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壁 李堪珠
[關鍵詞]美國課標,羅斯福新政,核心目標,多角度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7-0069-04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不僅是史學研究的熱點,也是中學歷史課程的“座上賓”。筆者近來研讀《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下面簡稱為美國課標)中的“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內(nèi)容(“美國史”時代8:“大蕭條與二戰(zhàn)”,“世界史”時代8:半個世紀的危機與成就)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在課程標準“大蕭條與二戰(zhàn)”的前言部分,美國課標研制者闡述了他們對“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的理解。歸納起來有:
首先,重視從公民教育的角度,精選歷史課程的內(nèi)容,挖掘“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所傳遞的核心價值觀念及其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美國課標研制者認為:“這個時代(1929—1945)的參與者還健在,他們對災難性的事件有著共同的記憶——從1929年的經(jīng)濟危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些事件對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我們應該幫助學生了解今天的問題是如何與過去產(chǎn)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是政治智慧的前提,我們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學生探討有關政府的職能和角色、外交政策,繼續(xù)尋找核心價值等問題的機會?!?/p>
其次,從歷史學的角度闡述了關注“大蕭條和新政”的主要原因:第一,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所經(jīng)歷和征服的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jīng)濟危機;第二,大蕭條深刻改變了人們對政府職能的認識;第三,有組織的勞工獲得新權利;第四,新政時期的立法重塑了現(xiàn)代美國資本主義”。顯然,“對于美國人生活的影響,大蕭條同美國革命、美國內(nèi)戰(zhàn)、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一樣是一種深刻的經(jīng)歷,與進步主義相比,大蕭條使聯(lián)邦政府的權力變化更大。它還擴大了政府在資本主義救濟方面的職責,使美國進入了溫和式的資本主義福利國家。這些曾經(jīng)在歐洲的工業(yè)化國家出現(xiàn)”。
此外,它還界定本課題學生應該知道的歷史內(nèi)容,必須獲取的歷史理解力(Historical Un-derstandings),以及學生應該掌握的歷史思維能力(Historical Thinking)?!斑@個時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去檢驗學生的歷史分析技能,諸如分析羅斯福的領導才能,結束大蕭條的多種選擇,新政影響婦女、少數(shù)族裔、勞工、兒童和其他群體的方式”。
下面具體介紹“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這一主題的內(nèi)容標準及思維能力標準:
“美國史”時代8:“大蕭條與二戰(zhàn)”部分
1.標準1:大蕭條的原因及其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標準1A:學生理解1929的股市崩盤和大蕭條的原因。
年級與學生能力目標:
9-12評價沃倫·哈定和柯立芝政府的經(jīng)濟政策,以及他們對財富分配、投資和稅收的影響。(分析多種因果關系)
5-12分析1929年股市崩盤的原因和影響(比較有沖突的歷史敘述)
5-12:評價大蕭條的原因(分析多種因果聯(lián)系)
9-12:解釋大蕭條的全球背景,以及全球性經(jīng)濟危機的原因。(評價歷史學家之間的主要爭論)
7-12:探討大蕭條日益加重的原因,以及評價胡佛政府的回應。(就某件問題表明立場或行為方式)
標準1B:學生理解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生活是如何改變的。
年級與學生能力目標:
5-12:解釋大蕭條和沙塵暴對美國農(nóng)場主、租戶、佃農(nóng)的影響。(分析多種因果聯(lián)系)
7-12:分析大蕭條對工業(yè)和工人的影響,并且解釋地方和聯(lián)邦政府對經(jīng)濟和社會危機的應對。(分析多種因果關系)
7-12:分析大蕭條對美國家庭和少數(shù)族裔、少數(shù)群體的影響(考慮多種視角)
9-12:解釋大蕭條時期的藝術、文學、音樂等交化生活,并且評價政府在促進藝術方面發(fā)揮的作用。(運用視覺、文學、音樂資料)
2.標準2:新政如何應對大蕭條,改變了美國的聯(lián)邦制度,并建立了福利國家。
標準2A:學生能夠理解新政和羅斯福總統(tǒng)。
年級與學生能力目標:
5-12:比較羅斯福與胡佛的背景經(jīng)歷和領導才能。(評價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7-12:分析新政的早期階段和進步主義之間的聯(lián)系。(比較和對比不同的觀念)
9-12:比較新政的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并且評價救濟、恢復、改革措施的成敗。
7-12:分析1936年有助于羅斯福聯(lián)盟建立的因素,并且解釋其對隨后幾年選舉的意義。(考察觀念的影響)
9-12:分析少數(shù)群體和婦女參與新政,以及新政對他們的影響。(評價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7-12:解釋大蕭條期間新政在環(huán)保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且評價其在沙塵暴和田納西流域等地方所取得的成功。(分析因果聯(lián)系)
標準2B:學生理解新政對工人和勞動運動的影響
年級與學生能力目標:
5-12:解釋新政的立法和政策如何影響美國工人和勞動運動。(分析因果聯(lián)系)
7-12:解釋勞動爭取權利以及行業(yè)會員和產(chǎn)業(yè)工會之間的斗爭。(對比和比較不同的觀點)
7-12:評價勞工聯(lián)盟對少數(shù)群體和婦女工人的立場態(tài)度。(考慮多種視角)
9-12:解釋新政對非工會工人的影響。(就某個問題表明立場或行為方式)
標準2C:學生理解新政的反對聲音、新政批評者的替代方案、新政的遺產(chǎn)。
7-12:識別新政政策的主要反對者,并且評價他們的觀點。(對比和比較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
9-12:解釋最高法院判決新政早期的立法的理由,以及評價羅斯福政府對此的回應。(對比和比較不同的觀點)
5-12:評價新政的意義和歷史遺產(chǎn)。(評價一種決策的實施情況)endprint
“世界史”時代8:半個世紀的危機與成就(1900—1945)部分
標準3: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尋求和平與穩(wěn)定
標準3E:學生理解大蕭條的原因和全球性后果。
年級與學生能力目標:
9-12:分析大蕭條出現(xiàn)的金融,經(jīng)濟和社會原因,以及為什么它傳播到世界大部分地區(qū)。(分析多重因果關系)
5-12:評價大蕭條的人力成本,并且比較其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濟和社會的影響。(比較和對比不同的價值觀,行為和制度)
9-12:分析大蕭條影響非洲和亞洲殖民地人民的方式,以及它如何促成了民族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分析因果聯(lián)系)
7-12:分析大蕭條如何促進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發(fā)展,以及它如何影響西方工業(yè)發(fā)展國家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理論和實踐。(分析因果聯(lián)系)
5-12:描述政府、企業(yè)、社會團體、家庭、個人如何應對全球大蕭條困境所做的努力。(運用數(shù)量分析)
就上述內(nèi)容而言,美國課標在“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的學習目的、能力目標、研究視角、史學動態(tài)等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之處:
第一,它有利于指導教學建構核心目標。
課堂的核心目標指向歷史教育的價值與功能,尋找與構建歷史課堂的核心目標是設計一節(jié)歷史課的關鍵。美國課標研制者強調(diào)危機下政府角色的變化與重塑現(xiàn)代美國資本主義等,受此啟發(fā),我們可以將這一課的核心目標設計為:在經(jīng)濟危機發(fā)生時,政府應扮演什么角色。進而體會:在危機中政府必須做些事情來鼓舞人們的信心,無論是通過直接救濟,還是興建大型工程??傊?,政府應該讓危機中的人們享有免于匱乏的自由,這便是政府加強對經(jīng)濟和社會干預的出發(fā)點。干預、解決危機需要政府擁有足夠權力,但是,權力應該受到約束,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在制度框架內(nèi)對新政發(fā)起挑戰(zhàn),迫使美國人對羅斯福的新政進行反思,避免了權力的濫用。顯然這一核心目標的設計,拓寬了我們以經(jīng)濟史的視角看待羅斯福新政的狹小視野,可以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政府的職權問題。
第二,它的“思維能力目標”設計更具層次性、操作性。
美國課標詳細闡述了歷史思維能力所包括的類型,并且根據(jù)不同的年級階段,設計出了相應的學段思維能力目標,從目標的操作層面來看,更具操作性。從上面的內(nèi)容標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美國課標,將5—12年級的歷史標準分為三個水平:第一層次是基本層次,適用于5—12年級的學生;第二層次是中級層次,適用于7—12年級的學生;第三層次是高級層次適用于9—12年級的學生。以“大蕭條原因”為例,基本層次側重于通過比較有沖突的歷史敘述,分析1929年股市崩盤的原因和影響。中級層次側重于探討大蕭條日益加重的原因,以及評價胡佛政府的回應。而高級層次則要從全球史觀的角度,解釋大蕭條的全球背景,以及全球性經(jīng)濟危機的原因,并且要求學生能夠評價歷史學家之間的主要爭論。
第三,它提倡多角度寬領域分析問題。
首先,美國課標倡導“從下層看歷史”,站在普通人的立場審視歷史。如關注婦女、勞工、少數(shù)族群、非工會工人等普羅大眾對經(jīng)濟危機和新政的感受和體驗。其次,它主張從環(huán)境史的視角看新政,如“解釋大蕭條期間新政在環(huán)保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且評價其在沙塵暴和田納西流域等地方所取得的成功”。此外,以全球史觀審視大蕭條的全球背景、經(jīng)濟危機對世界各地,如亞非國家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它還關注了新政時期的藝術文化事業(yè),如“解釋大蕭條時期的藝術、文學、音樂等文化生活,并且評價政府在促進藝術方面發(fā)揮的作用”。
受此理念影響,美國歷史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其教學設計多元且富創(chuàng)意。如教學案例“歌曲中的美國大蕭條”,它探究的問題是:20世紀30年代人們?nèi)绾芜\用歌曲來表達他們的政治和社會觀點。通過《兄弟,能給我一角錢嗎?》等歌曲史料,反映大危機對民眾生活的沉重打擊,對胡佛政府無力應對危機的不滿與抗議。而“通過電影理解大蕭條”的案例,則借助大蕭條時期的電影《鐵拳男人》,講述一個民間英雄布拉多克,一個為家庭而爭取第二次機會拼搏的男人的故事,探討大蕭條中家庭成員的角色發(fā)生了哪些改變?不同的人又是如何應對這些變化。此外,也有探討“大蕭條時期的家庭生活”“沙塵暴”“大蕭條與藝術關系”等不同視角的案例。
第四,它充分反映了史學研究的成果。
首先,歷史無法割裂。課標注意到“羅斯福新政”與“進步主義”的歷史聯(lián)系。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興起了一場影響廣泛、歷時很長的進步主義運動。運動的內(nèi)容很廣泛,比如經(jīng)濟改革,對壟斷進行一定限制;政治改革,如頒布法律使罷工合法化;建立工傷補助、老年退休年金。這些改革雖然沒有觸動壟斷資本主義的根本,但它開了改革的先河,為日后新政的大規(guī)模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次,歷史本身充滿爭論。在羅斯福推行“新政”時期,一些保守派人士攻擊“新政”是搞“社會主義”;美國最高法院兩次判決新政的一些重大措施是“違憲”而加以廢止;這引導我們在教學上,既讓學生認識到新政的意義和歷史遺產(chǎn),同時也要關注到新政時期的不同聲音和批評意見。最后,把握歷史現(xiàn)象或事件的本質(zhì)尤為重要。1929年的大蕭條絕非只是一個單純的經(jīng)濟危機,它更是一種觀念的危機。羅斯福新政是傳統(tǒng)的資本主義轉變?yōu)楝F(xiàn)代資本主義的重要分水嶺,主要表現(xiàn)在:國家對經(jīng)濟實行系統(tǒng)的宏觀調(diào)控和干預、國家職能的變化、普遍建立國民社會保障體系、社會階級關系的調(diào)整和中間階層的壯大等。
總之,美國課標較好地發(fā)揮了其對教學的導向作用,其最大的啟示是:從公民教育和歷史學的角度,清晰定位教學主題,明確該教學主題的核心價值取向;同時,基于“兒童為中心”的理念,重視課程設置與相應學段學生認知特點、思維模式之間的一致性;進而融入史學研究的成果,多角度、寬領域地研習歷史。
【責任編輯:全驁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