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預算法治”推動現代治理
預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突破口,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主陣地。8月25日,備受關注的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四審稿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這部法律的修訂,對于構建法治政府、推動治理現代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作為安排國家財政收支的法律,預算法常常被稱為“亞憲法”“經濟憲法”。此次預算法的修訂引發(fā)社會高度關注,究其原因,作為經法定程序審核批準的國家年度財政收支計劃,預算關系到幾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體現著公民與國家最基本的經濟關系。
自2003年被列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guī)劃以來,加快對預算法的修訂呼聲日益強烈,主要集中在預算的完整和統(tǒng)一性、預算支出的監(jiān)督機制、預算過程中的公民權利。
在這樣的背景下,預算法的修訂有著重大的使命與責任。在納稅人與國家的關系上,必須將政府的一切收支納入公開、透明、可監(jiān)督的預算體系中,強化公共財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上,必須強化立法機關對預算的批準、制衡、審議、監(jiān)督和問責的權力。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則需厘清權責關系,推進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法治化,夯實國家治理良性運作的經濟基礎。
來源:《 人民日報 》
詢問后可質詢是一種民主的進步
《蘭州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辦法》規(guī)定,受詢問人對詢問問題回答不認真,或對所分管工作情況不明、解釋不清,多數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不滿意的,主任會議可以決定受詢問機關或相關部門再作回答,也可以依法提出質詢和組織特定問題調查。
專題詢問自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開展以來,在其示范引領下,迅速在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得以“復制”和“拷貝”,已經成為地方人大監(jiān)督工作的一大亮點,并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
盡管如此,專題詢問因缺少制度的硬性約束力,在現行體制下對它賦予過多、過高的期望,尚不現實。如何提升專題詢問的監(jiān)督質量和實效,從制度設計上提升監(jiān)督的層次,讓民意之問擲地有聲,是當前專題詢問亟待回答和完善的問題。
蘭州市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對專題詢問不滿意者,可以依法提出質詢和特定問題調查,無疑,是對這一問題的回應和實踐。
一句話,用質詢和特定問題調查來支撐專題詢問,創(chuàng)新了監(jiān)督方式,豐富了監(jiān)督內涵,是一種民主的進步,值得推介。 作者:盧鴻福
別把“不直接處理問題”當擋箭牌
在日常工作中,無論是執(zhí)法檢查,還是代表視察;無論是審議專項工作報告,還是調查了解情況,都不直接處理問題,這是人大工作的一條基本原則。
但在現實生活中,“不直接處理問題”卻成為一些地方懶作為、不作為的托詞和“擋箭牌”。比如執(zhí)法檢查,發(fā)現問題后,或在常委會會議上議一議,或在執(zhí)法檢查報告中點一點,也就偃旗息鼓;比如視察調研,問題查清了,事實明擺著,可就是不追蹤問效,以致“山還是那座山”,問題還是那些問題;又比如專項工作評議,調研不可謂不深入,評議發(fā)言充滿火藥味,可一番折騰之后回歸沉寂,事后卻很少較真。
“不直接處理問題”并不等于不解決問題。人大工作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與“一府兩院”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不是直接拍板決策,而是通過作出決議決定、提出建議意見等形式,督促“一府兩院”抓好落實,解決問題。對執(zhí)法檢查、視察調研、審議報告中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熱點問題,經人大常委會向“一府兩院”提出建議意見后,如果“一府兩院”敷衍塞責、應付推諉,人大常委會可以依法開展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甚至罷免等監(jiān)督方式,直至問題解決。 來源:《人民之聲報》
“不為民做主罷免你”應成監(jiān)督常態(tài)
“作為一名領導干部、人民公仆,當官不為民做主,人大可以罷免你!”堆積了兩個月的醫(yī)療垃圾,經多方協調仍無人管,陜西省榆林市人大常委會將時任市衛(wèi)生局局長請來,人大代表當面斥責局長,力促問題3天內得到解決。
好一句“不為民做主罷免你”,不僅推動了問題的有效解決,更彰顯了人大監(jiān)督意識回歸。一直以來,一些地方人大罷免政府官員,基本上都是在官員違法違紀之后走走程序,鮮見有人大代表主動提出罷免不稱職的干部。
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對政府實施監(jiān)督。對于政府工作中的過失,人大依法提出批評和建議,罷免失職瀆職官員,是行使監(jiān)督權的重要方式。不過,在現實中,一些代表一年到頭只是“開開會、舉舉手、投投票”,并未真正履行代表職責。對政府部門往往是唱贊歌的多、提意見的少,更別說罷免某些不稱職官員。究其原因,除了使命感和責任感缺失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怕得罪人,只愿當“好好先生”,不愿當“啄木鳥”。
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薄安粸槊褡鲋髁T免你”應成人大監(jiān)督常態(tài),在讓不稱職官員下課的同時,更能以儆效尤,倒逼各級領導干部更好地為群眾辦實事,謀福祉。所以,各級人大要加強代表工作,為其行使代表職責提供便利和保障。
來源:《河南商報》
樂見代表“面斥”官員 更樂見選民監(jiān)督代表陜西省榆林市人大代表面斥衛(wèi)生局長:不為民做主,人大罷免你。
我們樂見人大代表“面斥”不作為的官員,但我們更希望選民能“面斥”不作為的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對官員監(jiān)督沒有成為常態(tài),是因為選民對人大代表的監(jiān)督沒有成為常態(tài)。只有人大代表時刻都處于選民監(jiān)督之下,才會真正負起責任,才會真正代表百姓的聲音。只有被“面斥”的代表多起來的時候,被“面斥”的官員也會多起來,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就能高起來,我們整個社會的運行才會更加健康有序。
來源:《濟南時報》
把“解決率”作為建議辦理的標尺
在某市人大代表建議交辦會上,一位領導指出,要把建議辦理的“解決率”作為衡量辦理質量的標尺,作為人大督促辦理落實的目標追求。這位領導還說,以前,我們把“滿意率”作為代表建議辦理的標尺,但百分之百的“滿意”或“基本滿意”,表面上看很光鮮、很有成效,卻并不能說明代表真實“滿意”,因為,這些“滿意”很大程度是“被滿意”的。
多年來,“滿意率”一直是地方人大衡量代表建議辦理質量的唯一標尺。然而,近年來,隨著辦理“滿意率”的不斷提高,人大代表對建議辦理反而越“不滿意”了。原因何在?是因為這種“滿意”并非發(fā)自代表內心,而是一種虛假的“滿意”,是一種“被滿意”。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衡量的標準很重要。筆者以為,把“解決率”作為衡量建議辦理的標尺,能真實地反映代表建議辦理的質量。因為,“滿意率”取決于代表的態(tài)度,難免要受感情因素的影響。而“解決率”則針對的是建議辦理的客觀事實。解決率高,說明代表建議辦理得好,解決的問題多;解決率低,說明代表建議辦理質量差,解決的問題少。
當然,要真正發(fā)揮“解決率”在建議辦理中的作用,還需承辦單位進一步提高認識,需要從制度上進行規(guī)范,需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相應的追責機制,對解決率低下、辦理不力者,要依法啟動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等剛性監(jiān)督機制,追究承辦單位相關人員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彰顯制度的力量,從根本上推進建議辦理工作,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來源:《人民之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