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他的書賣得火,可以說火得有些“喪心病狂”。其實,書中的30多個短故事,買書的大多在他的微博上看過,而正因為看過才癡情追隨。
在簽名售書中,一個女子買了他的兩本書,一本上要他給自己的寶寶寫上一句話;另一本也讓他簽了名,說是要送給“她未來的他”。這是一個遭受生活變故的女子,雖說心中有傷痛,但她并不沉淪,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
這天,他帶去了500本書,不到半天就告罄。這本書的名字叫《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其中有一個故事叫《擺渡人》,其題記是:“世事如書,我偏愛你這一句,愿做個逗號,待在你腳邊。但你有自己的朗讀者,而我只是一個擺渡人?!彼?980年出生于江蘇南通的張嘉佳,而他就是一個“擺渡人”,擺渡了自己,也擺渡了別人。
張嘉佳一直很叛逆,他說,自己的叛逆只做年少輕狂時大家都想做的事,因為叛逆“有底線”,中學(xué)時,雖說和當校長的媽媽長期而有力的斗智斗勇,但依然考上了名牌大學(xué)。
從南京大學(xué)畢業(yè)后,從小就有著文藝范兒的張嘉佳寫小說、當編劇。為獲取素材,他還向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xué)旗手村上春樹學(xué)習(xí)——開酒吧。
2012年,也是為了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也是散心,張嘉佳好長時間都在外旅行,直到將積蓄的30多萬元全部花光,這才收拾東西回家。他想,也許到家后父母再給自己一些旅行費。然而,就在這時,突然接到母親的電話:父親心肌梗塞,需要做手術(shù),而手術(shù)風險很大。直到這時,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絕望,在此之前他曾有過3次抑郁史。
第一次是2003年,大學(xué)剛畢業(yè)時的他根本適應(yīng)不了社會,以致日日失眠,全靠藥物控制癥狀。第二次是2005年,因為失戀,抑郁的他差點兒從10層樓的窗戶中跳了下去。第三次是2012年,他以為自己找到了感情的歸宿,可結(jié)婚只一年卻遭遇婚變。
在旅行歸來照料病重的父親時,張嘉佳目睹了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區(qū)的生死無常之后,他從絕望的彼岸開始擺渡自己了。一旦遇到事情他就問自己:“會不會死?不會,那還有什么好絕望的!”
2013年,他已再無分文,但日子還得過下去。當人變得坦然,對未來充滿希望時,原來絕望過的一切都會是人生難得的經(jīng)驗,如果去寫作,它也就成了最好的素材和原料。這時,張嘉佳想到了寫一些故事,要是其中哪一篇寫得好,就將其改寫成電影劇本,賣出去后生活也就不用愁了。
第一篇故事寫在6月20日,名叫《寫在33歲生日》:陳未離婚了,每天離不開伏特加。后來,他開始了一段400多天的旅行,旅行是旅途中的修行,也許你改變不了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沒有32歲經(jīng)歷的事情,也沒有33歲他能看到的世界……
顯而易見,故事中的陳未,就是他自己。讓他沒想到的是,故事發(fā)在微博上后,一天里就引來大量粉絲。粉絲們留言說:從他的故事中,讓自己終于有了面對自己的勇氣。這讓他明白:在改變自己中,也在影響著世界。張嘉佳由此看到了寫故事不同尋常的意義。
從此,他一發(fā)而不可收,一個3千字左右的故事,開頭適逢其時,變故又猝不及防;中間分分合合或生離死別;結(jié)局往往是花開兩朵,天各一方。一個故事讀下來,留給讀者的是小清新,大溫暖。由于這些故事發(fā)布的時間通常是夜里9點到10點,故被網(wǎng)友們稱為“睡前故事系列”,系列故事的閱讀量已超過4億人次。
目前,書里有5個故事被影視公司購買拍攝版權(quán),與張嘉佳合作的導(dǎo)演有陳國富、寧浩、王家衛(wèi)。尤其是王家衛(wèi),已開始與他在電話中探討梁朝偉適合演他故事里哪一個角色。
人們皆說他的叛逆是一種氣質(zhì),因為他的叛逆最終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擺渡人。無論叛逆與否,生命中必定有逆境、苦難……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也是生命給你的禮物,是促使你體悟人生的寶貴機遇。
●責編/安然(anran01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