建設編撰委員會,1946:111;146-147.
[10] 黃薊.跋.嶺西五家詩文集,桂林典雅堂,1935.
[11] 陳柱.粵西十四家詩鈔跋.《粵西十四家詩鈔》校評(下冊).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12] 陳柱.粵西十四家詩鈔序二.《粵西十四家詩鈔》校評(上冊).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014-02-23
廖曉云(1970- ),女,廣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