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史學的思維特征

      2014-09-27 20:24:01汪高鑫
      求是學刊 2014年5期

      摘 要:中國古代史學通過對歷史研究的對象、特點、方法與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維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際”的整體思維,旨在探討天人關系,將天道與人事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思考,體現(xiàn)出天人一體的特點;二是“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維,旨在探討古今關系,在貫通古今的過程中審視歷史的盛衰之變;三是“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新思維,力求史學認識要見解獨到,史書編纂能發(fā)凡起例;四是“以史為鑒”的鑒戒思維,強調本著強烈的歷史憂患意識,通過書寫歷史的興亡成敗,以為現(xiàn)實政治作出借鑒;五是“求真”與“求道”的二重思維,要求既要追求史實之真以反映歷史本來面目,又要追求道義之真以維護社會與政治倫理,而史實之真必須服從于道義之真。對中國古代史學思維特征的具體闡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史學思想的民族特性。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學;思維特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以史為鑒;求真與求道

      作者簡介:汪高鑫,男,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史學史與史學思想史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經史流變探源”,項目編號:11JJD770014

      中圖分類號:K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5-0201-14

      中國古代史學不但留下了種類繁多、卷帙浩繁的歷史文獻,而且蘊含了系統(tǒng)而豐富的史學思想,其史學文化之發(fā)達,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在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史學家們通過對歷史研究的對象、特點、方法與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維特征,主要包括“究天人之際”的整體思維、“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維、“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史為鑒”的鑒戒思維和“求真”與“求道”的二重思維。以往學術界比較重視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個案分析,卻很少進行整體研究,把握總體特征。本文基于此,擬對中國古代史學的五個主要思維特征作出論述,以此揭示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民族特性。

      一、“究天人之際”的整體思維

      “究天人之際”,即是探討天人之間的關系,亦即天道對于人事的影響。中國古代史學談論人事,總是離不開天道,而將天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思考,體現(xiàn)出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特征。

      從理論淵源來講,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最早源自《周易》。《周易》卦畫構成原理即體現(xiàn)了天人一體的觀念,《說卦傳》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边@就是說,《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的符號體系,其實是天、地、人三才之統(tǒng)一整體的體現(xiàn)?!断缔o傳上》也認為,在天人這個整體中,“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可以順應天道,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成就天地生化萬物的功能,促成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周易》的天等同于自然,其天人合一的思維,是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進而闡發(fā)人的作用和價值的。

      《周易》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啟發(fā)了中國古代史學的“究天人之際”。一方面,古代史學與易學關系密切,先秦史官與《周易》的撰述、保存和流傳密不可分;秦漢以后自司馬遷始,歷代大史學家往往都是易學家,因而容易受到易的思維術,其中就包括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方式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古代史官的職責除去記時書事,還有觀測天象與制定歷法,這也很容易使其接受這種天人一體的思維方式,史官從四時、天象的往復變動中悟出社會人事的變化,同時將天道與人事聯(lián)系起來解說社會各種現(xiàn)象。不過,在中國古代史學的“究天人之際”過程中,所究“天”的內涵則是比較復雜的。馮友蘭從文化史的更廣泛角度界定出中國古代“天”的意義至少有五種:物質之天(天空)、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天帝、天神)、命運之天(天命)、自然之天(天性、天然)、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天理)[1](卷8,P96)。這些含義在中國古代史學的“天”論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

      史學家司馬遷最早提出以“究天人之際”為歷史撰述旨趣,即是要將天人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歷史研究。首先,《史記》以天人理路來構建史書的編纂體系?!妒酚洝啡珪墒炯o、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構成,這些體例之數(shù)理,學者認為蘊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唐司馬貞《補史記序》說:“觀其本紀十二,象歲星之一周,八書有八篇,法天時之八節(jié),十表放剛柔十日,三十世家比月有三旬,七十列傳取懸車之暮齒,百三十篇象閏余而成歲?!盵2]與司馬貞同時代的張守節(jié)也認為,“太史公作《史記》,起黃帝、高陽、高辛、唐堯、虞舜、夏、殷、周、秦,訖于漢武帝天漢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紀十二,象歲十二月也。作表十,象天之剛柔十日,以記封建世代終始也。作書八,象一歲八節(jié),以記天地日月山川禮樂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輻共一轂,以記世祿之家輔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作列傳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舉全數(shù)也,余二日象閏余也,以記王侯將相英賢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歲十二月及閏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廢一不可以統(tǒng)理天地,勸獎箴誡,為后之楷模也”[3](附錄《論史例》)。兩人皆認為《史記》五體數(shù)理“廢一不可以統(tǒng)理天地”。這種說法雖然遭到后代學者的批評,如金人王若虛就直斥司馬貞述《史記》五體“妄意穿鑿,乃敢如此,不已甚乎!”[4](卷31,《著述辨惑》)清人沈濤也提出“史公作《自序》,惟于三十世家有‘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之語,其他篇數(shù),初不自言其例,不知兩家之言何所據(jù)也”[5](卷3,《史記篇例》)的疑問,卻也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jù)??紤]到西漢天人合一思潮的流行、史官豐富的天學知識,以及司馬遷的撰史旨趣,作為《史記》注家的司馬貞、張守節(jié)如此理解《史記》體例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應該說是有道理的。

      其次,《史記》從天人關系來探討歷史的發(fā)展變化。司馬遷一方面強調天人相分,肯定人事對于歷史發(fā)展的作用。同時又重視從天人關系角度去思考、記載和評述歷史,彰顯了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特點。

      云霄县| 宝鸡市| 东乌珠穆沁旗| 左贡县| 台南市| 木兰县| 成安县| 遂溪县| 利津县| 维西| 马鞍山市| 旬邑县| 栾城县| 财经| 华安县| 元谋县| 大埔区| 酒泉市| 玉溪市| 寿光市| 方正县| 蒙自县| 罗平县| 从江县| 广安市| 淅川县| 龙井市| 康保县| 陇南市| 武冈市| 大丰市| 股票| 丹东市| 丽江市| 石台县| 藁城市| 梁平县| 鹿泉市| 阿拉善盟| 临泽县| 浮梁县|