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起達
本書探討古人對正義問題的紛紜復雜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認識,揭示了正義問題在抽象思辨中的邏輯終點及其在古代社會里的復雜呈現(xiàn)。
中國古人實在是很有智慧,許多俗語都極富辯證思維。比如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可俗話又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俗話說,有仇不報非君子;可俗話又說,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凡此種種,既矛盾又統(tǒng)一,怎么說都對,怎么說都不對,全看因人因事而異,因時因地制宜。
首讀熊逸作品《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這種辯證感尤為強烈。這一特點當與該書的選題和作者的立場緊密相關(guān)。其一,該書的選題聚焦于正義問題在古代社會里的復雜呈現(xiàn),討論的是古人所面臨的倫理上的兩難困境,具有多面性。其二,作者自己不預設(shè)立場,也希望讀者不預設(shè)立場,作者只是一一陳述古人對某些問題的不同觀點及理由,是非曲直則留待讀者掩卷再思。
先以“大義滅親”的話題為例?,F(xiàn)在對該成語的通行解釋是,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包庇,使之受到應(yīng)得的懲處。這顯然已具有褒獎的含義??墒窃诠糯袊?,這是一個爭議極大的問題。作者認為,儒家鼓勵犯罪者的親屬包庇罪犯,也同樣鼓勵受害者的親屬不經(jīng)執(zhí)法部門而手刃大仇。贊成者認為,大義滅親是以國法為先,如鐵面無私的包公斬了自己寡嫂的獨生子,其高風亮節(jié)傳唱至今。反對者認為,殺親是滅絕天倫、泯滅人性的行為,殺親者是不值得信任的,尤其從作為統(tǒng)治者的角度,一個滅絕人倫的天子會給天下帶來更大的災難。因此,最終反映在歷史上,幾乎相同的行為,有的被定性為“大義滅親”,有的卻被界定為“滅倫背義”。正義性究竟何在?
再說說“法律條文是否應(yīng)向全社會公開”的問題。今天,公開、公平、公正幾乎是所有立法和執(zhí)法活動都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現(xiàn)代政府執(zhí)政的基本理念之一。不僅正式的法律條文向全社會公開,而且很多法律條文草案甚至在立法機關(guān)審議之前就向全社會公開,作為廣泛征集民意的方式和途徑。
但是,在古代中國,法律條文向社會公開并不是像現(xiàn)在這般斬釘截鐵。理由是什么呢?作者認為,儒家理想的政治是不治之治,理想的法律是無法之法。以判案而論,既不需要完善的成文法依據(jù),法官也不需要精通法律。當法律條文成為國人的生活準繩之后,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的傳統(tǒng)禮法秩序必然會被打破。這當然是從維護禮治的角度而言的,前提是它承認禮治是一種有效的國家治理方式。從今天來看,法無定法早已是專制集權(quán)的象征,再也不能堂而皇之地作為馭民之術(shù)了。
上述兩例僅僅是該書諸多話題中的一二,此外,還涉及法律面前是否應(yīng)該人人平等、敵人陣營里的起義者是否應(yīng)該受到我們熱情接納等趣味盎然卻又發(fā)人深省的問題。讀完全書,不僅讓人對古代中國的治理方式和社會秩序萌生了“同情的理解”,更令人深感國人理性精神之缺乏,以及向法治轉(zhuǎn)型的艱難。
首先,如作者所言,這些問題貌似簡單,但認真聽過他們的理由之后會有一些深思熟慮后的真知灼見??墒牵≡甑纳鐣諊拢藗冇心托目吹绞虑楸硐蠛蟛患敝陆Y(jié)論嗎?有耐心聽到一種意見后再聽聽另一種不悅耳的聲音嗎?這不僅是涵養(yǎng)和雅量的問題,根本上是理性精神的缺乏。但凡媒體報道一事,基本不問事實真相,總是以身份標簽來定是非,結(jié)果呢,客觀真相是什么,在乎的人倒不多了。
其次,長期沉浸在禮治秩序中的古代中國,自然而然形成了“厭訟”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就像一列飛馳的列車,慣性的力量仍足以使其在原有軌道上持續(xù)長距離地行進。比如有些老人盡管受盡子女冷落,卻仍極不情愿尋求法律救濟。為何?子女如此不孝,掩蓋還來不及,哪還有臉面上法院呢?長達兩千年的禮治傳統(tǒng),相對一百多年的法治探索,要完成轉(zhuǎn)型談何容易。
(《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熊 逸 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