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抗
摘要:以255名高校教師為調查對象,通過實證調查并應用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研究假設框架,以此確定知識管理的關鍵過程對高校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促進高校實施更有效的知識管理,提升其創(chuàng)新能力水平。結果發(fā)現,在高校知識管理過程中,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組織、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對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顯著,知識識別、知識收集和知識存儲對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不顯著。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管理過程;創(chuàng)新能力;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G40-05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5831(2014)04019405
在把高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競爭優(yōu)勢的今天,創(chuàng)新能力被看作與知識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加強對知識管理的研究與開發(fā)是知識生產力不斷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對知識管理的目標就在于共享與創(chuàng)新。當前,在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和培養(yǎng)的同時,對知識管理過程如何影響創(chuàng)新能力及其內在機理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Oosterlinck指出,知識管理已成為當代社會不同部門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1] 。另外在知識管理中有許多方法和模型,Abtahi和alavati認為每個模型的有效性取決于其組織情境[2]。那么在高校這一特殊的組織情境中,知識管理的何種方法和模型對高校這一知識型組織的發(fā)展有效,又是如何促進高校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本研究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試圖建構高校知識管理對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模型,以此為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科學管理、科學發(fā)展和協同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可操作性途徑。
一、理論背景
知識管理最早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提出,隨后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受到重視。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知識管理對組織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已被企業(yè)、政府機構和學術科研所證實。但對什么是知識管理,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義,基本上每個研究者都有自己對知識管理的理解和定義。
Carrillo 等人認為,知識管理是管理所有知識預測當前和未來的需要,識別和利用已有和已掌握的知識發(fā)展新機遇的持續(xù)過程,包含創(chuàng)建、獲取和應用知識等[3-4]。郁義鴻認為,知識管理是組織管理者通過對組織內外知識的獲取、共享、創(chuàng)新、應用和管理,以達到提高組織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的一個過程[5]。隨著知識管理概念的完善,在隨后的知識管理研究中,研究者加強了對知識管理自身過程的研究,并進一步探索知識管
理過程各要素間的關系以及建構知識管理模型,使得知識管理的內容獲得進一步充實和擴展,吸收了許多新的元素,致使知識管理自身發(fā)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一般意義上,創(chuàng)新可以被定義為創(chuàng)建或使用一個新產品、新程序或新服務。新的面向流程方法取向的創(chuàng)新理論認為,創(chuàng)新并非是一個固定參數實體,而是一個遵循政治性設計和在組織中經常與其他社會組織相關的復雜決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通過與組織中其他成員交流與合作,最終產生和實踐新知識、新想法和新技能,形成新能力。同時對于創(chuàng)新而言,個體的學習、對知識的管理和外部支持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它們是創(chuàng)新基礎。Darroch研究表明,知識管理被看做是成功創(chuàng)新最直接高效的手段或方法[6]。Chapman和yland研究也表明,創(chuàng)新能力與知識管理系統和過程是密切相關的[7]。國內學者田波研究表明,對知識進行管理可以促進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而其創(chuàng)新能力又促進知識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目的的實現[8]。
那么,知識管理與創(chuàng)新能力之間的關系以及二者之間遵循什么樣的機制發(fā)揮效用?這在創(chuàng)新能力越來越成為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決定性因素的今天,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社會現實意義。但是,通過對國內相關文獻的檢索,結果發(fā)現在對知識管理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中,其研究對象多是公司或企業(yè)。對高校知識管理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中,都是從理論上建構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而沒有從實證的角度研究。基于此現狀,本研究以高校為研究對象,從實證的角度切入,主要目的是探索知識管理過程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在進行實證研究之前,本研究先從理論上進行假設:知識管理過程中的知識識別、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收集、知識組織、知識存儲、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對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影響。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法,對安徽大學、合肥工業(yè)大學、安徽農業(yè)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徽理工大學、淮北師范大學6所大學教師進行調查,發(fā)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0份,剔除填答不完整以及無效問卷25份,共獲得255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93.3%,有效問卷率為85%。
(二)研究工具
1. 知識管理問卷
知識管理問卷選自Liebowitz知識管理評估問卷[9]和De Vries知識共享問卷[10],并依據研究的內容對上述兩個問卷的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刪減、整合和修訂,一共有七個因子,28個項目。知識識別(4條)、知識創(chuàng)造(4條)、知識收集(4條)、知識組織(4條)、知識存儲(4條)、知識傳播(4條)、知識應用(4條)。修訂后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83(P<0.05)。
2. 創(chuàng)新能力問卷
創(chuàng)新能力問卷選自Lin編寫的創(chuàng)新能力問卷[11],一共有6個項目,本研究依據高校的實際對其內容進行部分修改,修訂后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12(P<0.05)。
整體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5點計分法,每個問題的態(tài)度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得分依次為1分、2分、3分、4分、5分。
(三)研究方法
采用集體施測方式進行隨機分層抽樣選取調查對象,并在各大學行政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對每個院系教師進行施測。把收集的數據輸入電腦并轉換為P格式,運用P16.0(英文版)和AMO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結構方程建模。
三、數據處理與模型建構
(一)變量的選擇與處理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統計分析方法對變量間關系進行處理。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驗證上述知識管理過程對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的理論模型,通過對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值(CMIN / df)、適配度指數(GFI)、調整后適配度指數(AGFI)、比較適配指數(CFI)、非規(guī)準適配指數(LI)和近似均方根誤差指數(RAMEA)等指標值的檢驗進行修正和構建關系模型。在結構方程模型中,知識管理過程的各要素為觀察變量,創(chuàng)新能力為潛變量。通過分別對每個變量測試并對項目進行修正以獲得上述指標的最優(yōu)化,第一次修正后每個變量在模型中適配度指標值以及修正后總模型的適配度指標值分別如表1、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次修正后總模型在適配度指標GFI、AGFI、CFI和LI上沒有出現模型可接受的值。這表明本次測量模型各參數指標契合度不夠,它需要做進一步修正,結果見表3。統計學一般認為,適配度指標GFI和AGFI值超過0.8以上,測量模型契合度越好。結合表3的再次修正結果表明測量模型修正達到一個良好的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