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包利民
摘 要:伊壁鳩魯對馬克思的哲學影響可以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直接看到。不過,在馬克思哲學發(fā)展中,這種影響并未消失,而是深化成了隱而不顯的思想元素之一。馬克思之所以能獨具慧眼地從《精神現(xiàn)象學》入手批判黑格爾的整個哲學體系,正是得益于伊壁鳩魯主義。馬克思走向經(jīng)濟學批判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其博士論文的思想延續(xù)。此外,伊壁鳩魯主義中的“花園”式理想世界與內在自由思想,都可以側面說明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圖景的某些特征。凡此種種,都值得關心古今之爭的學者們繼續(xù)探究。
關鍵詞:馬克思;伊壁鳩魯;黑格爾;自我意識
中圖分類號:A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3-0036-07
一、馬克思的思想根底與古今之爭
現(xiàn)代學術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發(fā)生學的角度分析某種思想學說的“根底”(即潛在的基礎性價值)。比如,從馬克思的猶太人身份所包含的猶太教思想背景去審思其學說的文化本質。1當然,就此而言,可能的角度有多種。列寧于1913年3月為紀念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寫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的解讀是最為流行的了。不過也有學者對列寧之說提出異議,認為它不夠確切,也無文本依據(jù),而主張回到據(jù)說“得到馬克思的認可”的恩格斯所概括的“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和“一個科學結論”上來2:前者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后者即科學社會主義。但“來源”不同于“根底”:前者具有質料(材料)性,后者具有形式(結構)性。換言之,更重要的問題在于,馬克思以什么樣的學理形式將作為材料資源的古典型思想鍛造為“揚棄地否定”了其來源的新思想的?這依然涉及哲學。各種“來源說”肯定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對馬克思的影響。本文則希望強調:伊壁鳩魯哲學對馬克思哲學基本框架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般說來,馬克思所批判的學說都具有古典特征,而馬克思本人則代表了現(xiàn)代哲學的價值立場。換言之,從古今之爭的角度看,馬克思是一個批判古典價值框架的現(xiàn)代思想家,而這原初開始于馬克思對伊壁鳩魯?shù)恼軐W研究。我們知道,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題為“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這篇論文的主題是論伊壁鳩魯、自我意識乃至自由精神。與馬克思的其他著作相比,這篇論著是他少有的“純哲學”著作。但是,不少人忽視了這篇論文從哲學的高度奠定了馬克思一生的思想形式。實際上,這篇論文對馬克思一生思想具有某種總領性的意義,如同《論科學和藝術》(即《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對其作者盧梭的充滿矛盾和謎題的整個思想的涵蓋作用。盧梭是馬克思的前輩哲人——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思想類型上,因為他們都屬于反對古典式思想的現(xiàn)代人。《論科學和藝術》初版時,卷首版畫由盧梭親自挑選,左上方是手持火把的普羅米修斯,正從云端下降,畫面正中是一個站在石座上仰面望著普羅米修斯的人;右下方走來半人半羊形象的森林之神薩蒂爾(Satyr),畫上寫道:“薩蒂爾,這個你不懂?!痹谑潞髮Π娈嫷慕忉屩?,盧梭承認他自比為普羅米修斯。無獨有偶——甚至并非偶然——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在序言中將普羅米修斯的名言“我痛恨所有的神”作為“哲學自己的自白”,意即“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并宣布:“普羅米修斯是哲學歷書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保?](P12)馬克思和盧梭借普羅米修斯的神話意象所要表達的主旨是自由。然而,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是一種區(qū)別于古典自由的現(xiàn)代自由。
同時,像盧梭一樣,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思想也基于對古典哲學的深入研究。這是跟在他后面的許多所謂“馬克思主義者”往往望塵莫及的。如果說盧梭的著作主要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論證現(xiàn)代自由的,那么,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則從本體論的角度論證它。盧梭和馬克思都旨在挑戰(zhàn)古典哲學之神,但第一個做出如此挑戰(zhàn)的哲人是伊壁鳩魯。這一點也是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首先得到澄清的。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批判人們一直在重復“西塞羅和普盧塔克所說過的廢話”[1](P10),說伽桑狄對于伊壁鳩魯哲學只能“學習”,不能“講授”,而他則據(jù)此發(fā)現(xiàn)了“理解希臘哲學的真正歷史的鑰匙”[1](P11)。這里的“真正”一詞與馬克思后來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從1840年到1844年,時間并不長)中將《精神現(xiàn)象學》稱作“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中的“真正”具有同樣的特殊含義,即針對“虛假”的認識或觀念而言。理解希臘哲學史的“虛假”鑰匙,顯然也出自黑格爾。如果說馬克思是普羅米修斯,那么,曾經(jīng)束縛他的宙斯不是別人,正是黑格爾。痛恨所有神的“異端”神來自同一神族,正如宙斯系統(tǒng)的諸神與提坦諸神的關系。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旨在“重塑”被黑格爾化了的希臘哲學史,伊壁鳩魯由此被突出起來。
二、馬克思對自由的本體論證明
“發(fā)現(xiàn)”伊壁鳩魯,是一種“哲學史”眼光。馬克思在思想的海洋中找到伊壁鳩魯,首先得益于黑格爾的提示。那時的馬克思是一個青年黑格爾派成員。馬克思和他的伊壁鳩魯?shù)纳癫皇茄诺淠?,不是阿波羅,不是宙斯體系中的任何一位神靈,而是痛恨所有這些神的普羅米修斯。以宙斯為主的諸神之所以值得痛恨,是因為他們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的至高無上性。所以,我們有理由說,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決裂”就是從他的博士論文開始的,無論他這時是唯心主義者還是唯物主義者(要進行這種判定其實并不容易),因為秉持古典哲學“道統(tǒng)”的黑格爾雖然將自我意識作為人的“定義”,但是不會像馬克思那樣通過普羅米修斯的火一般的激情將它推至最高地位。黑格爾認為,伊壁鳩魯這樣的哲學就其原則來說“不是客觀的,而是獨斷的,是建立在自我意識自求滿足的要求上面的”,因而一旦“深入細節(jié)”就“沒有趣味”[2](P5),這種無趣性簡直是最隱晦的虛無主義“宣言”。對黑格爾來說,在伊壁鳩魯主義等“這一組哲學”中,人因處于羅馬世界的現(xiàn)實悲苦中而“退回到了自身,并在那里去尋求現(xiàn)實世界中已經(jīng)再也找不到的諧和”[2](P5)。
黑格爾對伊壁鳩魯哲學的態(tài)度總是隱含著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的思想根底。我們不妨聽聽下面這段“哲學自白”。在1818年10月22日柏林大學的開講辭中,黑格爾說:“這些工作占據(jù)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階層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們精神上的內心生活不能贏得寧靜。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xiàn)實,太馳騖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保?](P31)這聽起來就像伊壁鳩魯主義者的“勸世箴言”,但黑格爾并非伊壁鳩魯,他認為伊壁鳩魯式的寧靜缺乏真正或充實的內容,或者說不夠(與世界)“諧和”,而黑格爾式的寧靜則足以“自怡”(因為已經(jīng)克服了世界)。但對馬克思來說,這種黑格爾式的寧靜足以消解暴力革命論的合理性,以思辨的生活為哲學的最高滿足,而伊壁鳩魯式的寧靜正因它有黑格爾所指出的那種缺點(不諧和)則可以推出“批判的武器”對“武器的批判”的不可替代性。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理解的伊壁鳩魯只是半個普羅米修斯,他承認了自我意識的最高性,但是還沒有去真正地、具體地、實踐地反對普羅米修斯所痛恨的諸神。如果僅僅主張實踐,則馬克思也將只是半個馬克思,在道出“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之前,馬克思還要從本體論上證明他的“實踐”(無產(chǎn)階級革命)何以可能和必要。[4](P6,8)為此,馬克思召喚伊壁鳩魯這個“半神”。
現(xiàn)代自由主義也主張自由,但是沒有論證,故而自由只是一種獨斷式的信仰,一種缺乏理性支持的教條——連“半神”盧梭也只能獨斷地說“人是生而自由的”而已。問題是,自由(真的)存在嗎?它可能具有哲學史上有名的“本體論論證”嗎?
本體論探究存在(有),也涉及哲學的開端以及如何開端的問題。黑格爾對此有專門而詳細的分析論證,這是前輩哲人沒有做過的哲學研究。在《邏輯學》中,黑格爾分析指出,哲學在邏輯上開端于純粹的存在(純有)。據(jù)此,與“哲學”同一的“哲學史”開端于愛利亞學派——更準確地說,是巴門尼德。馬克思將伊壁鳩魯論原子和虛空對應于黑格爾《邏輯學》中論純粹的有和無。但從一開始,馬克思的本體論就與黑格爾的本體論有著微妙而重大的差別。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這正是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的那種差別。在具體闡釋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在物理學(即自然哲學,其實就是本體論)上的差別時,馬克思開宗明義地指出:“伊壁鳩魯認為原子在虛空中有三種運動。一種運動是直線式的下落;另一種運動起因于原子偏離直線;第三種運動是由于許多原子的相互排斥而引起的。承認第一種和第三種運動是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共同的;可是,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卻把伊壁鳩魯同德謨克利特區(qū)別開來了?!保?](P30)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看,德謨克利特的原子遵循牛頓第一定律;而伊壁鳩魯?shù)摹霸右?guī)律”則應該這樣表述:當一個原子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或距離其他原子足夠遠時,它就做自由或隨意運動,即下一時刻會脫離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所預定的軌跡而偏斜向任何方向。
牛頓力學在本質上也是古典型思想,他的被有意無意加以掩蓋或漠視的神學思想更能證明這一點。無論牛頓之前還是牛頓之后的思想家,但凡批評伊壁鳩魯,(幾乎)都是基于古典“認識型”(??抡Z),如馬克思在表述完兩種原子論的同異之后馬上舉出的西塞羅和皮埃爾·培爾(后者是百科全書派先驅之一)的評見。這兩位批評者都說,伊壁鳩魯在他所研習的德謨克利特的學說中發(fā)現(xiàn),如果原子僅僅做直線運動(第一種運動),那么,原子間的碰撞(第三種運動)甚至都不會發(fā)生,這樣就產(chǎn)生不了(非虛空的)世界,于是,伊壁鳩魯“被迫外加”了一種運動,即偏斜運動(第二種運動)。在講究邏輯推演的“哲學界”,這種臨時補救的做法是學者的“恥辱”。事實上,馬克思同意西塞羅等人的邏輯分析,他說:“盧克萊修說得對,如果原子不是經(jīng)常發(fā)生偏斜,就不會有原子的沖擊,原子的碰撞,因而世界永遠也不會創(chuàng)造出來。”[1](P36)但是,在這一共識之后,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哲學觀:西塞羅認為,直線運動與偏斜運動在邏輯上不能共存,伊壁鳩魯讓二者共存,是哲學的恥辱;馬克思則認為,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在它的運動中產(chǎn)生不了區(qū)別于虛空的實在世界,才是哲學的恥辱。換言之,盧克萊修和馬克思都替伊壁鳩魯批判了德謨克利特,因為按照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合乎邏輯地推理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原子并不比虛空更多,即僅做直線運動的原子所構成的那個世界就是虛空本身。
據(jù)此,馬克思為伊壁鳩魯辯護說,西塞羅所斷定的伊壁鳩魯哲學在邏輯上的“恥辱”乃出于他的誤解或偏見;事實上,原子的偏斜運動并非伊壁鳩魯在哲學原理之外的補遺法則,而是高于直線運動的真正原則,原子間的碰撞據(jù)此可能。馬克思強調:“下落運動是非獨立性的運動。”[1](P33)換言之,原子的直線運動或牛頓第一定律所指出的那種運動,是非本質的運動;而偏斜運動才是本質的或獨立性的運動。正如靜止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直線運動是偏斜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1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對于自由的本體論論證。馬克思看重伊壁鳩魯,是因為從伊壁鳩魯?shù)恼撟C出發(fā),自由的位置從本體論上說優(yōu)先于黑格爾賦予它的位置。黑格爾認為,自由在“邏輯學”階段還無力存在,要經(jīng)過“自然哲學”的種種演化,到“精神哲學”中才能存在起來,即在“客觀精神”(法哲學或政治哲學)乃至“絕對精神”(絕對知識)中才真正談得上;馬克思則認為,自由一開始就存在,即在原子-運動之際就存在。從這樣的關于自由的本體論論證看,如果自由不是一開始就存在,后來是無力進入存在的。可見,馬克思的辯證法是自由去運動的邏輯,而黑格爾的辯證法是自由被產(chǎn)生的邏輯。較于馬克思的哲學邏輯一開始就有自由,黑格爾的哲學邏輯到最后才有自由,雖然就其邏輯的圓圈運動而言,最終與最初是同一的。對馬克思的伊壁鳩魯而言,原子是一存在就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被限制自由的)枷鎖之中。普羅米修斯對諸神的痛恨和馬克思解放全人類的激情都蘊含在這種原子論中。
應當說,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論分別代表了古典自由和現(xiàn)代自由。黑格爾對古典自由的最終解釋出現(xiàn)在《精神現(xiàn)象學》的結尾處。在那里,他化用了席勒的《友誼》一詩中的詩句作為全書的結語。席勒該詩全文為:“偉大的世界主宰,/沒有朋友,深感欠缺。/為此他就創(chuàng)造出諸多精神,/反映自己的幸福,以求心賞意悅。/這最高的本質,不曾找到/任何東西和他的品級相若。/從整個靈魂王國的圣餐杯里,/無限性給他翻涌起泡沫?!保?](P275注)黑格爾的哲學與席勒的詩共享或“分有”同一古典型的神:他作為最高精神人格通過對精神的自我創(chuàng)造而愉悅自我,以此免于淪入虛無主義境地。在絕對知識或絕對精神中,黑格爾保守著古典(政治)哲學的目的論內核。在黑格爾那里,自由不是原子式的或個體式的,而是大全式的或整體式的。對黑格爾的古典哲學來說,自由不是靠動力因(原子的偏斜運動)成立的,而是靠目的因(絕對精神)成立的;進而,作為自我意識的人不是生而自由的,而是生而向往自由的,即確實是生而不自由的。當人獲得自由時,馬克思會和盧梭一樣認為,這只是一種恰當?shù)臍w還或“復性”,即自由是我們天生的權利,由此反襯出不自由作為剝奪本然狀態(tài)而不正義。黑格爾則認為自由是人依據(jù)其神性目的對當下自身狀態(tài)的超越,即存在水平的提升(追求高貴)。復歸性自由(現(xiàn)代自由)得到的是伊壁鳩魯式的神特有的那種寧靜,超升性的自由(古典自由)得到的是席勒式的精神涌動。在這個意義上,現(xiàn)代精神的范式是由伊壁鳩魯確定的,他通過修改古典精神的積極性,讓神的概念變成了消極性本身。從古典意義上說,這種消極性思想就是(現(xiàn)代)無神論和以賽亞·伯林式的消極自由論的本質。
馬克思承認并總結了伊壁鳩魯哲學的消極性內核:“善就是逃避惡”,“快樂就是脫離痛苦”,“眾神也避開世界,對世界漠不關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1](P35)2不過,神的消極性對馬克思來說隱含著人的積極性——改變世界。反對柏拉圖哲學——它最早提出“共產(chǎn)學說”——的伊壁鳩魯主義在羅馬世界里開辟了一個“與世隔絕”的“花園”,已經(jīng)用一種針對當權階級“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表達了“改變世界”的愿望。而馬克思則要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讓這個愿望成真,而且普及全人類,即解放全人類,讓人類從不自然的、脫離社會的政治暴力的必然壓制下永遠解放出來。這樣說來,伊壁鳩魯式的“花園”才是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的“原型”——而不是波普爾等人所認為的柏拉圖式理型。
馬克思接下來的核心理論任務是系統(tǒng)地批判黑格爾哲學,找出它的鮮為人知的“秘密”。
三、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哲學”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作為比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在形式上更零散和不成體系(內容上則不然)的“手稿”,以“經(jīng)濟學哲學”的方式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中的哲學和政治經(jīng)濟學的歷史-邏輯中介。但從學科(即科學)分類上看,哲學夾在經(jīng)濟學中,即“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一節(jié)夾在關于“工資”、“異化勞動”、“私有財產(chǎn)”、“共產(chǎn)主義”的論述以及對詹姆斯·穆勒《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的摘要中(從形式上看,這份手稿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組分),顯得不和諧。如果這份手稿具有統(tǒng)一思想的話(這是確實的),那么,可以肯定的是,關于(政治)經(jīng)濟問題的論述的哲學基礎就是“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黑格爾哲學體系宏大,馬克思的短短一節(jié)批判文字是如何入手的?馬克思采取的策略是:“從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開始”[6](P97)1,即從《精神現(xiàn)象學》這部黑格爾的成名作入手,兼及其余著作。這種策略怎樣實施呢?這還要從馬克思本人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開始,即從他的博士論文入手。
一般說來,政治經(jīng)濟學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出場的學理前提,因為正是在對人類的經(jīng)濟活動的實踐性本質的研究中,馬克思才“發(fā)現(xiàn)”了唯物主義中的區(qū)別于機械論的歷史性的、辯證性的運動。許多學者認為,談論自我意識的《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的作者還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馬克思認為,原子的偏斜運動中“所包含的東西——即原子對同他物的一切關系的否定——必須予以實現(xiàn),必須以肯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一點只有在下述情況下才有可能發(fā)生,即與原子發(fā)生關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是它本身……”[1](P36)初看起來,這似乎只是對黑格爾所說的自身同一性所在的自否定關系的“轉述”。但是,在我看來,馬克思的辯證法已經(jīng)不是唯心辯證法而是唯物辯證法。黑格爾要從邏輯(理念)中“外化”(即不含貶義的“異化”)出自然。《小邏輯》的最后一句話是:“但是這種存在著的理念就是自然?!保?](P428)然而,在馬克思那里,邏輯(辯證法)“就是”自然(原子的運動),邏輯學與自然哲學是同一的。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的第一個錯誤在于,“哲學家——他本身是異化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變成異化的世界的尺度”[6](P99)。黑格爾是德謨克利特的“信徒”:原子并不比虛空更多,意即存在并不比思維更多;更進一步說,實體即主體。黑格爾在自然哲學與邏輯學的區(qū)別中才“產(chǎn)生”的物質實體,馬克思在原子與虛空的區(qū)別中就“產(chǎn)生”了——后者比前者“快”而“早”。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伊壁鳩魯主義沒有真正的、獨立的邏輯學。2在馬克思那里,經(jīng)濟學取代邏輯學,便是唯物辯證法的現(xiàn)實化。“資本論”就是資本運行的邏輯,但卻不是自由人生活的法則。“邏輯學”給出因合乎理性而現(xiàn)實的“資本”,“資本論”揭露雖現(xiàn)存卻應該滅亡的“邏輯”。因此,不必驚異更不必惋惜的事實是,馬克思根本沒有獨立的邏輯學著作,他的唯物辯證法一定要在各種具體科學之中存在。學科性知識之間的這種內在關系本身就是伊壁鳩魯主義。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同時就是他的精神哲學。3
關于唯物辯證法產(chǎn)生的原因,用海德格爾式的區(qū)分可以解釋得更清楚些:德謨克利特的原子是“存在”,故不比虛空更多;伊壁鳩魯?shù)脑邮恰按嬖谡摺?,于是就有了區(qū)別于虛空的物質。唯物辯證法首先要將原子確定為區(qū)別于存在的存在者,以此免于虛無,抓住實體。馬克思如此“提前”回應了海德格爾式的批判(“遺忘存在”):“在原子中未出現(xiàn)偏斜的規(guī)定之前,原子根本還沒有完成。追問這種規(guī)定的原因,也就是追問使原子成為本原的原因,——這一問題,對于那認為原子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而它本身沒有原因的人來說,顯然是毫無意義的?!保?](P34)這就是說,存在應該被遺忘;從存在中“偏斜”出存在者,原子才“完成”(否則沒有物質世界)。至于為什么,不能追問,因為這是“原理”,如同歐幾里得幾何不能追問非歐幾何的原理。
這樣說來,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全部批判都落實到認識論哲學的根本問題上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這恰好是第一個“存在”論者巴門尼德提出來的“真理”性命題——及其何以可能。在唯物主義那里,與思維同一的存在并不被思考,已經(jīng)被遺忘,因為它已經(jīng)被同一或同化到思維中了,能被思考的問題只是思維與存在者是否同一,而這就是主張被巴門尼德“獨斷”地否棄的“意見”之道?!芭械奈淦鳌笔冀K都是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原理的天下;在“武器的批判”中,存在者與思維的不同一性原理才找到了自己的地盤。不與黑格爾哲學進行邏輯性的論戰(zhàn)而與之進行物質性的對抗,這樣才能證明唯物史觀的存在合理性。據(jù)此,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得以出場:“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現(xiàn)實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4](P7)
《精神現(xiàn)象學》的邏輯終點反對伊壁鳩魯主義,但《精神現(xiàn)象學》的邏輯開端卻是“感性確定性”。在古今各種哲學流派中,再也沒有哪個流派像伊壁鳩魯派那樣注重和肯定感覺了?!案行源_定性”是感覺主義或經(jīng)驗主義的“有”,但黑格爾運用語言的“神圣性質”——即語言的顛倒作用——隨即論證說,這種“有”看似最真實、最豐富,其實卻最抽象、最貧乏,因為它僅僅說出了“它存在著”這一最空疏的論斷。這種還沒有什么的有就是純有,是并不比無更多的有。《精神現(xiàn)象學》比《邏輯學》“更多”的東西,就是根據(jù)語言的本性論證伊壁鳩魯?shù)脑討摲祷氐轮兛死氐脑印qR克思站在伊壁鳩魯一方反駁說:不可以那樣“倒退”,不要被語言蠱惑,物質的實體性遠非語言可以擊穿。1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海德格爾語),但卻不是存在者(伊壁鳩魯?shù)脑樱┑募覉@,即不是伊壁鳩魯?shù)摹盎▓@”——那里因為沒有“邏輯”才有寧靜和快樂。黑格爾的邏輯學以語言的邏輯性為根據(jù),在唯物主義者看來就是無效的循環(huán)論證。黑格爾用語言的魔力否定(揚棄)感性確定性,在馬克思看來,源自“精神的貨幣”的“顛倒(黑白)”的力量和作用。
根據(jù)黑格爾哲學,指出被顛倒的東西受到過顛倒作用,并不能證明重新顛倒回來的狀態(tài)就是正解,因為它可能已經(jīng)不知被顛倒過多少次了。只有這種顛倒作用的持續(xù)所形成的圓圈運動是真理,而這就是黑格爾說的邏輯的圓圈。據(jù)此,黑格爾指出,真理的標準在于能根據(jù)自身形成邏輯圈運動,謬誤的本質在于不能從自身出發(fā)經(jīng)過自身返回自身。馬克思在形式上復述了黑格爾式的邏輯,即從最初的范疇不斷“揚棄”到最后的范疇,然后批判說,黑格爾如此揚棄到最后仍然是觀念這種抽象的東西。這一批判可以用伊壁鳩魯主義的語言概括為:原子始終沒有比虛空更多。因此,黑格爾的全部“錯誤”歸根結底在于不符合伊壁鳩魯主義的“原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絕不會承認德謨克利特主義原理(原子并不比虛空更多)與伊壁鳩魯主義原理的邏輯等值性,不承認二者構成二律背反,而認為后者壓倒前者——這更是“原理”(伊壁鳩魯主義的獨斷論),是顯白原理中的隱微原理。原理本來不需要被證明(論證),但又需要被證明(驗證)。商談式的邏輯在此宣告破產(chǎn),革命實踐開始。當偏斜出來的原子是比虛空更多的東西時,它就是那個不可言說的意謂(所指),而語言(能指)本身是虛空。據(jù)此,馬克思認為,語言的顛倒作用對伊壁鳩魯?shù)脑訜o效。絕對超越語言這一虛空的原子的運動,造就的就是唯物史觀所說的歷史。
唯物史觀的邏輯終點是對邏輯作為一門學科本身的消解,具有強烈的解構精神。這種解構作為理論就是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反邏各斯中心主義),作為實踐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運動:馬克思在這兩個領域都是“偉大導師”。馬克思的“本意”在于后一領域,前一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運用是超乎其本意的“利用”。在根據(jù)伊壁鳩魯主義確立了真正是現(xiàn)代主義原則的原子論原理之后,作為區(qū)別于后現(xiàn)代主義導師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的理論任務在于證明無產(chǎn)階級勞動者作為“生而自由”的人“應該”被“解放”。資本主義大生產(chǎn)在做“直線運動”,在這種作為人類勞動的歷史運動中,原子式的個人或自我意識化的自由人被異化,而消除勞動的異化性以及“解放全人類”的哲學本質就是去做“偏斜運動”,擺脫資本主義這一“命運的束縛”。資本主義(體制)是被縛而應該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所痛恨的諸神的“肉身”。“異化勞動”這個經(jīng)濟性“罪魁”后來被借助于實證的經(jīng)濟學方法論證為隱含倫理性價值判斷的“剩余價值”。據(jù)此,“政治經(jīng)濟學”不是純粹的或“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式的經(jīng)濟學,而是馬克思式的政治學。
綜上所述,我們如果要深入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發(fā)展,除了追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記伊壁鳩魯。從思想型上看,馬克思肯定伊壁鳩魯開始了一種現(xiàn)代人的自由觀,即不是像施特勞斯或者阿倫特那樣將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將社會領域中的自由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生產(chǎn)放在首位的理想社會觀。在人類歷史上,政治和思辨曾經(jīng)獲得耀眼的崇高地位,而這對人類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造成了內在傷害。共產(chǎn)主義在物質水平高度發(fā)展后將走向一個沒有政治(國家消亡)的社會,一個人人自由發(fā)展自己的興趣與愛好的尊嚴社會。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在古今之爭中堅定地站在現(xiàn)代人一面。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賀麟、王太慶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下卷,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6]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付洪泉]
Epicurus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G Peng-fei,BAO Li-m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Abstract: Epicurus influence on Marxist philosophy can be seen directly in his dissertation. However this influence does not disappe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hilosophy, but becomes an unseen but deeply latent element. The reason why Marx can uniquely criticizes Hegelian philosoph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results from Epicurus. The economic turn of Marxism in a sense is the continuation of his dissertation. Besides, the “garden-like” ideal world and innate thought of freedom of Epicurus can both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ideal in Marxism. Therefore all these are worthy the exploration of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dispute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Key words: Marx;Epicurus;Hegel;self-consciousness
1參閱王志軍:《論猶太教對馬克思的影響》,載《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2參閱陳文通:《關于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的思考》,載《理論視野》2009年第10期。
1 有關伊壁鳩魯?shù)淖杂捎^與古典自由觀的一個本體論比較分析,可以參看D. J. Furley, Two Studies in th Greek Atomis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ff.186。
2這些概括也都符合“伊壁鳩魯基本要道”,參閱《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shù)恼軐W》,包利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頁(主要是第1、3、6、14、17、31、32、33、34、35條)。
1參見鄧曉芒:《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61~170頁。
2參見西塞羅:《論至善與至惡》第1卷,第7節(jié)。
3有關伊壁鳩魯對哲學的實踐性的強調,參見M. Nussbaum, The Therapy of Des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02。
1我們不妨這樣想:“道成肉身”就等于說虛空即原子,亦即原子并不比虛空更多。黑格爾哲學確實是模仿基督教神學的“思辨的創(chuàng)世論”。對馬克思來說,這一切都叫作不跟物質打交道的抽象思維。有關伊壁鳩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肯定,參看C.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26-314。
綜上所述,我們如果要深入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發(fā)展,除了追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記伊壁鳩魯。從思想型上看,馬克思肯定伊壁鳩魯開始了一種現(xiàn)代人的自由觀,即不是像施特勞斯或者阿倫特那樣將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將社會領域中的自由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生產(chǎn)放在首位的理想社會觀。在人類歷史上,政治和思辨曾經(jīng)獲得耀眼的崇高地位,而這對人類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造成了內在傷害。共產(chǎn)主義在物質水平高度發(fā)展后將走向一個沒有政治(國家消亡)的社會,一個人人自由發(fā)展自己的興趣與愛好的尊嚴社會。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在古今之爭中堅定地站在現(xiàn)代人一面。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賀麟、王太慶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下卷,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6]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付洪泉]
Epicurus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G Peng-fei,BAO Li-m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Abstract: Epicurus influence on Marxist philosophy can be seen directly in his dissertation. However this influence does not disappe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hilosophy, but becomes an unseen but deeply latent element. The reason why Marx can uniquely criticizes Hegelian philosoph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results from Epicurus. The economic turn of Marxism in a sense is the continuation of his dissertation. Besides, the “garden-like” ideal world and innate thought of freedom of Epicurus can both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ideal in Marxism. Therefore all these are worthy the exploration of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dispute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Key words: Marx;Epicurus;Hegel;self-consciousness
1參閱王志軍:《論猶太教對馬克思的影響》,載《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2參閱陳文通:《關于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的思考》,載《理論視野》2009年第10期。
1 有關伊壁鳩魯?shù)淖杂捎^與古典自由觀的一個本體論比較分析,可以參看D. J. Furley, Two Studies in th Greek Atomis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ff.186。
2這些概括也都符合“伊壁鳩魯基本要道”,參閱《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shù)恼軐W》,包利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頁(主要是第1、3、6、14、17、31、32、33、34、35條)。
1參見鄧曉芒:《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61~170頁。
2參見西塞羅:《論至善與至惡》第1卷,第7節(jié)。
3有關伊壁鳩魯對哲學的實踐性的強調,參見M. Nussbaum, The Therapy of Des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02。
1我們不妨這樣想:“道成肉身”就等于說虛空即原子,亦即原子并不比虛空更多。黑格爾哲學確實是模仿基督教神學的“思辨的創(chuàng)世論”。對馬克思來說,這一切都叫作不跟物質打交道的抽象思維。有關伊壁鳩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肯定,參看C.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26-314。
綜上所述,我們如果要深入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發(fā)展,除了追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記伊壁鳩魯。從思想型上看,馬克思肯定伊壁鳩魯開始了一種現(xiàn)代人的自由觀,即不是像施特勞斯或者阿倫特那樣將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將社會領域中的自由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生產(chǎn)放在首位的理想社會觀。在人類歷史上,政治和思辨曾經(jīng)獲得耀眼的崇高地位,而這對人類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造成了內在傷害。共產(chǎn)主義在物質水平高度發(fā)展后將走向一個沒有政治(國家消亡)的社會,一個人人自由發(fā)展自己的興趣與愛好的尊嚴社會。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在古今之爭中堅定地站在現(xiàn)代人一面。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賀麟、王太慶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下卷,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6]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付洪泉]
Epicurus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G Peng-fei,BAO Li-m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Abstract: Epicurus influence on Marxist philosophy can be seen directly in his dissertation. However this influence does not disappe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hilosophy, but becomes an unseen but deeply latent element. The reason why Marx can uniquely criticizes Hegelian philosoph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results from Epicurus. The economic turn of Marxism in a sense is the continuation of his dissertation. Besides, the “garden-like” ideal world and innate thought of freedom of Epicurus can both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ideal in Marxism. Therefore all these are worthy the exploration of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dispute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Key words: Marx;Epicurus;Hegel;self-consciousness
1參閱王志軍:《論猶太教對馬克思的影響》,載《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2參閱陳文通:《關于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的思考》,載《理論視野》2009年第10期。
1 有關伊壁鳩魯?shù)淖杂捎^與古典自由觀的一個本體論比較分析,可以參看D. J. Furley, Two Studies in th Greek Atomis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ff.186。
2這些概括也都符合“伊壁鳩魯基本要道”,參閱《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shù)恼軐W》,包利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頁(主要是第1、3、6、14、17、31、32、33、34、35條)。
1參見鄧曉芒:《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61~170頁。
2參見西塞羅:《論至善與至惡》第1卷,第7節(jié)。
3有關伊壁鳩魯對哲學的實踐性的強調,參見M. Nussbaum, The Therapy of Des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02。
1我們不妨這樣想:“道成肉身”就等于說虛空即原子,亦即原子并不比虛空更多。黑格爾哲學確實是模仿基督教神學的“思辨的創(chuàng)世論”。對馬克思來說,這一切都叫作不跟物質打交道的抽象思維。有關伊壁鳩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肯定,參看C.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2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